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薛命灯
作为《硅谷革命》的译者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拥有十余年软件开发和架构经验的工程师,当时我在决定是否接受重译这本书的时候,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应了郭蕾(本书重启版发起人之一)的提议,只因他的一句话打动了我——“你是工程师,而这本书说的就是你们的故事!”
旧版的书名叫作《苹果往事》,于 2010 年出版,当时正是如日中天的 iPhone 4 上市的日子。
七年时间一晃而过,iPhone X 发布会刚刚落下帷幕,新版的《硅谷革命》就带着与 iPhone X 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刘海儿”(O'Reilly 封面一贯的设计风格)与广大的 InfoQ 读者见面了。
七年间,《苹果往事》早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经典的 iPhone 4 也经过数次更新换代,留起了俏皮的“刘海儿”。
如果说仅仅因为这本书讲述的是苹果公司的故事,那么费这么大劲去重译它就没有多大意义。描写苹果和乔布斯的书不在少数,人们对苹果公司的故事和产品也都不再陌生,尽管我们对已故的乔布斯仍然心存敬意——他的“现实扭曲力场”无人能敌,他在开发产品方面的领导才华无人能及——但这些根本不足以勾起我们重译这本书的欲望。
郭蕾说:“InfoQ 有超过百万的读者,他们都是技术人,都是工程师,而这本书实际上讲的都是关于工程师的故事。我们希望为 InfoQ 读者献上一本能够让他们读上五年、十年都不觉得过时的书。”所以,如果抛开苹果的光环,我们能够从这本书里读到什么?
我在第一时间拿到这本书的原版,花了一个周末一口气把它读完。
我首先是一名工程师,然后是本书的读者,最后才是译者,这样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
如果我不是工程师,或许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不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而如果没有这些共鸣,就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愿望要把这本书重译出来呈献给其他读者。
本书的作者 Andy Hertzfeld 本身也是一名工程师,他是 Mac 开发团队的核心成员,敏感、单纯,为了实现改变世界的梦想不计回报地付出。
年轻时候的 Andy,活脱脱一个极客工程师的形象
他不畏强权,厌恶官僚主义,他向往不到百人的工作团队,最后因为团队的快速膨胀和官僚主义盛行等原因离开了苹果。
他在管理者眼里是个“自视甚高”的人,但对于渴望自我管理的工程师来说,Andy 所代表的就是典型的极客工程师形象。
我不想在这里赘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也相信寥寥数语根本无法概括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切用意。
全书由八十多个小故事组成,可以说包罗万象。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商业与技术,看到团队与管理,看到极客与梦想,看到成长与突破,看到人性与情感。
作为一名工程师,Andy 深谙技术的趣味性,他向我们展示了很多在当时看来不可一世的突破性技术,这些技术为 Mac 成为划时代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作为一名具有商业敏锐性的工程师,Andy 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尔虞我诈、争奇斗艳的商战画面。
Andy“自视甚高”、“不服从管理”,但那可能只是因为拙劣的管理层对工程师心存偏见,不然为什么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却可以征服所有人?团队规模是影响工程师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笨重的团队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必然会与工程师所向往的理想环境背道而驰,这也是 Andy 最后离开苹果的原因之一。
Mac 团队成员各怀绝技,他们都是不折不扣的极客,他们怀揣改变世界的梦想,所以他们不计回报地付出,只为实现心中的理想。他们在这场技术革命中不断寻求突破,不仅获得了技术方面的成长,更是丰富了人生阅历,毕竟不是谁都有机会参与开发一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
