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的编程过程中经常会和Map打交道,现在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Map的底层实现,其中的思想结构对我们平时接口设计和编程也有一定借鉴作用。(以下接口分析都是以jdk1.8源码为参考依据)
1. Map
An object that maps keys to values. A map cannot contain duplicate keys; each key can map to at most one value.
Map提供三种访问数据的方式: 键值集、数据集、数据-映射,对应下表中的标记为黄色的三个接口。public interface Map<K, V>
方法名 | 描述 |
void clear() | 从此映射中移除所有映射关系(可选操作)。 |
boolean containsKey(Object key) | 如果此映射包含指定键的映射关系,则返回 true。 |
boolean containsValue(Object value) | 如果此映射将一个或多个键映射到指定值,则返回 true。 |
Set<Map.Entry<K,V>> entrySet() | 返回此映射中包含的映射关系的 Set 视图。 |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比较指定的对象与此映射是否相等。 |
V get(Object key) | 返回指定键所映射的值;如果此映射不包含该键的映射关系,则返回 null。 |
int hashCode() | 返回此映射的哈希码值。 |
boolean isEmpty() | 如果此映射未包含键-值映射关系,则返回 true。 |
Set<K> keySet() | 返回此映射中包含的键的 Set 视图。 |
V put(K key, V value) | 将指定的值与此映射中的指定键关联(可选操作)。 |
void putAll(Map<? extends K,? extends V> m) | 从指定映射中将所有映射关系复制到此映射中(可选操作)。 |
V remove(Object key) | 如果存在一个键的映射关系,则将其从此映射中移除(可选操作)。 |
int size() | 返回此映射中的键-值映射关系数。 |
Collection<V> values() | 返回此映射中包含的值的 Collection 视图。 |
在Java8中的Map有增添了一些新的接口不在上述表格之中,这里不一一列举。
这里涉及到一个静态内部接口:Map.Entry<K,V> ,用于存储一个键值对,该接口中设置set和get键值和value值的接口。
所以Map中存储数据都是以这种Entry为数据单元存储的。
2. AbatractMap
AbstractMap中增加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成员变量:
transient Set<K> keySet;
transient Collection<V> values;
通过这两个成员变量,我们已经知道Map是如何存储数据的了:键值存入keySet中,value存入values中。(由于Map需要保证键值的唯一性所以选择Set作为键值的存储结构,而Value则对此没有任何要求所以选择Collection作为存储结构)
AbstractMap实现了Map中的部分接口,都是通过调用接口:Set<Entry<K,V>> entrySet() 实现的,而该接口的具体实现却留给了具体的子类。以下代码列出了equal()方法的具体实现: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 {if (o == this)return true;if (!(o instanceof Map))return false;Map<?,?> m = (Map<?,?>) o;if (m.size() != size())return false;try {Iterator<Entry<K,V>> i =
entrySet().
iterator();while (i.hasNext()) {Entry<K,V> e = i.next();K key = e.getKey();V value = e.getValue();if (value == null) {if (!(m.get(key)==null && m.containsKey(key)))return false;} else {if (!value.equals(m.get(key)))return false;}}} catch (ClassCastException unused) {return false;} catch (NullPointerException unused) {return false;}return true;}
3. HashMap
public class HashMap<K,V> extends AbstractMap<K,V>
implements Map<K,V>, Cloneable, Serializable除了继承了AbstractMap中HashMap中的两个成员变量以外,又增加了如下几个成员变量:transient Set<Map.Entry<K,V>> entrySet;transient Node<K,V>[] table;transient int size;transient int modCount;作为table存储的基本类型,Node类的源码如下:
View Code
Node是HashMap的一个内部类,实现了Map.Entry接口,本质是就是一个映射(键值对)。
建议看HashMap源码前了解一些散列表(HashTable)的基础知识:http://www.cnblogs.com/NeilZhang/p/5651492.html
包括:散列函数、碰撞处理、负载因子等。
3.1 hash值计算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jdk1.8 & jdk1.7int h;// h = key.hashCode() 为第一步 取hashCode值// h ^ (h >>> 16) 为第二步 高位参与运算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首先获取key值的hash值(每个类都有计算hash值的方法),然后将该hash值的高16位异或低16位即得到散列值。
3.2 hash散列函数
通过hash函数可以得到key值对应的hash值,那么如何通过该hash将key散列到hashtale中呢?下面再介绍一个函数:
对应的运算如下所示:length为table的长度(通常选择2^n)
static 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 //jdk1.7的源码,jdk1.8没有这个方法,但是实现原理一样的return h & (length-1); //第三步 取模运算
}
这里的取模运算等于 hash%length ,然而&运算比%运算的效率更高。
3.3 碰撞算法:HashTable+链表+红黑树
当hash散列函数对不同的值散列到table的同一个位置该如何处理?何时需要扩容table的大小,分配一个更大容量的table?
