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导论》第15章读书笔记:机制:地址转换(address translation)
—— 杭州 2024-03-30 夜
文章目录
- 《操作系统导论》第15章读书笔记:机制:地址转换(address translation)
- 1.前言
- 2.一个例子
- 3.动态(基于硬件)重定位(dynamic relocation)
- 转换示例
- 4.硬件支持:总结
- 5.操作系统的问题
- 6.小结
1.前言
- 受限直接访问(Limited Direct Execution,LDE)。LDE背后的想法很简单:让程序运行的大部分指令直接访问硬件,只在一些关键点(如进程发起系统调用或发生时钟中断)由操作系统介入来确保“在正确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
- 为了实现高效的虚拟化,操作系统应该尽量让程序自己运行,同时通过在关键点的及时介入(interposing),来保持对硬件的控制。高效和控制是现代操作系统的两个主要目标。
- 基于硬件的地址转换(hardware-based address translation),简称为地址转换(address translation)。它可以看成是受限直接执行这种一般方法的补充。利用地址转换,硬件对每次内存访问进行处理(即指令获取、数据读取或写入),将指令中的虚拟(virtual)地址转换为数据实际存储的物理(physical)地址。因此,在每次内存引用时,硬件都会进行地址转换,将应用程序的内存引用重定位到内存中实际的位置。
- 当然,仅仅依靠硬件不足以实现虚拟内存,因为它只是提供了底层机制来提高效率。操作系统必须在关键的位置介入,设置好硬件,以便完成正确的地址转换。因此它必须管理内存(manage memory),记录被占用和空闲的内存位置,并明智而谨慎地介入,保持对内存使用的控制。
- 同样,所有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创造一种美丽的假象:每个程序都拥有私有的内存,那
里存放着它自己的代码和数据。虚拟现实的背后是丑陋的物理事实:许多程序其实是在同一时间共享着内存,就像CPU(或多个CPU)在不同的程序间切换运行。通过虚拟化,
操作系统(在硬件的帮助下)将丑陋的机器现实转化成一种有用的、强大的、易于使用的抽象。
2.一个例子
- 设想一个进程的地址空间如图 15.1 所示。这里我们要检查一小段代码,它从内存中加载一个值,对它加 3,然后将它存回内存。你可以设想,这段代码的 C 语言形式可能像这样:
void func() {int x;x = x + 3; // this is the line of code we are interested in
- 编译器将这行代码转化为汇编语句,可能像下面这样(x86 汇编)。我们可以用 Linux的 objdump 或者 Mac 的 otool 将它反汇编:
128: movl 0x0(%ebx), %eax ;load 0+ebx into eax132: addl $0x03, %eax ;add 3 to eax register135: movl %eax, 0x0(%ebx) ;store eax back to mem
-
这段代码相对简单,它假定 x 的地址已经存入寄存器 ebx,之后通过 movl指令将这个地址的值加载到通用寄存器eax(长字移动)。下一条指令对 eax 的内容加 3。最后一条指令将 eax中的值写回到内存的同一位置。
-
介入(Interposition):介入是一种很常见又很有用的技术,计算机系统中使用介入常常能带来很好的效果。在虚拟内存中,硬件可以介入到每次内存访问中,将进程提供的虚拟地址转换为数据实际存储的物理地址。
-
在图 15.1 中,可以看到代码和数据都位于进程的地址空间,3 条指令序列位于地址 128(靠近头部的代码段),变量 x 的值位于地址 15KB(在靠近底部的栈中)。如图 15.1 所示,x的初始值是 3000。
-
如果这 3 条指令执行,从进程的角度来看,发生了以下几次内存访问:
从地址 128 获取指令;
执行指令(从地址 15KB 加载数据);
从地址 132 获取命令;
执行命令(没有内存访问);
从地址 135 获取指令;
执行指令(新值存入地址 15KB)。 -
从程序的角度来看,它的地址空间(address space)从 0 开始到 16KB结束。它包含的所有内存引用都应该在这个范围内。然而,对虚拟内存来说,操作系统希望将这个进程地址空间放在物理内存的其他位置,并不一定从地址 0 开始。因此我们遇到了如下问题:怎样在内存中重定位这个进程,同时对该进程透明(transparent)?怎么样提供一种虚拟地址空间从 0 开始的假象,而实际上地址空间位于另外某个物理地址?
