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一. 概述
- 二. 数据交换方式
- ① 电路交换
- ② 报文交换
- ③ 分组交换
- ④ 分组交换 && 报文交换举例对比
- ⑤ 三种数据交换方式比较总结
- 三. 分组交换的两种方式
- ① 定义
- 传输单元名词辨析
- ② 数据报
- ③ 虚电路
- ④ 数据报与虚电路的对比
ppt截自王道考研B站教程
太不容易了,终于看完数据链路层到网络层了= =
一. 概述
- 主要任务:把分组从源端传到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 传输单位:数据报(数据报和分组,关系就像父与子)
- 功能:
异构网络:也就是把4g,校园网等网络由路由器联合到一起。
开环:静态,事先定义好。
闭环:动态,在实际过程中同步定义。
二. 数据交换方式
- 数据交换:使数据通过网络核心【路由器】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
- 为什么要数据交换:
见下图,在有交换设备前,需要有许多链路(C2n)。
有交换设备后,还是有多设备时端口多、链路过长等问题。
于是就推出了第三种方式:解决了前两种方式的问题。
- 数据交换方式:
① 电路交换
- 特点:独占资源
- 优缺点见下图右下角。电路交换方式就像两个人打电话一样,同时只能和一个人打电话(独占)。
② 报文交换
- 与①不同,加入了存储因素,从而避免独占。
- 由于报文有小有大,因此交换设备需要有较大的缓存空间(以防不备)
③ 分组交换
- 和②很像,加入分组因素
- 由于分组,传输的数据都是较小的数据块,因此没有②的需要较大缓存空间要求。
- 可能会乱序,因此实际上分组后的数据块还会携带其他信息(比如排序序号等)
④ 分组交换 && 报文交换举例对比
- 预防针:看了几遍才理解好,可以结合⑤的对比图理解。
- 计算两种方式的所需时间
- 注意:不计传播延迟(也就是只考虑发送出数据时间,不考虑在链路上传播所需时间)
- 报文交换:
本质上就是:进行三次传播时延
由题意知,一次传播时延时间为:10000bit / 1000bps = 10s
因此结果为30s。
- 分组交换
本质上是:一次10000bit的传播时延 + 两次10bit的传播时延。
在源地址时,要本本分分地发送10000 / 1000 = 10s 的分组。
而在此之后,由于分组交换的分组传输是连续的,因此实际上之后的传输都看作单个分组的传播时延10 / 1000 = 0.01s即可。(可能描述得有点抽象,抱歉= =)
- 计算题注意事项:
分组头部大小:可能题目要求,实际分组数据部分大小 = 分组大小 - 分组头部大小
⑤ 三种数据交换方式比较总结
三. 分组交换的两种方式
① 定义
举个例子:同样是和人联系
- 无连接服务:类似发微信,不用提前确定连接;可能乱序(比如:发“你我他”,收到“你他我”)
- 有连接服务:类似打电话,需要提前建议连接(打通电话)
传输单元名词辨析
- 应用层:报文
- 传输层:报文段
- 网络层:IP数据报,分组
- 数据链路层:帧
- 物理层:比特流
首先在传输层中,如果应用层给的报文过大,传输层会分减成报文段(小则不分减)。
然后在网络层中,报文段+源地址+目的地址 = IP数据报;如果IP数据报大,切割成分组。
接着在数据链路层中,分组加头(MAC地址)加尾(FCS控制序列)变成帧。
最后在物理层,把这些1010的组合转换成信号传出去。
② 数据报
③ 虚电路
- 虚电路号:用于标识是哪一条虚电路。
比如A发送给B,给分组加上虚电路号1;然后C发送给B,给分组加上虚电路号2。
加上虚电路号后,第一个路由器就知道该把这些分组往哪些地方发送了。 - 全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