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1、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就是( )
A、课堂作业 B、课外作业 C课外活动 D、课外参观
2、学生的行为规范、公民意识、劳动态度等属于( )
A、心理素质 B、生理素质 C、科学文化素质 D、思想品德素质
3、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规范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创造力有( )
A、正面影响 B、负面影响C、没有影响 D、正负两方面影响
4、人们观察处理教学问题,进行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一般叫做( )
A、教学规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技术
5、在教师指导下,对教学内容通过全班或小组讨论,发表看法,进行辩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 )
A、讲授法 B、讨论法 C、演示法 D、实验法
6、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就是(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7、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对学生施加各种影响的教育活动就是( )
A、社会实践 B、教育见习 C、实习作业 D、社会研究
8、根据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 )
A、专业人员 B、特殊人员 C、雇员 D、公务员
9、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属于( )
A、生理素质 B、心理素质 C、科学文化素质 D、思想品德素质
10、在传统智力概念中,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与核心是( )
A、思维能力 B、记忆力 C、想象力 D、观察力
1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回答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检查、复习、巩固已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 )
A、谈话法 B、讨论法 C、讲授法 D、示范法
12、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独立作业,以获取知识和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 )
A、演示法 B、实习作业法 C、实验法 D、参观法
13、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 并给以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就是( )。
A、教学评价 B、教学评估 C、教学标准 D、成就水平
14、从类型上看,课程一般分为综合课和( )。
A、选修课 B、单一课 C、必修课 D、选读课
15、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一般叫( )课程。
A、选修 B、单一 C、校本 D、选读课
16、把两个年级以上不同程度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个教师在同一个教室同一课时里分别用两种以上的教材交叉地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就是( )教学。
A、复式 B、单一 C、讨论 D、探索
17、狭义的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 )
A、传授方法 B、传授手段 C、传授进程 D、传授技术
18、教学策略是把教师、学生与教材联系起来的( )
A、具体方法 B、现代教育技术 C、中介和桥梁 、教学方案
19、活动课程的缺点是( )
A、逻辑性较差B、实践性较差 C、操作性较差 D、直观性较差
20、决定教师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以及教师从事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的是( )
A、政治地位 B、经济地位 C、文化地位 D、学术地位
21、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矛盾是( )
A、学生与所学知识的矛盾 B、学生与教师的矛盾
C、学生与学生的矛盾 D、学生与家长的矛盾
22、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是( )
A、一般因素 B、基本因素 C、组成因素 D、构成要素
23、教育学中所讲的人的发展,是指人的个体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所发生的有规律地变化和逐渐( )
A、个性化的过程 B、社会化的过程 C、人格化的过程 D、学习化的过程
24、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就是( )
A、劳动技术教育 B、美育 C、体育 D、德育
25、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就是( )
A、课程大纲 B、课程政策 C、课程内容 D、课程方案
26、教育活动通过发挥本体功能所产生的效果就是( )
A、教育的正功能 B、教育的负功能
C、教育的简接功能 D、教育的直接功能
27、依据《教师法》规定,教师的使命是( )
A、教书育人 B、传授知识发展智力
C、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D、双基教学
28、学生的经验、技能和科学文化素养属于( )
A、生理素质 B、科学文化素质
C、心理素质 D、思想品德素质
29、有关学生创新素质的研究表明,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是( )
A、只有某种程度的正相关 B、只有某种程度的负相关
C、完全正相关 D、完全负相关
30、在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起( )
A、重要作用 B、主导作用 C、组织作用 D、领导作用
3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批改作业
32、教师在课堂上配合讲授和问答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通过示范性的表演和实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就是( )
A、讲授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实习作业法
33、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以达到对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 )
A、参观法 B、练习法 C、实验法 D、讨论法
34、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就是( )。
A、智育 B、德育 C、德智 D、教学
35、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达到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就是( )课程。
A、发现 B、显性 C、隐性 D、探索
36、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里法定性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就是( )课程。
A、必修 B、选修 C、选读 D、必读
二、多选题
1、按照教育界的习惯,一般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 ( )
A、活动课程 B、潜在课程 C、文科课程 D、理科课程
2、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的中心与基础是( )
A、师生的互动 B、师生的交往 C、双边活动 D、教书育人
3、循序渐进原则中的“序”是指( )
A、教材的逻辑顺序 B、学生的认识顺序 C、教的顺序 D、学的顺序
4、学科课程的优点是逻辑性强和( )
A、形象性强 B、直观性强 C、系统性强 D、简约性强
5、传授——接受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 )
A、练习知识 B、应用知识 C、巩固知识 D、检查知识
6、影响人发展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先天的非遗传的各种因素和( )
A、遗传因素 B、成熟机制 C、生理结构 D、生理功能
7、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 )
A、发现 B、验证 C、总结提高 D、探索
8、影响人发展的社会因素主要有家庭和( )
A、学校 B、动机 C、社会环境 D、成就水平
9、学生学业测验评价方式一般有( )
A、自由应答型 B、固定应答型 C、选择应答型 D、判断应答型
10、有关创造心理的研究表明,创造思维主要是( )
A、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辐合思维
11、学科课程的缺点是 ( )
A、忽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B、容易造成学科分割
C、逻辑性较差 D、系统性较差
12、在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在教学中处于( )
A、主体地位 B、中心地位 C、关键地位 D、重要地位·
A、课堂作业 B、课外作业 C、活动作业 D见习作业
13、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自学、讨论交流、( )
A、启发指导 B、讨论小结 C、师生谈话 D、写实验报告
14、教育研究方法中的观察法,从观察者的角度看,一般分为( )
A、局外观察 B、参与观察 C、有目的观察 D、自由观察
三、判断题
1、教育内容就是课程,课程就是教育内容。
2、学生是能动活动的人。
3、教学过程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规律表明,只要教师做好了教学工作,学生自然而然会获得良好的思想教育。
4、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的,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就是必修课程。
5、教育的本体功能就是教育的外在功能。
6、过分追求成功往往限制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7、在教育测量和评价中,从严格意义上讲,“课程评价”、“学业评价”、“测量”是同义词,具有完全相同的含义。
8、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9、学校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课程。
10、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一般叫教育的本体功能。
11、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或形象化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掌握知识本质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
12、课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及其时间的分配,一般叫课的组织。
13、素质教育就是培养特长和兴趣的教育。
14、对于正常学生而言,创造力不是呈现为“有”或“无”的状态,而是“大”与“小”的程度。
15、终结性评价比形成性评价更有意义,愈来愈受到教育评价的重视。
16、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这种课程就是学科课程。
17、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操作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也叫德智教育。
18、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条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原则。
19、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就是教学模式。
20、创新教育就是英才教育。
21、教学基本功是教学艺术的前提和条件。
22、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矛盾的。
23、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24、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规律说明,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和能力自然得到发展。
25、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26、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就是课程计划。
27、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就是创新教育。
28、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 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班级教学。
29、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统称为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