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益唐零点问题论文会是什么结果?

关注 哆嗒数学网 每天获得更多数学趣文

最近,菲尔兹奖得主在他的一篇旧博文的评论区对张益唐关于朗道-西格尔猜想的论文进行了评论。大概意思是,论文还没被确认是正确的,因为文章已经发现的各种问题,其中一些问题还是阻碍验证的过程。陶哲轩也把这些问题给张益唐说了,希望把这些问题解释一下。但是,大家也别急别催,应该耐心地等待张益唐教授的完整详细版。

本文借着这个热点事件,从数学史的角度来讲讲,当一个数学家宣布一个数学大问题被自己证明后,有哪些可能的走向。因为这些历史故事都非常精彩,读者们可以通过我们哆嗒数学网提供的线索,搜搜故事的完整版。张益唐教授的这篇论文,大致也就是这几种可能吧。

1、 论文是正确的,并且很快通过同行专家审稿验证的流程,被学界承认。

经典案例:张益唐关于弱孪生质数猜想的证明

这是吃瓜群众最愿意看到的走向。其实最难发生,但确实发生过。最近的最经典例子就是张益唐的那篇成名作了。

4b81c91596a7c1108468810400b616cd.jpeg

这篇文章交稿的时候,文章条例清楚,引用清晰,证明被形容拥有“文艺复兴之美”。尽管论文内容深邃繁复,但思路清晰明了。另外,论文中也没原创太多的新概念。这些都为审稿人的快速阅读创造了条件。这篇文章最后发到数学最顶级的期刊《数学年刊》上,按以往经验,这种级别的论文怎么也要审稿一两年。而张益唐的这篇文章不到一个月,整个审稿验证流程就完成了。

2、 论文是本质上正确的,经过漫长的审稿,几经漏洞修补,但最终确认是正确的。

经典案例:怀尔斯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

这是数学界内重大问题的常态。越是重大问题,审稿越是小心。庞大复杂的数学证明,也时常会有各种不易发现逻辑漏洞,好在有办法修补漏洞保证了正确性。

95d1de9324b1591fbf4ee6e661c6f003.jpeg

怀尔斯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大致走了这个剧本。1993年6月,怀尔斯英国剑桥大学的一系列讲座中,宣布证明了费马大定理。这个学术讲座同时展示了证明的提纲和一些重要细节。这个宣布让媒体和数学界都非常兴奋,大家奔走相告。但是数学界对于数学成果的承认不会因为媒体的声浪大小而改变。论文进入漫长的审阅验证流程。其间不断的修补小问题。但是其中有一个“小问题”最为严重,怀尔斯在另外一位数论大佬理查德·泰勒的帮助下,修补它用了一年多时间。好在结局是圆满的,1994年10月重新提交的论文修补完所有的问题,发表在1995年的数学年刊上。

3、 论文是正确的,但是业内专家都没看懂,不承认他是正确的,然后作者努力给他们讲懂。

经典案例:维拉尼关于波兹曼方程的相关论文

数学论文有没有其他同行专家都没看懂,然后产生误判的情况。菲尔兹奖得主维拉尼的自传中就描述过这样的情况。

30f2a1b76270c6788a241453fba0c6d6.jpeg

维拉尼是波兹曼方程研究的顶级专家,他写了一本自传《一个定理的诞生》。这本书描述了他获得菲尔兹奖的过程。他提到,他获得菲尔兹奖那篇核心成果的论文中有一个关键步骤,由于审稿专家没有看懂而被多次拒稿。他非常无奈,因为这个步骤他已经解释了无数遍了,但还是有人不懂。而维拉尼采取的办法是,继续在各个地方开关于论文的讨论班,耐心解释证明细节。同时,在书写中又做了一些必要的优化。最终,论文被同行们承认。

4、 论文是正确的,但超越了时代,业内专家都看不懂。多年后被承认是正确的。

经典案例:伽罗瓦对五次方程无根式解的证明

这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论文内容过于创新,超越了时代。那么这样的成果就只能等待时间来承认它了。

87e3a6ab6d59e8f5c9ddd9acbd8b4bbf.jpeg

伽罗瓦对五次方程无根式解的证明大致属于这种情况。1828年,17岁的伽罗瓦将关于五次代数方程的论文交给了法国科学院。当时的泊松看了论文后,批语“完全无法理解”,然后退稿。柯西瞄了一眼论文,没有发现论文的价值,后来把论文遗失了。——另外有种说法是,论文是被柯西故意扔掉的。而到了18年后的1846年,刘维尔在他创办的《纯数学和应用数学》杂志上首次发表了伽罗瓦的部分文章。而1870年约当出版的《论置换群与代数方程》一书用更有条理的方式全面介绍了伽罗瓦理论,伽罗瓦的贡献才被学界真正接受。

