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项目.Linux + Tomcat + Jdk1.6 配置.
第一版已经完成,部署成功.
但很长时间过去了.一年有余,客户突然要加个小功能,且还有个地方要改.
功能,对编码的难度是微乎其微的.由于改动的功能比较偏,所以回归测试也比较轻松的通过.但在再次部署的时候出现了.
众所周知,JAVA开发最终需要的是编译后的.class文件.而在开发时,开发人员手头上是有编译环境的.一般是用eclipse开发,然后将添加tomcat为server,一切在eclipse里都解决了.不管怎么改都行,改动的JAVA文件会自动编译,重启tomcat就能产生变化,错误检查也能提示用户有哪些明显的错误.debug模式更是能轻松的找出代码逻辑中的错误.但在部署环境下,可能只部署了编译后的文件.当新代码要部署时,只添加资源文件(图片,js,css,jsp配置文件等)和新的.class文件或修改后的.class文件.如果这时候代码里有错.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无法调试,有时甚至无法看到代码内容,因为都是编译后的.class文件.这时候要查错,就只能依靠日志了.
tomcat本身有系统日志.但这个日志只能看出服务启动不了的大致情况,比如系统中数据库连接配置错误,系统中配置文件有错等.如果系统能正常启动,但某些页面出问题.这就找不出原因了.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在项目中也加入日志模块.Log4J是比较通用的.在项目中引入该模块,然后配置好日志输出路径.然后在程序中的重要位置输出日志.
所谓重要位置,是个比较泛的说法.以SSH整合开发为例.说说我在项目中对日志输入的粒度控制:
项目架构是:
Struts2 + Spring 3.0 + Hibernate.整合图如下:
Struts2.实现了视图层和控制层的功能.它包括JSP和Action.它们两者的交互是通过Dto(数据传输对象)来完成的,它实际上就是一些POJO.而Action中包括Logic层的引用.Action只负责页面跳转和Logic层的调用,不参与复杂的逻辑运算.所有的逻辑都在Logic层完成.而Dto再次成为了Action和Logic交互的媒介,负责数据的传输.而Logic层则将用户输入的信息转换成数据库数据.数据库采用hibernate实现ORM.
言归正题,在如上架构下.Log穿插在了Action,Logic,Dac三个层次.
在每个Action中,excute()方法第一行代码就是log输出,内容是进入某Action.最后一行代码(不是return
那行)也是log输出.内容是结束某Action,这时候execute()方法可能看起来如下:
public String execute {
// debug消息
logger.debug("MNG01001Action.do 开始");
try{
mng0100101Dto = new MNG0100101Dto();
if (null == condition)
{
condition = new TSrssheetCondition();
}
// 页面初期化
mng01IF.initialize(mng0100101Dto, condition);
}catch(Exception e){
logger.error(e.getMessage());
}
// debug消息
logger.debug("MNG01001Action.do 结束");
return "success";
}
从上面可以看出,在进入方法时会输出一条log,方法结束时还会输出一条.而且方法被try..catch包裹,在接收到异常时,会输出一条出错信息.这样一来,在出错时,我们就能通过日志文件中的错误信息的前后两条记录找到是哪个Action出错.
这里只是在Action里的设置,在Logic层中,所有的方法都被定义为 throws
Exception(或者自己定义一个系统通用的异常类).如: public String
search() throws LogicException {return
"aaa";}
这样在Logic代码里就不需要用try..catch来进行包裹以捕获异常了.因为Action是页面跳转的控制层,相当于逻辑处理的终点了.所以必须将底下Logic层,数据层Dac抛上来的异常捕获到.(有时捕获异常后要跳转到异常页面)
==============================================================
写了一堆废话.总结出两个要点:
1.异常处理.系统各层次都要显式处理异常.但在用户的显示层,是异常的终点,在此要做处理.任何可能出现的错误都能在日志中找到原因和地点.
2.日志输出.重要的逻辑处一定要有日志.抛出异常的地方必须有日志输出.要能够通过日志看出是哪个文件的哪个方法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