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笔记(待续)


背景知识


好的特征应具有不变性(大小、尺度和旋转等)和可区分性):例如Sift的出现,是局部图像特征描述子研究领域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由于SIFT对尺度、旋转以及一定视角和光照变化等图像变化都具有不变性,并且SIFT具有很强的可区分性,的确让很多问题的解决变为可能。
这里写图片描述

Deep Learning的一个别名UnsupervisedFeature Learning,就可以顾名思义了,Unsupervised的意思就是不要人参与特征的选取过程。

这里写图片描述
总的来说,人的视觉系统的信息处理是分级的。从低级的V1区提取边缘特征,再到V2区的形状或者目标的部分等,再到更高层,整个目标、目标的行为等。也就是说高层的特征是低层特征的组合,从低层到高层的特征表示越来越抽象,越来越能表现语义或者意图。而抽象层面越高,存在的可能猜测就越少,就越利于分类。


关于特征


特征表示的粒度

学习算法在一个什么粒度上的特征表示,才有能发挥作用?就一个图片来说,像素级的特征根本没有价值。例如下面的摩托车,从像素级别,根本得不到任何信息,其无法进行摩托车和非摩托车的区分。而如果特征是一个具有结构性(或者说有含义)的时候,比如是否具有车把手(handle),是否具有车轮(wheel),就很容易把摩托车和非摩托车区分,学习算法才能发挥作用。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写图片描述

初级(浅层)特征表示
既然像素级的特征表示方法没有作用,那怎样的表示才有用呢?
1995 年前后,Bruno Olshausen和 David Field 两位学者任职 Cornell University,他们试图同时用生理学和计算机的手段,双管齐下,研究视觉问题。
他们收集了很多黑白风景照片,从这些照片中,提取出400个小碎片,每个照片碎片的尺寸均为 16x16 像素,不妨把这400个碎片标记为 S[i], i = 0,.. 399。接下来,再从这些黑白风景照片中,随机提取另一个碎片,尺寸也是 16x16 像素,不妨把这个碎片标记为 T。
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如何从这400个碎片中,选取一组碎片,S[k], 通过叠加的办法,合成出一个新的碎片,而这个新的碎片,应当与随机选择的目标碎片 T,尽可能相似,同时,S[k] 的数量尽可能少。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就是:

    Sum_k (a[k] * S[k]) --> T,     其中 a[k] 是在叠加碎片 S[k] 时的权重系数。

为解决这个问题,Bruno Olshausen和 David Field 发明了一个算法,稀疏编码(Sparse Coding)

稀疏编码是一个重复迭代的过程,每次迭代分两步:

1)选择一组 S[k],然后调整 a[k],使得Sum_k (a[k] * S[k]) 最接近 T。
2)固定住 a[k],在 400 个碎片中,选择其它更合适的碎片S’[k],替代原先的 S[k],使得Sum_k (a[k] * S’[k]) 最接近 T。

经过几次迭代后,最佳的 S[k] 组合,被遴选出来了。令人惊奇的是,被选中的 S[k],基本上都是照片上不同物体的边缘线,这些线段形状相似,区别在于方向。
Bruno Olshausen和 David Field 的算法结果,与 David Hubel 和Torsten Wiesel 的生理发现,不谋而合!
也就是说,复杂图形,往往由一些基本结构组成。比如下图:一个图可以通过用64种正交的edges(可以理解成正交的基本结构)来线性表示。比如样例的x可以用1-64个edges中的三个按照0.8,0.3,0.5的权重调和而成。而其他基本edge没有贡献,因此均为0 。