3.动态(基于硬件)重定位(dynamic relocation)
为了更好地理解基于硬件的地址转换,我们先来讨论它的第一次应用。在 20世纪50年代后期,它在首次出现的时分机器中引入,那时只是一个简单的思想,称为基址加界限机制(base and bound),有时又称为动态重定位(dynamic relocation),我们将互换使用这两个术语。
具体来说,每个 CPU 需要两个硬件寄存器:基址(base)寄存器和界限(bound)寄存器,有时称为限制(limit)寄存器。这组基址和界限寄存器,让我们能够将地址空间放在物理内存的任何位置,同时又能确保进程只能访问自己的地址空间。
采用这种方式,在编写和编译程序时假设地址空间从零开始。但是,当程序真正执行时,操作系统会决定其在物理内存中的实际加载地址,并将起始地址记录在基址寄存器中。在上面的例子中,操作系统决定加载在物理地址 32KB的进程,因此将基址寄存器设置为这个值。
当进程运行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现在,该进程产生的所有内存引用,都会被处理器通过以下方式转换为物理地址:
physical address = virtual address + base
进程中使用的内存引用都是虚拟地址(virtual address),硬件接下来将虚拟地址加上基址寄存器中的内容,得到物理地址(physical address),再发给内存系统。
为了更好地理解,让我们追踪一条指令执行的情况。具体来看前面序列中的一条指令:
128: movl 0x0(%ebx), %eax
程序计数器(PC)首先被设置为 128。当硬件需要获取这条指令时,它先将这个值加上基址寄存器中的32KB(32768),得到实际的物理地址 32896,然后硬件从这个物理地址获取指令。
接下来,处理器开始执行该指令。这时,进程发起从虚拟地址 15KB的加载,处理器同样将虚拟地址加上基址寄存器内容(32KB),得到最终的物理地址 47KB,从而获得需要的数据。
将虚拟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这正是所谓的地址转换(address translation)技术。也就是说,硬件取得进程认为它要访问的地址,将它转换成数据实际位于的物理地址。由于这种重定位是在运行时发生的,而且我们甚至可以在进程开始运行后改变其地址空间,这种技术一般被称为动态重定位(dynamic relocation)。
提示:基于硬件的动态重定位
在动态重定位的过程中,只有很少的硬件参与,但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一个基址寄存器将虚拟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一个界限寄存器确保这个地址在进程地址空间的范围内。它们一起提供了既简单又高效的虚拟内存机制。
现在你可能会问,界限(限制)寄存器去哪了?不是基址加界限机制吗?正如你猜测的那样,界限寄存器提供了访问保护。在上面的例子中,界限寄存器被置为 16KB。如果进程需要访问超过这个界限或者为负数的虚拟地址,CPU将触发异常,进程最终可能被终止。界限寄存器的用处在于,它确保了进程产生的所有地址都在进程的地址"界限"中。
这种基址寄存器配合界限寄存器的硬件结构是芯片中的(每个 CPU 一对)。有时我们将CPU的这个负责地址转换的部分统称为内存管理单元(Memory Management Unit,MMU)。随着我们开发更复杂的内存管理技术,MMU 也将有更复杂的电路和功能。
关于界限寄存器再补充一点,它通常有两种使用方式。在一种方式中(像上面那样),它记录地址空间的大小,硬件在将虚拟地址与基址寄存器内容求和前,就检查这个界限。另一种方式是界限寄存器中记录地址空间结束的物理地址,硬件在转化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之后才去检查这个界限。这两种方式在逻辑上是等价的。简单起见,我们这里假设采用第一种方式。
转换示例
为了更好地理解基址加界限的地址转换的详细过程,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设想一个进程拥有 4KB 大小地址空间(是的,小得不切实际),它被加载到从 16KB 开始的物理内存中。一些地址转换结果见表 15.1。
表 15.1 地址转换结果
虚拟地址 | → | 物理地址 |
---|---|---|
0 | → | 16KB |
1KB | → | 17KB |
3000 | → | 19384 |
4400 | → | 错误(越界) |
从例子中可以看到,通过基址加虚拟地址(可以看作是地址空间的偏移量)的方式,很容易得到物理地址。虚拟地址"过大"或者为负数时,会导致异常。
补充:数据结构——空闲列表
