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没什么好说的,这里只是简单总结一下连接池原理,顺便梳理下一个用户注册和登录的过程,进一步带您理解一些业务逻辑。
预先设置好连接池内的正在等待的执行单元(进程/线程),每个执行单元保持和 MySQL
连接的状态,有任务(SQL
语句)到来就 push
进连接池中的执行流队列,我们完全可以自己手写一个连接池。
另外,网上还有一些 MySQL
连接池的组件,例如 hicar
。
至于一个用户是怎么走注册和登录流程的呢?
用户端向服务器 请求注册页面(也就是请求访问一个网站,对应服务端的服务器必须搭建 htpp
,类似 Nginx
),用户端填写注册信息,服务端 get post
获取表单,服务器使用一些 Web
语言读取各个参数数据,经过后端检查和处理,提交到多个数据库中进行交互。
后端进程直接连接数据库有点过于直接(可能导致效率不高),因此就有了中间一层,也就是 中间件软件层 的概念。
使用一些更加效率更高的语言和数据库进行交互,交互的时候进行 负载均衡,多个数据库中可以进行同步,加强持久性,也就是 数据库集群化,可以将多个数据库作为一个数据库来处理(多数据库也是一些数据库不实现事务的原因之一,插入只在一台服务器插入,但是查询可以查其他同步过的数据)。
成功注册账户后,用户再次 请求登录页面,也是经过和上述类似的流程,就是处理逻辑有可能不太一样。
而如果查数据库时,查询的某个较为频繁热度的数据,此时就会有类似缓存的 NoSQL 存储系统(例如 redis
),高频数据直接在里面查就行。
而关于整个结构的演进和效率,就可以去了解下 工程架构 和 容器技术(例如 dock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