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伍多·库卡茨《质性文本分析:方法、实践与软件使用指南》一、这篇文章、这本书或这篇论文的中心思想、核心观点是什么?核心观点:质性数据如何系统化分析?三大主要方法:主题分析、评估分析和类型建构分析。文章目录详见下图:二、怎么论证过来的,它有些什么样的论据,做了一些什么样的研究等?首先,论述质性数据进行系统化分析的重要性、必要性,梳理质性文本分析三种主要方法论基础:古典阐释学、扎根理论、内容分析。然后分别讲述质性内容分析的基本概念以及一般分析过程:阅读和阐释文本、建构类目、编码文本片段、分析、呈现结果。并具体介绍了质性文本分析的三大基本方法:主题分析、评估分析、类型建构分析,详细介绍了这三种方法的基本过程、各个阶段、相关准备以及陈述结果的方法。介绍完原理方法后,借助QDA软件介绍使用计算机软件辅助质性文本分析,重点在两个方面:文本数据转录、常用使用技巧。 最后,比照量化研究的信度、效度等概念,提出了质性文本分析的质量标准。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记录。论证过程有两条主线比较明显:一是进行大量比较,如质性与量化的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比较等。二是案例多,整本书籍尤其是作为核心内容的第3、4章,作者伍多·库卡茨一直在使用自己的一个研究项目作为案例。具体论证过程框架详见下图: 三、评价1.写作目的或写作目标;复述本书基本结构,加深理解。2.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还是比较困难;从本书宏观结构上讲,容易理解,遵循一个基本的逻辑结构,也得益于以前走马观花看过卡麦兹的《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一些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入门科普类书籍以及一些质性研究学术文章,使得事先对质性研究有一定基础,尤其是本书涉及到的“阐释学”“编码”“类目”等理论或概念,有那么一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起码不像以前读《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那么晦涩了。 从微观角度讲,理解起来有难度,主要是各种方法各个阶段的具体做法,能机械般地看懂,但是不理解,估计主要原因还是没有实际使用过,尤其是编码环节,包括以前看扎根理论的相关书籍也是如此,“操千曲而后晓声”,后面还是得多练练。 3.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不是有说服力;有。这门方法论在今天已经比较成熟了,国内的中青年学者使用此方法的也日益增多。只不过,这些基于西方思维体系的方法论,国内应该还是有不少人认可、使用起来有难度。4.从观点、理由或证据来讨论是不是有说服力;有。选的是作者自己的研究项目,并且自始至终都在引用这个案例,非常有助于增进理解。 5.证据有没有地方可以质疑;文中有一部分内容介绍了质性文本分析三种方法的异同,但在具体行文过程中只是系统地比较相同之处,对于差异着墨较少。另外一处也存在类似问题,关于三种方法的不同使用条件,作者没有交代清楚,使人终究无法了解三种方法的差异都体现在哪些方面,什么时候更适合使用。QDA软件,只是列举了极少数用法,过于简单。目前从学术期刊的情况来看,似乎Nvivo使用的比例更大,具体原因待事后去了解。6.文章有没有给你带来启发、帮助你思考;有。一门方法论没学懂,同类的书籍继续学习,精华内容肯定会重复出现,看多了才有更深刻理解。 7.对你有帮助的、写的好的地方;(1)结构简洁。大道至简,结构简洁非常有助于理解;(2)方法实用。当初从了解扎根理论的时候,就已经觉得程序化的质性研究体系挺有意思,无疑会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只是有畏难情绪,又去看别的方法类书籍。两三年过去了,中间兜兜转转,接触过其他分析方法,转了一圈又回来了,一无所得。两三年时间,专门学习某一项方法估计早都出师了。叙事研究、扎根理论、民族志,太多方法,还是得聚焦一种,莫畏难。8.以及,你是否会推荐其他的朋友来看这本书,推荐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等。会,作者已经用很浅显的语言在讲述了。只不过由于中西思维差异,以及相关方面的基础知识不够,读起来还是会觉得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