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雷达简介
附赠自动驾驶学习资料和量产经验:链接
1. 概述
1.1 发展历史
RADAR是++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缩写。
1936年1月,英国架起了第一个雷达站,用于监测德国战机。从此之后,雷达技术开始蓬勃发展。
雷达的频段很广,从HF波段到Y波段都有不同的应用。
汽车上主要使用24G、77G、79G这几个频段。
雷达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无人机、液位检测、机器人、智能交通和智能汽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1.2 在汽车上的主要应用
车载毫米波雷达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主要在以德、美、日等发达国家内展开。早期车载毫米波雷达发展缓慢,而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产品小型化、集成化成了可能,雷达开发进程开始提速。21世纪后随着汽车市场需求增长产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未来将会继续加快渗透 。
目前市面上各种各样的车载毫米波雷达:
汽车上毫米波雷达主要包括前向雷达、角雷达和门雷达。
主要实现BSD、LCA、RCTA、DOW、RCW等L0自动驾驶功能,以及在ACC、NOA等L1~L2自动驾驶功能中实现重要的目标感知。
1.3 基本指标
毫米波雷达基本指标主要是距离、速度和角度(水平角和垂直角)的范围、精度和分辨率,一共是12个指标。
分辨率越高,表示目标的区分能力越高,探测越精细。
距离分辨率
毫米波雷达的带宽越高,距离分辨率就越高。
角分辨率
角分辨率是指当两个目标相对于雷达有相同的距离和速度时,能够被雷达识别为2个目标的最小的夹角。角分辨率根据方向不同,分为水平角分辨率和垂直角分辨率。
角分辨率越高,目标的区分能力越高,探测越精细。例如当角分辨率小的时候,无法区分3个行人:
角分辨较大的时,可以区分:
对汽车也是类似的:
经常提到的“4D毫米波雷达”是相对于“3D毫米波雷达”增加了垂直角度的检测。因此,“4D毫米波雷达”可以检测高度信息。
2. 毫米波雷达的基本原理
2.1 基本架构
毫米波雷达通过发射电磁波,以及接收目标反射的电磁波,来实现目标检测。毫米波雷达的探测原理类似蝙蝠或者海豚,只不过雷达发射的是电磁波,蝙蝠和海豚发出的是超声波。
毫米波雷达的系统原理如下:
其中:
-
FMCW调制信号发生器经过压控振荡器(VCO)产生高频信号(GHz级别),一部分能量耦合输入混频器作为本振信号,另一部分能量经功率放大器(PA)由发射天线以电磁波的方式向空中辐射。
-
电磁波在空气中向前方传播过程中如遇到目标则会小部分反射,反射回来的回波信号被接收天线截获形成电信号。
-
回波信号经低噪声放大器(LNA)放大,与本振信号在混频器进行混频,输出一个较低的差拍频率(一般为MHz级别),差频信号含有目标和雷达之间的距离和相对速度等信息。
-
然后通过带通滤波器(BPF)放大滤波,A/D转换,对所得到的数字信号作FFT(快速傅氏运算),进行频谱分析,便可以获得目标和雷达之间的距离、相对速度及方位角等信息。
如下是BOSCH的第四代毫米波雷达的结构:
图片来源:BOSCH
2.2 测距和测速原理
距离通过测量时间差得到,速度通过计算多普勒频移得到。
算法流程:
图片来源:NXP
图片来源:NXP
-
距离维:对于单个Chirp信号来说,信号包含了(距离/速度)信息,但以距离为主(由于时间非常短,忽略速度,或者后面增加补偿),可以通过FFT直接求出距离信息。
-
速度维:将距离微分称一个个距离单元。对于其中一个距离单元,我们以一个Chirp一个Chirp的时间轴来看,对该信号作FFT处理,即可求出其速度信息。
图片来源:NXP
2.3 测角原理
使用比相法,计算目标DOA( Direction of Arrival ),得到目标的角度。
图片来源:NXP
图片来源:NXP
3. 毫米波雷达硬件
3.1 天线
毫米波雷达的天线有多种形式,目前应用最广的是平面相控阵天线。
电磁波的辐射特性:
3.2 高频板材
毫米波雷达的高频板材供应商和关键特性:
PCB的常见Layout:
3.3 射频收发链路
早些年,射频链路是有离散器件搭建,难度很大,只有BOSCH、DELPHI等几个大公司能做,并且形成了技术壁垒,价格非常昂贵。不过,近些年随着MMIC的出现,迅速降低了设计门槛和成本。
MMIC:++M++onolithic ++M++icrowave ++I++ntegrated ++C++**ircuit,单片微波集成电路。**包括多种功能电路,如低噪声放大器(LNA)、功率放大器、混频器、上变频器、检波器、调制器、压控振荡器(VCO)、移相器、开关、MMIC收发前端,甚至整个发射/接收(T/R)组件(收发系统)。
MMIC的主要供应商
MMIC的工艺发展历程:
3.4 雷达专用处理器
雷达专用处理器主要有国外品牌垄断,以NXP、TI等为代表。
NXP的S32R2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