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又偷偷的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将公众号消息排序改版,不再按照一直以来的“时间轴展示”,而是学起了微博,变成了“智能排序”。
微信的“阅读效率优化”排序
不过可能是为了独树一帜,微信管这种排序方式叫做“阅读效率优化”。目前微信已经开始对订阅号消息列表进行灰度测试,测试的内容就是“阅读效率优化”:订阅号消息列表会根据用户阅读喜好,对其一定时间内接收到的订阅号内容进行排序上的优化。
简单来说就是,此前公众号推送内容是时间排序,先推送的内容会排在下面,晚推送的排在上面,以后这种情况将不复存在了。
按照微信团队介绍,增加“阅读效率优化”功能后,用户收到的订阅号消息排列顺序会根据订阅号的优质程度、用户对订阅号的喜爱程度以及群发文章的内容质量等综合因素动态变化,用户可以更高效地阅读到感兴趣的内容。至于这几个综合因素如何评估,微信团队暂未透露。
同时,微信团队强调:效率优化能力只是调整了排序,内容仍然存在于用户的订阅列表中,通过列表仍可获取到所有订阅内容。此外,订阅号消息列表的右上角也可切换到订阅号会话模式,查看历史消息。
微信为什么要改版?
虽然“时间轴展示”是用户最习惯的展示方式,但对于信息流平台来说,智能推荐或许才是最合适的展示方式。当前,市面上除了微信订阅号外,几乎所有主流社交 / 自媒体内容平台的信息流都采用了智能推荐技术。
就拿微博来说,微博的信息流最早也是按发布时间来排序,用户习惯于将微博的信息流称为“时间线”,但在2012年6月,微博就以“提高阅读效率”为由,对信息流做了“智能排序”。一开始很多用户对此并不买账,哪怕直到现在,依然也有不少用户吐槽,那么微博为什么要坚持这项吃力不讨好的改版呢?
这是因为从平台角度来看,“智能排序”可以提高用户对优质内容的阅读效率,根据智能排序分析,用户更爱看的内容将会被优先展示,方便阅读。
此外,在平台运营层面,如果涉及到广告投放,通过“智能排序”对用户的大数据分析,是可以给用户投放他们最喜欢的内容,这样对于投放方、平台、用户无异于把利益最大化。
紧跟微信步伐
微信的“阅读效率优化”让不少公众号运营者产生了担忧:如果是按之前的时间排序,发布的内容刚好在用户的阅读时间点,就能在列表页被发现,能保证打开率。但如果是智能推荐,只给用户推当前感兴趣的话题,由于很多人关注的公众号涉及的话题很多,那么当下机器判断你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会被垫底,内容打开率无法得到保证。
对此,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1)保持更新频率,稳住核心粉丝
不管公众号的推荐逻辑如何,我们依旧要保持发文时间的固定性。因为公众号通过长期的运营都会有相当一部分死忠粉,他们习惯在相对的时间内阅读我们的内容。如果这些粉丝没能在他们习惯的时间内收到我们的内容,就会有极大的流失风险。所以我们仍然要保持固定发文时间,以保证这批用户收到并阅读文章内容。
2)关注目标用户的兴趣话题
既然订阅号是根据用户阅读喜好来排序,作为公众号的运营者,就更得关注公众号目标用户感兴趣的话题。对过往的内容进行梳理,看看打开率高,分享率高的文章有什么特征,刻画出目标用户所感兴趣的内容标签,在选题上适当增加这类内容,在标题上突出用户所关注的话题关键词,可能有助于文章触达到目标用户。
3)提升内容质量才是王道
按照微信团队的说法,“阅读效率优化”是一种更公平的展示方式——通过诱导关注等方法违规吸引粉丝的公众号,在新的排序方式下将更难获得与其内容质量不相符的高阅读量,而真正靠内容吸引粉丝的公众号,其内容将会更高效地触达常读粉丝。
换句话说,只要你的内容足够好,你就将获取比之前更多的展示机会。如果内容质量不行,那就等着扑街。所以在新的排序方式下,提高内容质量才是重中之重。
写在最后
一直以来的“时间轴展示”被颠覆,肯定是有人欢喜有人愁的。比如说,有的人就会担心“阅读效率优化”并不能带来自己真正想阅读的内容,趋向固定一类方向的内容容易形成“信息茧房”,跌入到智能推荐所认为的“兴趣”坑里,失去很多不期而遇的惊喜。而人是丰富多元的,兴趣是多维度的,也可能是善变的,这样是否会导致视野更狭窄?
此外还有人担心,原本用于通知的订阅号(比如学校的公众号),会因为发文频率不高而被排序在很后面,以至于让人错过了重要的通知。
对此,也有用户提出微信可以像Twitter一样,选择权给用户,可以按时间排序也可以智能排序。关于这一点,微博也做了尝试,推出了一个按时间排序的“国际版”。
那么,对于微信这个不再按时间顺序的“阅读效率优化”功能,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