操作系统必须记录哪些空闲内存没有使用,以便能够为进程分配内存。很多不同的数据结构可以用于这项任务,其中最简单的(也是我们假定在这里采用的)是空闲列表(free list)。它就是一个列表,记录当前没有使用的物理内存的范围。
4.硬件支持:总结
- 两种 CPU 模式。操作系统在特权模式(privileged mode,或内核模式,kernelmode),可以访问整个机器资源。
- 应用程序在
用户模式(user mode)
运行,只能做有限的操作。只要一个位,也许保存在处理器状态字(processor status word)
中,就能说明当前的CPU 运行模式。在一些特殊的时刻(如系统调用、异常或中断),CPU 会切换状态。
硬件要求 | 解释 |
---|---|
特权模式 | 需要,以防用户模式的进程执行特权操作 |
基址/界限寄存器 | 每个 CPU 需要一对寄存器来支持地址转换和界限检查 |
能够转换虚拟地址并检查它是否越界 | 电路来完成转换和检查界限,在这种情况下,非常简单 |
修改基址/界限寄存器的特权指令 | 在让用户程序运行之前,操作系统必须能够设置这些值 |
注册异常处理程序的特权指令 | 操作系统必须能告诉硬件,如果异常发生,那么执行哪些代码 |
能够触发异常 | 如果进程试图使用特权指令或越界的内存 |
-
硬件还必须提供基址和界限寄存器(base and bounds register),因此每个 CPU 的
内存管理单元(Memory Management Unit,MMU)
都需要这两个额外的寄存器。用户程序运行时,硬件会转换每个地址,即将用户程序产生的虚拟地址加上基址寄存器的内容。硬件也必须能检查地址是否有用,通过界限寄存器和 CPU 内的一些电路来实现。 -
硬件应该提供一些特殊的指令,用于修改基址寄存器和界限寄存器,允许操作系统在切换进程时改变它们。这些指令是特权(privileged)指令,只有在内核模式下,才能修改这些寄存器。想象一下,如果用户进程在运行时可以随意更改基址寄存器,那么用户进程可能会造成严重破坏。想象一下吧!然后迅速将这些阴暗的想法从你的头脑中赶走,因为它们很可怕,会导致噩梦。
-
最后,在用户程序尝试非法访问内存(越界访问)时,CPU必须能够产生
异常(exception)
。在这种情况下,CPU应该阻止用户程序的执行,并安排操作系统的"越界"异常处理程序(exception handler)
去处理。操作系统的处理程序会做出正确的响应,比如在这种情况下终止进程。 -
类似地,如果用户程序尝试修改基址或者界限寄存器时,CPU也应该产生异常,并调用"用户模式尝试执行特权指令"的异常处理程序。xCPU 还必须提供一种方法,来通知它这些处理程序的位置,因此又需要另一些特权指令。
5.操作系统的问题
为了支持动态重定位,硬件添加了新的功能,使得操作系统有了一些必须处理的新问题。硬件支持和操作系统管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一个简单的虚拟内存。具体来说,在一些关键的时刻操作系统需要介入,以实现基址和界限方式的虚拟内存,见表 15.3。
- 第一,在进程创建时,操作系统必须采取行动,为进程的地址空间找到内存空间。由于我们假设每个进程的地址空间小于物理内存的大小,并且大小相同,这对操作系统来说很容易。它可以把整个物理内存看作一组槽块,标记了空闲或已用。当新进程创建时,操作系统检索这个数据结构
(常被称为空闲列表,free list)
,为新地址空间找到位置,并将其标记为已用。如果地址空间可变,那么生活就会更复杂,我们将在后续章节中讨论。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在图 15.2 中,操作系统将物理内存的第一个槽块分配给自己,然后将例子中的进程重定位到物理内存地址 32KB。另两个槽块(16~32KB,48~64KB)空闲,因此空闲列表(free list)就包含这两个槽块。
-
第二,在进程终止时(正常退出,或因行为不端被强制终止),操作系统也必须做一些工作,回收它的所有内存,给其他进程或者操作系统使用。在进程终止时,操作系统会将这些内存放回到空闲列表,并根据需要清除相关的数据结构。
-
第三,在上下文切换时,操作系统也必须执行一些额外的操作。每个 CPU 毕竟只有一个基址寄存器和一个界限寄存器,但对于每个运行的程序,它们的值都不同,因为每个程序被加载到内存中不同的物理地址。因此,在切换进程时,操作系统必须保存和恢复基础和界限寄存器。具体来说,当操作系统决定中止当前的运行进程时,它必须将当前基址和界限寄存器中的内容保存在内存中,放在某种每个进程都有的结构中,如
进程结构(process structure)或进程控制块(Process Control Block,PCB)
中。类似地,当操作系统恢复执行某个进程时(或第一次执行),也必须给基址和界限寄存器设置正确的值。
表 15.3 动态重定位:操作系统的职责
操作系统的要求 | 解释 |
---|---|
内存管理 | 需要为新进程分配内存 从终止的进程回收内存 一般通过空闲列表(free list)来管理内存 |