团队之间的斗争和团队成员之间的深厚友谊分别体现了复杂的人性和真挚的情感。
作者用细腻又不乏风趣幽默的笔触忠实地记录了这些故事。不敢想象,如果没有作者忠实的记录,这些宝贵的传奇故事就会被淹没在历史长河里,我们也就无法读到这些具有启发性的故事。
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仿佛置身于三十多年前的硅谷。一切似乎都那么熟悉——技术、团队、管理、商业、极客、梦想、成长、人性、情感……从你成为工程师的那一天起,似乎就注定了你要走一条不寻常的路。
这些故事发生在三十多年前的硅谷,乔布斯带领的 Mac 团队成就了苹果公司,让它从低谷走向巅峰,然后再次跌入谷底。
在我看来,如果抛去苹果的光环,我更多感受到的是独特的工程师文化。技术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但工程师文化却始终如一。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三十多年前的故事现在读起来仍然像刚刚发生过一样。我们身边似乎每天都在发生这样的故事,或许再过几十年依然如此。
以下是一些故事片段的概述,读者们可以透过这些概述一窥深藏书中的奥妙。
关于代码
一些管理者试图通过代码行数来衡量工程师的工作进度和代码质量,但 Bill Atkinson 却用更少的代码和更好的性能默默地扇了他们一巴掌。——《负 2000 行代码》
一个硬件工程师去面试软件工程师职位,并声称自己写过 35 万行代码,后来才知道他居然不知道还能在代码里使用循环。——《后来发现可以使用循环》
比尔·盖茨嘲笑乔布斯不会写代码,但他自己曾经和 Neil Konzen 一起写过一款非常糟糕的游戏,而且在代码注释里留下了大名,反而成为一大笑柄。——《驴子》
关于薪水
Andy 从 Apple II 团队转到 Mac 团队,预计薪水会从 22000 美元一年涨到 24000 美元一年。但当他向主管提出加薪时,主管说:“这看起来很合理,但是有个小问题,我的年薪也才 20000 美元而已。”——《被宠坏》
关于加班
Mac 团队大部分成员的年龄介于 20 到 30 岁之间,没什么家事牵绊,所以大家都习惯了长时间的工作。他们对项目都相当投入,愿意把生命的全部都奉献给项目。即使是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加班依然是 IT 公司的常态,但背后的推动力却不一样了。——《乐在其中的每周 90 小时》
关于荣誉
作为 Lisa 主要设计师的 Bill Atkinson 却没能与他的经理们一同参加杂志的专访,因为他的头衔只是个工程师,他的付出无法得到肯定,感觉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实至名归》
关于“傲气”
Andy 的主管决定要给 Andy 一次差评,因为他觉得 Andy“不服从管理,也不尊重职权,妨碍了团队的其他人,而且太自视甚高了”。——《自视甚高》
关于挑战
“我开始明白为什么 Burrell 做的很多事情都能如此成功,他和其他表现优异的人一样,都很喜欢挑战,甚至自己寻求挑战或刻意自造困难,他似乎一生都在积极寻求挑战。”——《先搞砸再收拾》
关于创意
百分之九十的创意都是“偷”来的。微软从苹果“偷”走了系统界面,乔布斯大发雷霆,而比尔·盖茨却说:“应该说我们都有一个名叫 Xerox 的有钱邻居,我潜入他家偷电视,却发现早被你偷走了。”——《有个富翁邻居叫 Xerox》
关于成长
Andy 在停薪留职结束之后与乔布斯会餐,希望乔布斯能够把 Mac 团队恢复到之前的状态。但乔布斯说:“团队需要成长,你也是。我们希望你能回来,但如果你不愿意的话,那随便你,反正你也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重要。”——《一切都再好不过了》
关于内部竞争
Lisa 的主要设计师 Rich Page 看着 Mac 即将挤掉 Lisa 的位置,怒气冲冲地跑进会议室大喊:“乔布斯想要毁了 Lisa,就因为我们不想让他控制 Lisa……你们回去告诉乔布斯,我认为他正在摧毁苹果!”——《还有一件事》
关于外部竞争
Adam Osborne 在电脑展会上藐视 Mac,Andy 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乔布斯。于是乔布斯打电话给 Adam 的秘书:“你帮我告诉 Adam,他是个混蛋!听说他对 Mac 很好奇。你告诉他,Mac 好到会让他的公司关门大吉,而且连他自己都会给他的孩子买上好几台。”——《给 Adam 的留言》
作为本书的译者之一,我有幸在第一时间拿到了实体书。精装硬皮,高贵的红黑色系,留着与 iPhone X 一样的“刘海儿”,里面也是全彩印刷,可以说是一本内外兼修的书。个人认为,这样一本制作精良的书,非常值得阅读和收藏。
戳阅读原文,或者扫描下图二维码下单,现货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