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之前听姜胡说,讲到了他自己日更博客的故事,也就是每天去更新一篇博客文章。
日更,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先不说文章的深度如何,单单从时间的耗费上,文字的积累上,以及对事物的敏感度上,这三点就能超过我们普通人一大截啦。
我在2022年曾经做过日更的规划,其中,在1月、3月、4月、6月算做的比较好的。
如截图:
但后面因为事情多,而被迫终止了,2022年一整年,写了大概161篇文章。
于是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想着写点什么?
这个也曾是听姜胡说提到的每天写点什么的回应了。
先输出,别管结果如何!
每天进步一点点,看似简单,做的时候,却并不容易!
当累积到一定的量之后,才有可能出现质的变化。
就如同烧水,当水温从30度烧到90度的时候,累计的能量并不足以让水烧开。
一直当你到达99度以上的时候,水才会沸腾。
在这个100度临界点之前的所有努力,看似都是无效的努力。
中间也是一个黑暗的时刻,不问结果,先做了再说,才有可能突破自己。
如何做到日更?
我们每天上班、下班,三点一线或两点一线,很难去发现什么特殊的事情。
正如抖音上,旨在记录美好生活的愿望一样,可我们日常的平淡没有多少需要我们去留念的。
准确的说,不是说不需要,而是没有什么惊喜让自己去做这种事情。
后来,我发现,其实缺少的是观察,是自己的敏感度不够导致的。
我列一下对应的输出的模式:
观察 \
阅读 ---> 感知 ---> 加工【反思、碰撞】---> 以某个话题做输出 ---> 文字呈现
交流 /
没有输入的材料,很难做输出。一味空想是没有办法做系统输出的。
所以,建议大家是每天写点什么,没有什么写的就去:
仔细观察、阅读一些书籍、与人多做交流,
从中去看这些人、这些作者他们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什么?
与自己的思考方法有何不同?
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去学习的?
先写上一句、一段,用类似flomo的工具记录下来,慢慢地组织自己的语言。
先做材料的积累,慢慢地你就会学会输出了。
为何劝人学习?
学习是件让人痛苦的事情,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她耗费能量。
因为学习,你需要去逃离自己的舒适区,去做一些耗费能量的事情。
但我们必须去学习,以应对这个变化的世界。
我不是与人在竞争https://leekwen.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36353647?spm=1001.2014.3001.5502今天,这种机器与人共存的格局已经存在,不去提升自己就慢慢地会被拍到沙滩上去了。
但从小的时候,我们就被考试吓怕了。
每次提到学习,就会有一种痛苦的记忆涌上心头。
但如今的学习,不是再去记忆,你的大脑存的再好也比不过硬盘的存储。
我们需要学的就是利用工具,提升自己作为人的一种优势感出来。
多做高抽象度的事情,低抽象度的事情尽量交给AI来做,因为那不是人干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