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目的
1、掌握STM32F103I2C传输程序设计流程;
2、熟悉STM32固件库的基本使用。
二、实验原理
1、本案例利用I/O端口通过KEY01按键来控制STM32F103R6向24C02写入“hello”,通过另外一个按键KEY02来控制STM32F103R6从24C02读取“hello”(对应十六进制为“68 65 6c 6f”),并通过一个I2C模拟器显示相关信息。同时,用户可以通过USMART控制在24C02的任意地址写入和读取数据。
三、实验设备和器材
电脑、Keil uVision5软件、Proteus 8 Professional软件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4.1 代码开发
按照书本中实验流程在Keil中完成I2C传输实验的代码开发;
4.2 原理图设计
在Proteus中完成原理图的设计,如图7所示。
图7 I2C传输实验原理图
五、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
5.1 实验效果记录(附照片即可)
5.2 实验效果说明
在I2C模拟器上显示相应的写入和读取信息,通过仿真环境验证这些操作的正确性。用户能够清楚地看到数据在STM32F103R6和24C02之间的正确传输和存储。写入数据“Hello”,读出“68 65 6c 6f”的十六进制表示。
六、实验预习要求
- 实验前认真阅读本实验指导;
- 熟悉书本中相关操作及相关器件。
- 完成5.1和5.2内容。
七、思考题
1. I2C通信传输的特点
- 双线制:I2C通信使用两根线路:串行数据线(SDA)和串行时钟线(SCL)。这种双线制简化了硬件连接,使得设备之间的通信更为简便和可靠。
- 主从结构:在I2C通信中,总是存在一个主设备(Master)和一个或多个从设备(Slave)。主设备负责发起通信、生成时钟信号和控制总线访问,而从设备则被动响应主设备的指令。
- 多主机制:I2C协议支持多主设备,即在同一条总线上可以连接多个主设备,但每个时刻只能有一个主设备处于活跃状态。这种机制允许设备根据优先级来进行总线访问。
- 地址寻址:每个I2C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7位或10位地址,用于在总线上标识自己。主设备通过发送目标设备的地址来选择要与之通信的从设备。
- 同步传输:I2C通信是同步的,即传输的时钟信号(SCL线)由主设备生成和控制。数据线(SDA线)上的数据传输依赖于时钟信号的节拍,数据的传输速率取决于时钟频率和总线负载。
- 协议灵活性:I2C协议支持多种数据传输模式,如标准模式(100 kbit/s)、快速模式(400 kbit/s)、高速模式(3.4 Mbit/s)和超高速模式(5 Mbit/s)。这种灵活性允许在不同需求下调整通信速率。
- 应用广泛:由于其简单、可靠和灵活的特性,I2C通信协议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和系统中,如传感器、存储器(如EEPROM)、显示屏、ADC(模数转换器)等。
2、使用I2C通信的配置流程
- 硬件连接:确保正确连接I2C总线的物理线路。一般来说,需要连接至少两根线:SDA(数据线)和SCL(时钟线)。这些线需要连接到微控制器或者处理器的对应引脚,通常称为SDA和SCL引脚。
- 引脚配置:在使用的开发环境中,确保配置了正确的引脚功能以及电气特性,如输入/输出模式、上拉电阻等。这通常通过相关的开发工具或者硬件配置文件来完成。
- I2C控制器初始化:在程序中初始化微控制器或者处理器的I2C控制器。这通常包括设置I2C时钟速率、配置I2C控制器为主设备或从设备,以及启用I2C功能。
- 地址选择:对于每个连接的I2C从设备,确定其唯一的I2C地址。主设备在进行通信时,需要知道要访问的从设备的地址。
- 数据传输:使用I2C协议进行数据传输。这包括发送开始条件、发送设备地址、发送数据或请求数据等操作,具体操作顺序和格式依赖于I2C协议的要求和设备的通信需求。
- 错误处理与调试:实现适当的错误处理机制,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通信错误,如总线冲突、设备无响应等。调试时可以使用适当的工具或者调试输出来检查通信是否正常。
- 应用程序集成:将I2C通信集成到具体的应用程序中。这可能涉及到数据处理、设备控制、传感器数据采集等具体任务,确保I2C通信与应用程序的其他部分协调工作。
- 测试和验证:在实际硬件或者仿真环境中测试I2C通信的功能和稳定性。验证数据的正确性、传输的稳定性以及通信的实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