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济学中的纯粹利己模型假定人们试图最大化的效用函数不受其他人效用的影响,其他人的行为都是外生的,不用考虑,因此,是一种极为简化的模型,可以便于建模和运用,其功能与完全竞争模型有点像。
与传统经济学的严格利己主义假设相区别,行为经济学的社会偏好理论也关注利他行为。
无论人们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的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阀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的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 《道德情操论》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面强调的,一方面是人的自私自利,另一方面是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人的自私自利的行为能够带来社会的总体的效益最大化。
亲缘选择理论:亲缘关系越近,动物彼此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也就越强烈,该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具有的进化优势也越明显。
纯粹利他:指的是利他主义者不追求任何针对其个体的客观回报,这种利他行为,对于利他行为的发出者,是一项没有任何收益的投资。
互惠利他: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在生物界中,没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了得到回报,相互提供帮助,做出利他行为。与亲缘利他相比,互惠利他更强调在利他过程中的利己性,更强调利他的条件性,所以说互惠利他不是必然要发生的,只有在别人对生物个体有利的情况下,这种利他行为才会出现,所以说我们也常常把互惠利他,叫做软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