这里写图片描述

另外,大牛们还发现,不仅图像存在这个规律,声音也存在。他们从未标注的声音中发现了20种基本的声音结构,其余的声音可以由这20种基本结构合成。

这里写图片描述


浅层学习(Shallow Learning)和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浅层学习是机器学习的第一次浪潮。
20世纪80年代末期,用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反向传播算法(也叫Back Propagation算法或者BP算法)的发明,给机器学习带来了希望,掀起了基于统计模型的机器学习热潮。这个热潮一直持续到今天。人们发现,利用BP算法可以让一个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从大量训练样本中学习统计规律,从而对未知事件做预测。这种基于统计的机器学习方法比起过去基于人工规则的系统,在很多方面显出优越性。这个时候的人工神经网络,虽也被称作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但实际是种只含有一层隐层节点的浅层模型。
20世纪90年代,各种各样的浅层机器学习模型相继被提出,例如支撑向量机(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s)、 Boosting、最大熵方法(如LR,Logistic Regression)等。这些模型的结构基本上可以看成带有一层隐层节点(如SVM、Boosting),或没有隐层节点(如LR)。这些模型无论是在理论分析还是应用中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相比之下,由于理论分析的难度大,训练方法又需要很多经验和技巧,这个时期浅层人工神经网络反而相对沉寂。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第二次浪潮。

2006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机器学习领域的泰斗Geoffrey Hinton和他的学生RuslanSalakhutdinov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开启了深度学习在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浪潮。这篇文章有两个主要观点:

1)多隐层的人工神经网络具有优异的特征学习能力,学习得到的特征对数据有更本质的刻画,从而有利于可视化或分类;
2)深度神经网络在训练上的难度,可以通过“逐层初始化”(layer-wise pre-training)来有效克服,在这篇文章中,逐层初始化是通过无监督学习实现的。

当前多数分类、回归等学习方法为浅层结构算法,其局限性在于有限样本和计算单元情况下对复杂函数的表示能力有限,针对复杂分类问题其泛化能力受到一定制约。
深度学习可通过学习一种深层非线性网络结构,实现复杂函数逼近,表征输入数据分布式表示,并展现了强大的从有限样本集中学习数据集本质特征的能力。(多层的好处是可以用较少的参数表示复杂的函数)

这里写图片描述

深度学习的实质,是通过构建具有很多隐层的机器学习模型和海量的训练数据,来学习更有用的特征,从而最终提升分类或预测的准确性。因此,“深度模型”是手段,“特征学习”是目的。
区别于传统的浅层学习,深度学习的不同在于:

1)强调了模型结构的深度,通常有5层、6层,甚至10多层的隐层节点;
2)明确突出了特征学习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通过逐层特征变换,将样本在原空间的特征表示变换到一个新特征空间,从而使分类或预测更加容易。

与人工规则构造特征的方法相比,利用大数据来学习特征,更能够刻画数据的丰富内在信息。

deep的含义就是多层神经元网络,每一层代表一种层次的概念,越往下概念的正交性越好,越往上概念的正交性越差,越具有相似度。因为高层概念彼此可能互相包含了相同的基本结构。
高层概念分离出基本结构的方法也很容易理解,就是打散了聚类

关于算法和算力的讨论详见
算法还是算力?周志华微博引爆深度学习的“鸡生蛋,蛋生鸡”问题

周志华:
最重要的进步是由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带来的,计算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不是根本作用。
机器学习的进步使我们从‘不能’到‘能’,计算能力的进步使我们从‘能’到‘更好’。试图抹杀前者的作用,认为一切都是计算能力提高带来的,是错误且危险的。

中科院计算所的包云岗研究员则表示,“算法进步和计算能力进步对今天AI都不可或缺”,二者相辅相成。其中算力提升的作用则表现在运行时间减少、功耗降低、开发效率提高这几大方面,进步相当显著。

Hinton其中第一次明确提到计算能力是其研究能成功的三大条件之一:“provided that computers were fast enough, data sets were big enough,and the initial weights were close enough to a good solution”。
Hinton老爷子2006年的算法突破终究离不开当时的数据集与计算机硬件。