5、 论文业内专家说论文错,作者坚持自己对,但不解释,然后长期扯皮。

经典案例:望月新一ABC猜想的例子

神仙打架这个在数学界也是会发生的,而且是打群架。

7a85003c1746a9cd0c8a54279f3a45f5.jpeg

2012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望月新一发表了关于ABC猜想的论文,这篇论文几经修改后到达600多页。论文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来证明ABC猜想。但是望月新一对自己的这个庞大体系不太愿意过多的主动宣讲解释。菲尔兹奖得主陶哲轩发表看法,说如果那么大的一个体系只能解决ABC这一个猜想是很诡异的事情。同样是菲尔兹奖得主的舒尔茨,甚至写了一篇文章直接说论文有错。但望月新一的支持者反驳了这些说法。进一步,京都大学要接受甚至发表望月新一的论文。有位数论界的大佬撰文讽刺道:“这是数学界的奇景。ABC只有在京都是定理,在地球的其他地方依旧是猜想。”

6、 论文是错误的,也被发现具体错误,证明失败。

经典案例:布卢姆声明证明P≠NP

论文被发现错误,并被具体的指出,这是发生几率最高的事情。

e486a7f36cec20087ac375e799908c97.jpeg

2017年德国波恩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布卢姆传了一份38页长的论文,声称证明了P≠NP。但不久后业内专家发表看法,说论文中的关键步骤有着核心错误。布卢姆承认错误,收回论文。实际上,多年来有很多人声明解决了P vs NP 问题,但都被发现证明过程有误。这个问题依旧是开放问题。

7、 论文的错误过于离谱或者论文细节太缺失,业内专家都不削于发表看法。

经典案例:阿蒂亚声明证明黎曼猜想

这种情况经常见于一些没有专业训练所谓“民科”的证明宣布,但实际上也有业界大佬干这种事情。最近的例子就是阿蒂亚宣布对黎曼猜想的证明。

af1e35b75f91c0839b96f6fa8b0a594f.jpeg

2018年,菲尔兹奖得主宣布证明了黎曼猜想,并在一个讲座中公布了一个5页纸的证明。由于证明细节大量缺失,而且在本来不长的论文还写了很多与数学证明技术无关的物理思想,所以数学界没有把这个证明宣布当成一次严肃的学术发布。出于对老数学家的尊重,也没有人公开发表看法。即便过去获得过菲尔兹奖,如果论文的东西没有具体的技术性内容,学界同样对它没有兴趣。

8、 论文被业内专家承认是对的,得到学界认可。但多年后发现错误,然后重新开放问题。

经典案例:肯普对四色猜想的(错误)证明

有没有可能,包括证明发布者在内的所有的专家都错了。这尽管非常罕见,也是有可能的。

caf7cf799cb384bb4c1f4aee1f11aff9.jpeg

1879年英国数学家肯普发表了对四色猜想的证明。这个证明甚至得到《自然》杂志的确认。在经过同行评议后,数学界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四色猜想已经被完全解决。但11年后的1890年,英国数学家希伍德发现了肯普论文中的严重错误,并发表文章指出。于是四色猜想在被学界认为已经解决的十多年后,又变成未解决的问题。直到1976年,人们用计算机验证的方式证明了四色猜想,但计算机验证的证明算不算通过评议流程,还是一个争议话题。无论如何,肯普的四色猜想的证明成为数学史上最著名的错误证明之一是板上钉钉了。

总结一下,一篇数学大问题的论文要获得快速通过需要:

1、 论文的核心过程和核心结论本质上是正确的。

2、 论文的书写条理清晰、文字易读。

3、 面对提问积极解释和回应。

关注 哆嗒数学网 每天获得更多数学趣文

54044ef5cf71ac5fdd80236dbdfb520f.jpeg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zph.cn/news/481391.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大型互联网系统架构演进,BATJ其实无需神化……

来源:云技术一、前言说到互联网系统架构,在互联网行业日渐成熟的今天,一谈到这背后的技术体系,很多人脑海中可能就会浮现从网上看到的,一个个庞大的知识图谱,能说地清楚其中一二的同学,自然是志…

AI能否改变我们发现新药的方式?哈佛医学院团队开发AI驱动的药物发现平台

编辑 | 绿萝世界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和传染病负担日益加重,迫切需要安全有效的药物来满足全球数十亿人的医疗需求。然而,发现一种新药并将其推向市场是一个漫长、艰巨且昂贵的过程。长期以来,人工智能(AI)一直被认为能够…

城市大脑的基本原理与战略意义分析

本文发布于2022年10月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会刊作者:刘锋城市大脑是21世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世界数字生态向类脑结构演化并与智慧城市结合的产物,世界统一的数字神经元将人、物、系统和组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万物互联,云反射弧机制实现数字神…

“史上最贵”世界杯,暗藏哪些传感器黑科技?