基址/界限管理 | 必须在上下文切换时正确设置基址/界限寄存器 |
异常处理 | 当异常发生时执行的代码,可能的动作是终止犯错的进程 |
需要注意,当进程停止时(即没有运行),操作系统可以改变其地址空间的物理位置,这很容易。要移动进程的地址空间,操作系统首先让进程停止运行,然后将地址空间拷贝到新位置,最后更新保存的基址寄存器(在进程结构中),指向新位置。当该进程恢复执行时,它的(新)基址寄存器会被恢复,它再次开始运行,显然它的指令和数据都在新的内存位置了。
- 第四,操作系统必须提供
异常处理程序(exception handler)
,或要一些调用的函数,像上面提到的那样。操作系统在启动时加载这些处理程序(通过特权命令)。例如,当一个进程试图越界访问内存时,CPU 会触发异常。在这种异常产生时,操作系统必须准备采取行动。通常操作系统会做出充满敌意的反应:终止错误进程。操作系统应该尽力保护它运行的机器,因此它不会对那些企图访问非法地址或执行非法指令的进程客气。再见了,行为不端的进程,很高兴认识你。
表15.4 为按时间线展示了大多数硬件与操作系统的交互。可以看出,操作系统在启动时做了什么,为我们准备好机器,然后在进程(进程A)开始运行时发生了什么。请注意,地址转换过程完全由硬件处理,没有操作系统的介入。在这个时候,发生时钟中断,操作系统切换到进程B 运行,它执行了“错误的加载”(对一个非法内存地址),这时操作系统必须介入,终止该进程,清理并释放进程B 占用的内存,将它从进程表中移除。从表中可以看出,我们仍然遵循受限直接访问(limited direct execution)的基本方法,大多数情况下,操作系统正确设置硬件后,就任凭进程直接运行在CPU上,只有进程行为不端时才介入。
表 15.4 受限直接执行协议(动态重定位)
时间 | 操作系统@启动(内核模式) | 硬件 |
---|---|---|
T0 | 初始化陷阱表 开始时钟,在 x ms 后中断 初始化进程表 初始化空闲列表 | 记住以下地址: 系统调用处理程序 时钟处理程序 非法内存处理程序 非常指令处理程序 开始中断时钟 |
T1 | 为了启动进程 A: 在进程表中分配条目 为进程分配内存 设置基址/界限寄存器 从陷阱返回(进入 A) | 恢复 A 的寄存器 转向用户模式 跳到 A(最初)的程序计数器 |
T2 | 进程 A 运行 获取指令 执行指令 …… | 转换虚拟地址并执行获取 如果显式加载/保存 确保地址不越界 转换虚拟地址并执行 加载/保存 |
T3 | 时钟中断 转向内核模式 跳到中断处理程序 | |
T4 | 处理陷阱 调用 switch()例程 将寄存器(A)保存到进程结构(A) (包括基址/界限) 从进程结构(B)恢复寄存器(B) (包括基址/界限) 从陷阱返回(进入 B) | |
T5 | 处理本期报告 决定终止进程 B 回收 B 的内存 移除 B 在进程表中的条目 | 恢复 B 的寄存器 转向用户模式 跳到 B 的程序计数器 |
T6 | 进程 B 运行 执行错误的加载 | 加载越界 转向内核模式 跳到陷阱处理程序 |
6.小结
本章通过虚拟内存使用的一种特殊机制,即地址转换(address translation)
,扩展了受限直接访问的概念。利用地址转换,操作系统可以控制进程的所有内存访问,确保访问在地址空间的界限内。这个技术高效的关键是硬件支持,硬件快速地将所有内存访问操作中的虚拟地址(进程自己看到的内存位置)转换为物理地址(实际位置)。所有的这一切对进程来说都是透明的,进程并不知道自己使用的内存引用已经被重定位,制造了美妙的假象。
我们还看到了一种特殊的虚拟化方式,称为基址加界限的动态重定位。基址加界限的虚拟化方式非常高效,因为只需要很少的硬件逻辑,就可以将虚拟地址和基址寄存器加起来,并检查进程产生的地址没有越界。基址加界限也提供了保护,操作系统和硬件的协作,确保没有进程能够访问其地址空间之外的内容。保护肯定是操作系统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没有保护,操作系统不可能控制机器(如果进程可以随意修改内存,它们就可以轻松地做出可怕的事情,比如重写陷阱表并完全接管系统)。
遗憾的是,这个简单的动态重定位技术有效率低下的问题。例如,从图 15.2 中可以看到,重定位的进程使用了从 32KB 到 48KB 的物理内存,但由于该进程的栈区和堆区并不很大,导致这块内存区域中大量的空间被浪费。这种浪费通常称为内部碎片(internal fragmentation)
,指的是已经分配的内存单元内部有未使用的空间(即碎片),造成了浪费。在我们当前的方式中,即使有足够的物理内存容纳更多进程,但我们目前要求将地址空间放在固定大小的槽块中,因此会出现内部碎片①。所以,我们需要更复杂的机制,以便更好地利用物理内存,避免内部碎片。第一次尝试是将基址加界限的概念稍稍泛化,得到分段(segmentation)
的概念,我们接下来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