Deep learning与Neural Network


深度学习的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含多隐层的多层感知器就是一种深度学习结构。深度学习通过组合低层特征形成更加抽象的高层表示属性类别或特征,以发现数据的分布式特征表示。

Deep learning本身算是machine learning的一个分支,简单可以理解为neural network的发展。大约二三十年前,neural network曾经是ML领域特别火热的一个方向,但是后来确慢慢淡出了,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比较容易过拟合,参数比较难tune,而且需要不少trick;
2)训练速度比较慢,在层次比较少(小于等于3)的情况下效果并不比其它方法更优;

所以中间有大约20多年的时间,神经网络被关注很少,这段时间基本上是SVM和boosting算法的天下。但是,一个痴心的老先生Hinton,他坚持了下来,并最终(和其它人一起Bengio、Yann.lecun等)提成了一个实际可行的deep learning框架。

Deep learning与传统的神经网络之间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

二者的相同在于deep learning采用了神经网络相似的分层结构,系统由包括输入层、隐层(多层)、输出层组成的多层网络,只有相邻层节点之间有连接,同一层以及跨层节点之间相互无连接,每一层可以看作是一个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这种分层结构,是比较接近人类大脑的结构的。
这里写图片描述

而为了克服神经网络训练中的问题,DL采用了与神经网络很不同的训练机制。

传统神经网络中,采用的是back propagation的方式进行,简单来讲就是采用迭代的算法来训练整个网络,随机设定初值,计算当前网络的输出,然后根据当前输出和label之间的差去改变前面各层的参数,直到收敛(整体是一个梯度下降法)。
而deep learning整体上是一个layer-wise的训练机制。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如果采用back propagation的机制,对于一个deep network(7层以上),残差传播到最前面的层已经变得太小,出现所谓的gradient diffusion(梯度扩散)。


Deep learning训练过程


传统神经网络的训练方法为什么不能用在深度神经网络

BP算法作为传统训练多层网络的典型算法,实际上对仅含几层网络,该训练方法就已经很不理想。深度结构(涉及多个非线性处理单元层)非凸目标代价函数中普遍存在的局部最小是训练困难的主要来源。

BP算法存在的问题:

(1)梯度越来越稀疏:从顶层越往下,误差校正信号越来越小;
(2)收敛到局部最小值:尤其是从远离最优区域开始的时候(随机值初始化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
(3)一般,我们只能用有标签的数据来训练:但大部分的数据是没标签的,而大脑可以从没有标签的的数据中学习;

deep learning训练过程

如果对所有层同时训练,时间复杂度会太高;如果每次训练一层,偏差就会逐层传递。这会面临跟上面监督学习中相反的问题,会严重欠拟合(因为深度网络的神经元和参数太多了)。

2006年,hinton提出了在非监督数据上建立多层神经网络的一个有效方法,简单的说,分为两步,
一是每次训练一层网络,二是调优,使原始表示x向上生成的高级表示r和该高级表示r向下生成的x’尽可能一致。方法是:

1)首先逐层构建单层神经元,这样每次都是训练一个单层网络。
2)当所有层训练完后,Hinton使用wake-sleep算法进行调优。

将除最顶层的其它层间的权重变为双向的,这样最顶层仍然是一个单层神经网络,而其它层则变为了图模型。向上的权重用于“认知”,向下的权重用于“生成”。然后使用Wake-Sleep算法调整所有的权重。让认知和生成达成一致,也就是保证生成的最顶层表示能够尽可能正确的复原底层的结点。比如顶层的一个结点表示人脸,那么所有人脸的图像应该激活这个结点,并且这个结果向下生成的图像应该能够表现为一个大概的人脸图像。Wake-Sleep算法分为醒(wake)和睡(sleep)两个部分。