下面这张网络上流行的图基本解释了当发生碰撞时的处理办法,
1、HashMap的主要存储为HashTable
2、当散列到的位置已经有元素存在时,通过链表将当前元素链接到table中的元素后面
3、当链表长度太长(默认超过8)时,链表就转换为红黑树,利用红黑树快速增删改查的特点提高HashMap的性能。
红黑树的相关知识可以参考:算法导论 第三部分——基本数据结构——红黑树
3.4 hashtable的扩容
这里先列出了HashMap源码中的几个常量:
/*** 默认hashtable的长度 16*/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 aka 16/*** hashtable的最大长度*/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hashtable的默认负载因子*/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当Hashtable中链表长度大于该值时,将链表转换成红黑树*/static final int TREEIFY_THRESHOLD = 8;
HashMap构造函数可以传入table的初始大小和负载因子的大小: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if (initialCapacity < 0)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initialCapacity);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if (loadFactor <= 0 || Float.isNaN(loadFactor))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 +loadFactor);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这里有一个很巧妙牛逼的tableSizeFor算法:返回一个大于等于且最接近 cap 的2的幂次方整数,如给定9,返回2的4次方16。它的具体实现(全部通过位运算完成):
/*** Returns a power of two size for the given target capacity.*/static final int tableSizeFor(int cap) {int n = cap - 1;n |= n >>> 1;n |= n >>> 2;n |= n >>> 4;n |= n >>> 8;n |= n >>> 16;return (n < 0) ? 1 : (n >= 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n + 1;}
那么关键的问题,什么时候会增大table的容量呢?原来table中的Node如何重新散列到新的table中?下面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
HashMap中有个成员变量 : threshhold,当table中存放的node个数大于该值时就会调用resize()函数,给table重新分配一个2倍的容量的数组(具体可能涉及很多边界问题),并且将原来table中的元素重新散列到扩容的新表中(个人猜想这过程应该是非常耗时的,所以为了避免HashTable不断扩容的操作,使用者可以在构造函数的时候预先设置一个较大容量的table)。
那么这个threshhold的值时如何计算的呢?
1、构造函数的时候赋值: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2、resize()的时候 threshold也会随着table容量的翻倍而翻倍。
3、threshold 的初始值: 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这里有个疑问: 通过HashMap()和HashMap(int,int)两种构造函数得得到的threshold值计算方法不同,前一种永远是table.length * 0.75 第二种是通过tableSizeFor(cap)计算所得,为table.length 这时负载因子似乎失去了意义?
HashTable重新散列:
当重新分配了一个table时,需要将原来table中的Node重新散列到新的table中。源码中针对hashtable、链表、红黑树中节点分别作了处理。
1. 如果是table中的值(next为null):直接映射到大的table中,刚看的时候没理解为什么不需要判断如果新位置已经有元素怎么办?
这里不需要考虑大的table中该节点已经有Node了,比如和value | 1111 的元素只有一个(table中不是链表),那么 value | 11111 的元素也一定只有一个。(1111为扩容前table长度减1,11111位扩容后table长度减1)
在扩充HashMap的时候,不需要像JDK1.7的实现那样
2、 如果是链表中的值,则重新散列后他们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值(增加了一个异或位),需要重新散列到两个位置。
java1.8 重新计算hash,只需要看看原来的hash值新增的那个bit是1还是0就好了,是0的话索引没变,是1的话索引变成“原索引+oldCap”,HashMap的源码真的有太多精妙的地方了。
3、如果是红黑树中的节点,重新散列后的值也可能出现两种,需要对红黑数进行操作,重新散列(这一块没有具体看源码)。
resize()函数源码:
View Code
3.5 put方法分析
介绍了上面的这么多下面分析put函数就不是那么难了:
JDK1.8HashMap的put方法源码如下:
1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2 // 对key的hashCode()做hash3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4 }56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7 boolean evict) {8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9 // 步骤①:tab为空则创建 10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11 n = (tab = resize()).length; 12 // 步骤②:计算index,并对null做处理 13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14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15 else { 16 Node<K,V> e; K k; 17 // 步骤③:节点key存在,直接覆盖value 18 if (p.hash == hash && 19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20 e = p; 21 // 步骤④:判断该链为红黑树 22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23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24 // 步骤⑤:该链为链表 25 else { 26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27 if ((e = p.next) == null) { 28 p.next = newNode(hash, key,value,null);//链表长度大于8转换为红黑树进行处理 29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30 treeifyBin(tab, hash); 31 break; 32 }// key已经存在直接覆盖value 33 if (e.hash == hash && 34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36 p = e; 37 } 38 } 39 40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41 V oldValue = e.value; 42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43 e.value = value; 44 afterNodeAccess(e); 45 return oldValue; 46 } 47 }48 ++modCount; 49 // 步骤⑥:超过最大容量 就扩容 50 if (++size > threshold) 51 resize(); 52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53 return null; 54 }
HashMap实际使用中注意点:
当HashMap的key值为自定义类型时,需要重写它的 equals() 和 hashCode() 两个函数才能得到期望的结果。如下例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
|
这里有个疑问: 为什么在put() 一个元素时,不直接调用equals() 判断集合中是否存在相同的元素,而是先调用 hashCode() 看是否有相同hashCode() 元素再通过equal进行确认?
答: 这里是从效率的方面考虑的,一个集合中往往有大量的元素如果一个个调用equals比较必然效率很低。如果两个元素相同他们的hashCode必然相等(反之不成立),先调用hashCode可以过滤大部分元素。
HashMap与ArrayMap的区别
由于HashMap在扩容时需要重建hash table 是一件比较耗时的操作,为了优化性能Androd的系统中提供了ArrayMap,当容量较小时ArrayMap的性能更优。
ArrayMap使用的是数组存放key值和value值,扩容时只需要重建一个size*2的数组让后将之前的数据拷贝进去,再新添新数据。但是ArrayMap也有缺点: 它在每次put数据时,如果这个key值map中不存在,那么都可能会涉及到数组的拷贝操作。
HashMap每次put、delete操作(不涉及扩容或者容量重新分配)耗时较小,但是扩容操作时较耗时。
ArrayMap每次put、delete操作耗时,但是扩容操作不那么耗时。
参考:
http://www.cnblogs.com/NeilZhang/p/5657265.html
http://www.importnew.com/20386.html
ArrayMap :https://blog.csdn.net/hp910315/article/details/48634167
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