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吉思汗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而以今天的眼光考察这位伟人的却凤毛麟角。今年是蒙古统一800周年(1206—2006),世界范围内据说要展开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所以有关成吉思汗的出版物会更多。
成吉思汗的传记我首推法国历史学家、作家格鲁塞的《成吉思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9月出版),这部传记相对真实客观,文字也优美,也是目前最权威影响最广的成吉思汗的传记。最差的当属前苏联一个叫瓦西里·扬的家伙写的(这本书去年曾被外文出版社再版),他几乎把成吉思汗丑化成了一个目不识丁的恶魔,对这个曾在他们土地上统治了100多年的蒙古帝国的君主充满了敌意和偏见。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重庆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是一部重新、客观、全面分析与评价成吉思汗历史地位的重要文献。作者杰克·威泽弗德是美国长期研究并做过实地考察的蒙古学专家。他认为:成吉思汗并不像从前西方人所传的是个冷酷嗜血的<?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暴君,而是一个高瞻远瞩的统帅,是缔造“全球化”世界的第一人。他将东方的先进文化和科技引入了蒙昧时代的欧洲,唤起了全球性的人类觉醒。他用古代“驿站”预言并实践了今天“网络”的功能,联通了东西方的交流,并重新划定了世界的版图——韩国前总统金大中甚至说 :“由于有了蒙古人,人类才第一次拥有了世界史。”
书中还披露了很多有意思的历史真相。比如,成吉思汗当时为什么没有夺取整个欧洲?有人说是大面积的瘟疫流行帮了欧洲人的忙,也有人说是蒙古铁骑不适合湿润的欧洲气候,其实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成吉思汗本来想象中的欧洲是个黄金遍地的富饶之地,可实际情况是,当时的欧洲人几乎还处在茹毛饮血的时代,于是,成吉思汗打消了征服欧洲的念头,而把战略的重点转移到了亚洲和中国的腹地。
在军事上,成吉思汗对后人的影响更加深远。希特勒德国的“闪电战”肯定来源于蒙古骑兵高度的机动化战术;日本企图统治亚洲的野心也是借用了成吉思汗的形象,鼓吹和扩大了“泛蒙古主义”的思潮。据说日本学术界至今还传播着一个荒唐的故事:说成吉思汗原本是个日本武士,因为权力斗争后逃离了故乡,来到草原的游牧部落避难,然后他领导着蒙古人征服世界。
书中还谈到了蒙古人对“大众文化”的偏爱。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非常鼓励作家使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而不应局限于学者型的讨官僚喜欢的古典语言,因而,在当时民间文化与宫廷文化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融合。在忽必烈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戏剧创作达到了空前的自由,不需要官方任何审查和干预,结果,戏剧艺术成为了中国文学中不朽的经典。
综合威泽弗德的观点,我以为,成吉思汗不仅是蒙古人或者亚洲人的遗产,也是整个世界的遗产,他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个巨大的精神支点。正如美国《哈珀斯》杂志所言:“起于灾难而终于卓越,除了耶稣,恐怕再难有人与成吉思汗匹敌。”所以这部书得到《纽约时报》等众多西方媒体的推荐也就不足为奇了。
screen.width-333) {this.width=screen.width-333;this.title='open new window';}" ; οnclick="if(this.title) {window.open('http://ent.tom.com/img/assets/200511/0511118f05.jpg');}" οnmοuseοver="if(this.title) {this.style.cursor='hand';}">
由浅野忠信扮演的成吉思汗
据说今年俄罗斯、日本和英国BBC都将分别拍摄有关成吉思汗的电影。由俄罗斯投资,有中国蒙古族演员参与的历史大片《蒙古》将在6月全球公映,成吉思汗由日本演员浅野忠信扮演。日本和蒙古合拍的《苍狼:直至天涯海角》则根据日本作家森村诚一的小说改编,它强调了蒙古传说中苍狼与鹿结合的神话原型,富有传奇色彩,据说出演成吉思汗的是反町隆史,这个我需要打个问号。而英国BBC更试图颠覆几百年来成吉思汗的传统形象。在这部电影中,成吉思汗将是一位伟大而仁慈的领袖,他把争斗不止的蒙古各部族统一起来,并且为他的人民带来了文明。据说,影片将把成吉思汗塑造成一个世界性的幻想家——这真是个很新奇的想法。
读了《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我更期待着这几部电影,希望它们能用具体的视觉影像,还世界一个真实而又全新的成吉思汗,看看成吉思汗到底是欧洲人所说的疯狂的“世界之鞭”还是伟大的“人类之王”?
(已发《北京青年报》2006年4月26日)
成吉思汗铜雕像
成吉思汗陵
笔者2004年摄于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的铁铸骑兵阵(笔者摄于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