来源:综合来源:科技日报、IDG资本、中国日报双语新闻、感知芯视界等编辑:感知芯视界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FIFA World Cup Qatar 2022)是第二十二届世界杯足球赛,是历史上首次在卡塔尔和中东国家境内举行、也是继2002年韩日世界杯之…

刘庆生:学术需要批判氛围

来源:刘庆生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364620.html作者:刘庆生(中国地质大学)最近在抖音上看了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张汝伦的一个短视频。他在视频中提到,上海电视台采访一位…

斯蒂芬·沃尔夫勒姆 | 圣塔菲研究所的初创故事

来源:集智俱乐部 作者:斯蒂芬沃尔夫勒姆 数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导语:圣塔菲研究所被誉为复杂性科学的圣地,被称为“没有围墙的研究所”,那么它是如何创建发展起来的呢?2019 年,为了纪…

为什么地球的生物都是碳基生命?科学家:大自然环境选择的结果

来源:科学的乐园地球是一个有着多达数百万种生物形式的生命世界,不管这些物种的外形有多大的差异,也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都是碳基生命。可能有朋友会说了,生命体内最多的物质不是氧…

台积电1nm,有新进展

来源:万物智能视界中国台湾地区行政院副院长沈荣津昨日接受本台媒专访时表示,台积电1纳米新厂将落脚桃园龙潭,台积电大本营在新竹科学园区,若真的想要超前部署台湾半导体先进制程,就近选择龙潭科学园区是最理想之处&am…

除了作画、写歌、写文章,AI大模型还能帮我们做什么?

来源:AI前线随着技术的发展,AI 已经在金融、医疗、智慧城市等多个场景实现了技术落地,人们也可以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中。今年,在极其需要创造力的绘画领域,随着大模型技术的不断…

最近,人工智能推进了数学研究的进程,揭示了矩阵乘法的新可能性

来源:今日头条(逻辑黑洞)当试图找到最有效的方法时,甚至像矩阵乘法这样抽象的事情也会像游戏一样。这有点像用尽可能少的步骤来解魔方。对于矩阵乘法,即使在相对简单的情况下,每一步都可以有超过10^12个选项…

钱学森:论技术科学

来源:远望智库预见未来论技术科学钱学森本文原刊载于1957年《科学通报》第3期一、科学的历史发展与技术科学概念的形成在人们从事生产的过程中,他们必然地累积了许多对自然界事物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直接应用到生产上去,也可以先通过分析、整…

从量子到星空:混沌世界的隐藏秩序

导语1963年,洛伦兹用蝴蝶效应形象地展现出了混沌的魅力: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混沌理论告诉我们,即使…

OpenFold更多细节公开:重新训练AlphaFold2对其学习机制和泛化能力产生新见解

编辑 | 萝卜皮AlphaFold2 彻底改变了结构生物学,能够以极高的准确性预测蛋白质结构。然而,它的实现缺乏训练新模型所需的代码和数据。这些对于解决新任务是必要的,例如蛋白质-配体复杂结构预测;可用于调查模型学习的过程&#xff…

李德毅院士:迭代的智能——从薛定谔、图灵和维纳谈开去

来源:图灵人工智能报告人:李德毅院士主持人:戴琼海院士报告时间:2022年11月24日(周四)19:30-21:00主办单位: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

未来产业最新动向及趋势展望

来源:赛迪智库、《赛迪前瞻》2022年第52期作者:彭健,无线电管理研究所副所长;滕学强 未来产业是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且具有前瞻性和先导性的产业,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已是大势…

AI都会和人类谈判了?Meta AI最新研究登上Science,LeCun称里程碑式成果

来源:明敏 羿阁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AI都学会和人类谈判了?还能成功说服人类听它安排?话术一流到人类完全分辨不出它是AI。这就是Meta AI的最新成果——AI模型CICERO(西塞罗),现已登上Scienc…

我在 MIT 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工作一年学到的

来源:AI科技评论Mike Ferguson ,麻省理工学院大脑和认知科学系 (MIT BCS) 担任研究软件工程师/ML工程师。专门研究 Brain-Score(一种衡量类脑 AI 的工具)。他于 2021 年春季毕业于弗吉尼亚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和应用数…

《科学》重磅:首次实现监测多种神经元间实时毫秒级互动!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大脑的复杂之处在于众多神经元之间的协同作用,若能在同一时间显示不同神经元群体的电活动,那么将大大加深我们对于大脑功能的理解。基因编码的电压指示蛋白(GEVI)是一类在细胞膜电位变化后产生可检测信号…

冯·诺依曼的遗产:寻找人工生命的理论根源

来源:集智俱乐部 作者:东方和尚现在的人工智能研究如火如荼。然而,尽管AlphaGo Zero早已经秒杀人类智慧,但它却是冷冰冰、无生命的机器,因为它缺少一颗热血沸腾的“心”。当我们看到小虫子沿着崎岖的路面爬向食物&…

AI好奇心,不只害死猫!MIT强化学习新算法,智能体这回「难易通吃」

来源:新智元编辑:David【新智元导读】MIT强化学习新算法,根据监督稀疏程度自动调整AI智能体「好奇心」,高低难度任务通吃。人人都遇见过一个古老的难题。周五晚上,你正试图挑选一家餐厅吃饭,但没有预定。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