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Z哥。今天我来唠叨一下。
最近无意间看到一份报告,关于我们职场人士上下班通勤时间的。
有时候想想也挺无奈的,我们越想去发达一些的城市打拼,反而越被通勤这种琐碎的事情给耽误更多的奋斗时间。
但是没办法,在“利”的独木桥前,谁都想上去挤一下试试。万一成了呢,不就走上人生巅峰了么。
不知道你的通勤交通工具是什么,但是大部分人是借助公共交通来通勤的。之前还听到过一个段子说,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就在中国发达城市的公共交通上。
所以,在公共交通里面其实是一个“小社会”。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价值观等等。
有人群的地方,就会产生「从众效应」。看到身边的大多数人都在刷短视频、刷剧、打游戏,自然忍不住自己也刷起来了。
毕竟,娱乐至上的“奶头乐”的文化已经在我们的社会中渗透得越来越深。
况且,对大多数人来说,通勤的时候还是个人精神状态“最差”的时候。
虽然我们也都明白,这很大程度上也只是我们的心理作用:D。
不过,可能让你意想不到的是,在大多数人心中,通勤可能比上班还痛苦。
社会学家 Daniel Kahneman 和 Alan B. Krueger 调查了 900 名德克萨斯妇女,询问日常里使她们快乐的事。在名单的最底层——比工作和打扫卫生更糟糕的,是一大早去上班。而晚上下班,则是受访者全天要做的第三最糟糕的事。
还有人做过现场调研。在地铁上,52%的人在把玩手机(可能在娱乐,也有可能在学习),15%的人在聊天,15%的人在发呆(可能在视野中寻找帅哥美女~),真正处于休息迹象的人占比只有5%。
可以看到,看上去大家的精力都还挺充沛的。
但毕竟是现场调研,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这个分析结果与我身边所见的实际情况也差不多了。
大家心里的普遍想法可能是:
上下班时间嘛,也没多久,等价于「碎片时间」。上班多累啊,趁现在正好在碎片时间里,忙里偷闲放松一下。
早上起来精神状态不好,手机上刷一些不用怎么动脑的东西最好了。
上班了一天班太累了,好不容易熬到下班,得劳逸结合啊,玩会游戏、刷刷视频、看看剧最适合不过了。
……
不知道你是不是这么想的呢。
是的话也不用太自责,毕竟「享乐」也是我们的人性使然。
但是如果你真的想在大城市彻底立足,“克服人性的弱点”是你不得不迈过去的一道坎。
这个过程中,时间就是你最宝贵的稀缺资源,用一点少一点,也是你和其它任何人之间唯一相同、公平的资源。但这个资源的成本却很容易被我们无视掉。
我们先来看一下,在几个发达城市工作的人们通勤时长的整体情况。
▲截图来源于极光大数据《2018年中国城市通勤研究报告》
这里的时长是单程,可以看到,平均在50分钟左右的样子。(你在里面是拉高平均值?还是拉低?)
如果一天按8小时的工作时间来算,一个人每天花在通勤上的时间相当于工作时间的1/4。
再按照1W月薪来算,通勤时间的价值是多少?1W的1/4,2500元。
你看,这就是被我们忽视的时间成本的“金钱价值”。
如果你每天能多2小时的时间用来工作或者学习,再或者做什么其它对你的身价增长有益的事。不但可以不浪费这2500元的价值,甚至还能让你下一年的身价增加2500元。
这一出一进差别就大了。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很多时候就是这么拉开的,一边在往下走,一边在往上走。相对来说,各自都在发生“x2倍速”的变化。
那么怎么才能充分利用通勤时间呢?Z哥分享几个我自己在用的方法。
先说一下,这几个方法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就是利用通勤时间的时候,把它当作整块时间来用,而不是碎片时间。
通勤的方式,除了自己开车和骑车之外,大多数是BMD,公交车(bus)+地铁(metro)+打车(didi)。
先说说开车和骑车吧。这种通勤方式能做的选择不多。建议你可以考虑听一些音频课程,我自从开车通勤之后就是这么干的,觉得还不错。
听音频的好处,最显而易见的是不用手,这个大家都知道。
其次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一点是,音频内容大多是口语化的,自然会比公式什么的更冗余一些。所以,变个道、等个红绿灯所分散的零星精力,对你理解整篇内容几乎没有影响。
还是再强调一下,不要把这部分时间当作碎片时间,用来听一些碎片化的内容,建议还是听完整的系列课程、专栏。因为在集中时间段内的同领域信息不断叠加,能让你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
我也试过一段时间每天听小块的碎片化内容,发现过了没多久就忘的差不多了。当然,你也可以亲自体验一下两者的差异。
然后,两个差不多的场景,公交车和地铁,它们都是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公共空间。并且它们与开车/骑车和打车最大的不同是,大脑可以任意控制和使用,不同于担心开车时注意其它车辆啊、专车/拼车时司机和你对话之类的问题。
所以,这两个场景下非常适合做「思考」。
思考是锻炼你的「分析能力」、「认知能力」最好的方式,有的时候其实不需要追求一个思考的结果到底是对还是错,反而这个训练的过程更重要。
因为过程能训练“肌肉”,也就是你的能力。
相信我,每天带着一个问题去思考,可以是任何问题,只求每天能在你的大脑里开辟一块新的“土壤”。
长期以往,你的「分析能力」和「认知能力」将会明显高于身边的人。
最后,打车。
相比公交车和地铁,打车的时候更容易发生与他人的对话。毕竟对大多数司机来说,每天呆在车里开来开去也挺无聊的。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多做一些“看”的事情。比如,看一些系列专栏的文字版。
「看」相比「听」有个好处是,“进度条”由你自己控制。
而且,在这个场景中你的双手是空出来的,可以进行二次消化然后做好笔记。
不过,在这种容易被中断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做一些相对更碎片化的事。比如,制定一下今日或者明日的计划,刷几篇公众号文章或者博客文章,看几篇新闻,等等。
我在找通勤相关的研究报告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报告,分享给你。是关于通勤对个人健康的影响的。
研究得到的结论是,通勤时间越长,肥胖、高胆固醇、高血压、背部和颈部疼痛的发病率就越高,离婚和死亡率也越高。
2017年,剑桥大学等机构对3.4万余名上班族展开的联合调查中,通勤在1小时以上的上班族,抑郁几率高出平均水平33%,产生与工作相关压力的风险高12%,每晚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的可能性高46%。
所以,如果无法在短期内改变通勤的距离,那么不妨先改变通勤时的心态吧,更加积极向上一些。
好了,我们总结一下。
首先,我和你讨论了大家在通勤时常做的一些事。
其次,带你分析了一下通勤时间的价值。
最后,分享了几个我的通勤时间利用小建议。
这篇是Z哥的唠叨,可能会勾起你的“烦躁”之心,但是真心觉得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让自己陷入到消极的状态中。
很多时候,我们在抱怨时运不济,焦虑未来的中年危机。殊不知,摆脱他们的机会,无处不在。
像我们今天聊的就是一个机会。如果你能利用好通勤时间,哪怕你人到中年,相信还能与“危机”有一战之力。
推荐文章:
原创不易,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就「在看」或者「分享」一下吧。鼓励我的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