《少女杜拉的故事》是弗洛伊德众多精神分析实例报告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它记叙了弗洛伊德对杜拉神经症的治疗过程,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及运用。
杜拉是一个18岁的女孩,她由于反复咳嗽、声嘶、呼吸困难而来就诊,弗洛伊德在治疗中运用了自由联想、梦的分析等技术,构建了杜拉神经症发生、发展的过程,但治疗最后以杜拉的放弃而告终。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是“所有的心理症患者都是具有强烈性异常倾向的人,这种倾向在他们发展的过程中曾受到潜抑而进入潜意识”。在一阵为现实因素所激起的猛烈情绪爆发之下,潜抑作用所筑成的围墙可能会倒下来,心理症被现实所征服是可能的。精神分析疗法的过程就象在一座城堡中找寻那些被意识认为是污秽不堪的被丢弃到角落里的潜意识,并把它展示给它的主人。
杜拉是一个18岁的女孩,她由于反复咳嗽、声嘶、呼吸困难而来就诊,弗洛伊德在治疗中运用了自由联想、梦的分析等技术,构建了杜拉神经症发生、发展的过程,但治疗最后以杜拉的放弃而告终。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是“所有的心理症患者都是具有强烈性异常倾向的人,这种倾向在他们发展的过程中曾受到潜抑而进入潜意识”。在一阵为现实因素所激起的猛烈情绪爆发之下,潜抑作用所筑成的围墙可能会倒下来,心理症被现实所征服是可能的。精神分析疗法的过程就象在一座城堡中找寻那些被意识认为是污秽不堪的被丢弃到角落里的潜意识,并把它展示给它的主人。
杜拉的退出可谓是对弗洛伊德上述理论的重大打击,因为弗氏已把垃圾放到了杜拉面前,也引起了杜拉的反应,可结果不是城墙倒塌,而是弗洛伊德被逐出了城堡。
杜拉停止治疗的原因,弗洛伊德将其归结为移情关系未处理好。“一开始我在她的想象当中就代替了她的父亲。”杜拉“从K先生那里转移关系到我身上来了”。由于移情的存在,所以杜拉对弗洛伊德的分析采取了一种排斥的态度,最终退出了治疗。
而我认为从书中来看,杜拉与其治疗师之间除了移情——反移情(弗洛伊德在此书中尚未提出反移情的概念),还存在有同盟与对抗的关系。
首先他们是同盟者,他们有共同的大目标:治疗杜拉的病。在此目标下,他们分工合作,杜拉是向导,她带领弗洛伊德参观她城堡的各个角落;而弗洛伊德则是搜查者,他用敏锐的目光搜寻着城堡中的“垃圾”,再把这些“垃圾”组合起来,研究它们究竟是什么?
其次,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一种对抗的关系,他们的搜查地是杜拉的城堡,而弗洛伊德都要在其中翻箱例柜,杜拉肯定会感到自己受到了侵犯,她害怕自己所有的秘密在别人的透视之下,无所遁形,而且没有一个城堡的主人会愿意别人觉得自己的城堡如何肮脏。杜拉的情欲在各个可能的层次上被发现:她爱她的父亲、K先生,以及最深层次:她父亲的女友——K女士。因此杜拉给弗氏制造了各种障碍。如果细究,我们可以发现阻抗有两个来源。在意识层面,这是出于对自我边界的保护,而在潜意识层面,阻抗是对意识不能面对的事物的压抑。如果治疗师要对付阻抗,一方面要使病人淡化其自我边界,另一方面要让病人意识到防御机制的存在及其作用。而弗洛伊德并未成功地做到此点,因此当他历经辛苦找到一些东西时,杜拉便以不置可否做为回敬。
荣格在《寻求灵魂的现代人》中提出“医生理解不理解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一切都取决于病人的理解与否,真正所需要的东西是医生和病人双方的共同一致,这种一致是双方联合反省的结果。”荣格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削弱自我边界的措施。在一次一次的共同探讨中,病人可以感受一种同盟。另外,将“垃圾”拎出来展示所采取的方式也值得考虑。如果一来就把最“糟糕”的部分扔到病人面前,他多半会大惊失色地跑开,而如果先给他看一些灰尘,而后是纸屑,最后再拿最“糟”的出来,病人肯定会容易接受一些。
杜拉的个案典型而有趣。它对精神分析师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做进一步讨论是可能而且有必要的。
《少女杜拉的故事》的详细资料http://blog.sina.com.cn/u/4750d453010000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