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编号:0233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2019年7月
1.在儿童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准备阶段,称为“ ”。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应该根据教育目标来确定,还应该根据
和 来选择。
3.幼儿听到别人说“知不道”,指出应该说“不知道”。这说明他们已出现 。
4.语言的 就是语言的组成规则,语言的 和 是语言的运转规则。
5.讲述活动在设计和实施时的基本步骤是: 、 、 。
答题框:
1.轶事记录法和实况详录法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而言是比较适宜的研究方法。
2.“大班幼儿阅读能力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并分析了幼儿园大班儿童早期阅读中所存在的问题,它属于原因调查。
3.“××地区幼儿学说普通话与方言关系的调查”,通过收集幼儿学说普通话过程中存在的发音问题,以便今后的语言教育中加以重点突破,它属于跟踪调查。
4.体态语可以脱离语言而独立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所以它能代替语言交际的功能。
5.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
6.聋哑不会说话但能够思维,这说明思维可以离开语言而单独存在。
7.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8.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是被动接收知识和能力的,听到什么才有可能说出什么。
9.语言发展最重要的生理基础是人类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发展。
10.语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符号结构系统,按其构成成分来说,包括音、形、义三个方面。
简述对语言“约定俗成”性的理解。
根据幼儿园听说游戏活动设计的组织要求,围绕“白鹅和狐狸”的儿歌,设计一个小班听说游戏活动(包括目标、过程、环节)。
附儿歌: 东边一条河,
西边一群鹅,
鹅儿,鹅儿,唱着歌,
一只狐狸跑过来,
鹅儿,鹅儿,跳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