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抛出观点,35岁是道门槛纯粹是以讹传讹,加上媒体的大力宣传,给更多的人加上了思想枷锁。而这,仿佛成为一种共识。
据个人观察,35岁焦虑是从互联网大厂那边传出来的。但估计很多人没有思考过背后的逻辑。12~18年,是互联网狂奔的时期,那时候的互联网大厂要多疯狂就有多疯狂。那时候听到最多的关键词莫过于兼并、扩招、融资和福布斯榜。
直到国家反垄断出台和美元加息周期开启,再叠加一些其他外部环境的影响,寒冬悄然降临,互联网大厂慢慢消停下来,原来一堆不赚钱只赚吆喝的业务从“小甜甜”迅速成为了“牛夫人”。从企业角度看,肯定要战线收缩,裁掉不赚钱或不重要的业务和一些高薪岗位,于是,就有了“被毕业”、“35岁门槛”等一堆赋予时代含义的词。“35岁”其实只是裁员的一个借口,裁掉那些35岁以上且拿高薪却没有持续为企业带来价值的人,同时年轻的新鲜血液能够保持敏锐的产品嗅觉,可谓一举两得。
另外,35岁是道门槛,这个论点本身也不成立,因为工作能力是和工作年限联系紧密的,非要描述这种关系,我认为散点图是比较合适的,有人工作年限少但能力强,也有人工作年限多但能力弱,这是正常现象,但进取型社会里面,总体趋势还是线性相关。由此可见,工作年限背后的工作经验在非智能化社会依然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如一个重要的项目,你敢为了降低成本,交给22岁的应届毕业生,而不是36岁的资深技术人员吗?如果敢的话,我真的是佩服这样的老板,祝TA能撑过一年半载。企业还是需要有技术有实力的人才来保持竞争力的,先度过寒冬活下去再迎接新的春天。顺便提下AI,能够做出大模型最终实现AI+惠及各行各业的,还得是互联网大厂或者国家级研究所之类的,而不会是一般的企业,它们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优势,也没有足够资金去支持。
但技术人才这么多,为何是你呢?这就需要你有相对竞争力了。拥有相对竞争力很重要,核心的关注点在于你的能力难以短时间内被替代(我将之称为,能力的稀缺性),无论是公司层面还是社会层面。对个人要求方面,能扩大自己的上下文,与时俱进,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尽可能做到一专多能,特别是专的领域有足够的深度,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护城河。
这几年,说就业不容乐观,照样有超过35岁的人可以找到多份满意的Offer。等到经济环境大好,你能力足够,相信即使55岁也会有大把企业招。说了这么多,只想证明,年龄根本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你的能力是否对企业有足够的价值,是否有性价比。望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