1)wake阶段:认知过程,通过外界的特征和向上的权重(认知权重)产生每一层的抽象表示(结点状态),并且使用梯度下降修改层间的下行权重(生成权重)。也就是“如果现实跟我想象的不一样,改变我的权重使得我想象的东西就是这样的”。
2)sleep阶段:生成过程,通过顶层表示(醒时学得的概念)和向下权重,生成底层的状态,同时修改层间向上的权重。也就是“如果梦中的景象不是我脑中的相应概念,改变我的认知权重使得这种景象在我看来就是这个概念”。


备注:wake阶段的解释

deep learning训练过程具体如下:

1)使用自下上升非监督学习(就是从底层开始,一层一层的往顶层训练):
采用无标定数据(有标定数据也可)分层训练各层参数,这一步可以看作是一个无监督训练过程,是和传统神经网络区别最大的部分(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feature learning过程):

具体的,先用无标定数据训练第一层,训练时先学习第一层的参数(这一层可以看作是得到一个使得输出和输入差别最小的三层神经网络的隐层),由于模型capacity的限制以及稀疏性约束,使得得到的模型能够学习到数据本身的结构,从而得到比输入更具有表示能力的特征;在学习得到第n-1层后,将n-1层的输出作为第n层的输入,训练第n层,由此分别得到各层的参数;

2)自顶向下的监督学习(就是通过带标签的数据去训练,误差自顶向下传输,对网络进行微调)

基于第一步得到的各层参数进一步fine-tune整个多层模型的参数,这一步是一个有监督训练过程;第一步类似神经网络的随机初始化初值过程,由于DL的第一步不是随机初始化,而是通过学习输入数据的结构得到的,因而这个初值更接近全局最优,从而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deep learning效果好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第一步的feature learning过程。


Deep Learning的常用模型或者方法


AutoEncoder自动编码器

Deep Learning最简单的一种方法是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人工神经网络(ANN)本身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系统,如果给定一个神经网络,我们假设其输出与输入是相同的,然后训练调整其参数,得到每一层中的权重。自然地,我们就得到了输入I的几种不同表示(每一层代表一种表示),这些表示就是特征。自动编码器就是一种尽可能复现输入信号的神经网络。为了实现这种复现,自动编码器就必须捕捉可以代表输入数据的最重要的因素,就像PCA那样,找到可以代表原信息的主要成分。

具体过程简单的说明如下:

1)给定无标签数据,用非监督学习学习特征:

这里写图片描述

在我们之前的神经网络中,如第一个图,我们输入的样本是有标签的,即(input, target),这样我们根据当前输出和target(label)之间的差去改变前面各层的参数,直到收敛。但现在我们只有无标签数据,也就是右边的图。那么这个误差怎么得到呢?

这里写图片描述

如上图,我们将input输入一个encoder编码器,就会得到一个code,这个code也就是输入的一个表示,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这个code表示的就是input呢?我们加一个decoder解码器,这时候decoder就会输出一个信息,那么如果输出的这个信息和一开始的输入信号input是很像的(理想情况下就是一样的),那很明显,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个code是靠谱的。所以,我们就通过调整encoder和decoder的参数,使得重构误差最小,这时候我们就得到了输入input信号的第一个表示了,也就是编码code了。因为是无标签数据,所以误差的来源就是直接重构后与原输入相比得到

2)通过编码器产生特征,然后训练下一层。这样逐层训练:

那上面我们就得到第一层的code,我们的重构误差最小让我们相信这个code就是原输入信号的良好表达了,或者牵强点说,它和原信号是一模一样的(表达不一样,反映的是一个东西)。那第二层和第一层的训练方式就没有差别了,我们将第一层输出的code当成第二层的输入信号,同样最小化重构误差,就会得到第二层的参数,并且得到第二层输入的code,也就是原输入信息的第二个表达了。其他层就同样的方法炮制就行了(训练这一层,前面层的参数都是固定的,并且他们的decoder已经没用了,都不需要了)。
这里写图片描述

3)有监督微调:

经过上面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得到很多层了。至于需要多少层(或者深度需要多少,这个目前本身就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需要自己试验调了。每一层都会得到原始输入的不同的表达。当然了,我们觉得它是越抽象越好了,就像人的视觉系统一样。

到这里,这个AutoEncoder还不能用来分类数据,因为它还没有学习如何去连结一个输入和一个类。它只是学会了如何去重构或者复现它的输入而已。或者说,它只是学习获得了一个可以良好代表输入的特征,这个特征可以最大程度上代表原输入信号。那么,为了实现分类,我们就可以在AutoEncoder的最顶的编码层添加一个分类器(例如(LogicalRegression) 逻辑回归、SVM等),然后通过标准的多层神经网络的监督训练方法(梯度下降法)去训练。

也就是说,这时候,我们需要将最后层的特征code输入到最后的分类器,通过有标签样本,通过监督学习进行微调,这也分两种,一个是只调整分类器(黑色部分):
这里写图片描述
另一种:通过有标签样本,微调整个系统:(如果有足够多的数据,这个是最好的。end-to-end learning端对端学习)
这里写图片描述
一旦监督训练完成,这个网络就可以用来分类了。神经网络的最顶层可以作为一个线性分类器,然后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好性能的分类器去取代它。

在研究中可以发现,如果在原有的特征中加入这些自动学习得到的特征可以大大提高精确度,甚至在分类问题中比目前最好的分类算法效果还要好!

自动编码参考文献
Autoencoders were first introduced in the 1980s by Hinton and the PDP group (Rumelhart et al., 1986 [18]) to address the problem of backpropagation without a teacher, by using the input data as the teacher.
《Learning internal representations by error propagation》

AutoEncoder存在一些变体,这里简要介绍下两个:

Sparse AutoEncoder稀疏自动编码器:

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加上一些约束条件得到新的Deep Learning方法,如:如果在AutoEncoder的基础上加上L1的Regularity限制(L1主要是约束每一层中的节点中大部分都要为0,只有少数不为0,这就是Sparse名字的来源),我们就可以得到Sparse AutoEncoder法。
这里写图片描述
如上图,其实就是限制每次得到的表达code尽量稀疏。因为稀疏的表达往往比其他的表达要有效(人脑好像也是这样的,某个输入只是刺激某些神经元,其他的大部分的神经元是受到抑制的)。

Denoising AutoEncoders降噪自动编码器:

降噪自动编码器DA是在自动编码器的基础上,训练数据加入噪声,所以自动编码器必须学习去去除这种噪声而获得真正的没有被噪声污染过的输入。因此,这就迫使编码器去学习输入信号的更加鲁棒的表达,这也是它的泛化能力比一般编码器强的原因。DA可以通过梯度下降算法去训练。

这里写图片描述

备注: 降噪自动编码器DA 可以使用梯度下降的方法进行训练,降噪自动编码器DA只有一层,而梯度弥散和局部最优是相对多层而言的。
自顶向下 微调整个网络的参数
把深度网络看做多层神经网络,我们传统的训练神经网络的方法是先随机的初始化网络的参数,然后用有标签样本来进行BP训练整个网络。但这样的训练对多层网络来说会产生梯度扩散,随机的初始化也会容易陷入不好的局部最小值,总之,用传统方法去训练多层深度网络是不好的。
有效的深度网络训练方法就是逐层的非监督训练前面的层,然后再堆叠一个分类层。我们前面逐层预训练的得到的参数给我们的整个神经网络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初始化的参数,这样可以更好的避免局部最优,然后我们再用有标签样本来训练这整个网络,这样可以避免整个网络BP产生的梯度扩散问题。这样的训练方法对深度网络来说才是有效的。


Sparse Coding稀疏编码

如果我们把输出必须和输入相等的限制放松,同时利用线性代数中基的概念,即O = a1*Φ1 + a2*Φ2+….+ an*Φn, Φi是基,ai是系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优化问题:

Min |I – O|,其中I表示输入,O表示输出。

通过求解这个最优化式子,我们可以求得系数ai和基Φi,这些系数和基就是输入的另外一种近似表达。
因此,它们可以用来表达输入I,这个过程也是自动学习得到的。如果我们在上述式子上加上L1的Regularity限制,得到:

Min |I – O| + u*(|a1| + |a2| + … + |an |)

这种方法被称为Sparse Coding。通俗的说,就是将一个信号表示为一组基的线性组合,而且要求只需要较少的几个基就可以将信号表示出来。
“稀疏性”定义为:只有很少的几个非零元素或只有很少的几个远大于零的元素。要求系数 ai 是稀疏的意思就是说:对于一组输入向量,我们只想有尽可能少的几个系数远大于零。选择使用具有稀疏性的分量来表示我们的输入数据是有原因的,因为绝大多数的感官数据,比如自然图像,可以被表示成少量基本元素的叠加,在图像中这些基本元素可以是面或者线。同时,比如与初级视觉皮层的类比过程也因此得到了提升(人脑有大量的神经元,但对于某些图像或者边缘只有很少的神经元兴奋,其他都处于抑制状态)。

稀疏编码算法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它用来寻找一组“超完备”基向量来更高效地表示样本数据。虽然形如主成分分析技术(PCA)能使我们方便地找到一组“完备”基向量,但是这里我们想要做的是找到一组“超完备”基向量来表示输入向量(也就是说,基向量的个数比输入向量的维数要大)。超完备基的好处是它们能更有效地找出隐含在输入数据内部的结构与模式。然而,对于超完备基来说,系数ai不再由输入向量唯一确定。因此,在稀疏编码算法中,我们另加了一个评判标准“稀疏性”来解决因超完备而导致的退化(degeneracy)问题。(详细过程请参考:UFLDL Tutorial稀疏编码)
这里写图片描述
比如在图像的Feature Extraction的最底层要做Edge Detector的生成,那么这里的工作就是从Natural Images中randomly选取一些小patch,通过这些patch生成能够描述他们的“基”,也就是右边的8*8=64个basis组成的basis,然后给定一个test patch, 我们可以按照上面的式子通过basis的线性组合得到,而sparse matrix就是a,下图中的a中有64个维度,其中非零项只有3个,故称“sparse”。

这里可能大家会有疑问,为什么把底层作为Edge Detector呢?上层又是什么呢?这里做个简单解释大家就会明白,之所以是Edge Detector是因为不同方向的Edge就能够描述出整幅图像,所以不同方向的Edge自然就是图像的basis了……而上一层的basis组合的结果,上上层又是上一层的组合basis……

Sparse coding分为两个部分:

1)Training阶段:给定一系列的样本图片[x1, x 2, …],我们需要学习得到一组基[Φ1, Φ2, …],也就是字典。

稀疏编码是k-means算法的变体,其训练过程也差不多(EM算法的思想:如果要优化的目标函数包含两个变量,如L(W, B),那么我们可以先固定W,调整B使得L最小,然后再固定B,调整W使L最小,这样迭代交替,不断将L推向最小值。EM算法可以见我的博客:“从最大似然到EM算法浅解”)。

训练过程就是一个重复迭代的过程,按上面所说,我们交替的更改a和Φ使得下面这个目标函数最小。
这里写图片描述
每次迭代分两步:

a)固定字典Φ[k],然后调整a[k],使得上式,即目标函数最小(即解LASSO问题)。
b)然后固定住a [k],调整Φ [k],使得上式,即目标函数最小(即解凸QP问题)。

不断迭代,直至收敛。这样就可以得到一组可以良好表示这一系列x的基,也就是字典。

2)Coding阶段:给定一个新的图片x,由上面得到的字典,通过解一个LASSO问题得到稀疏向量a。这个稀疏向量就是这个输入向量x的一个稀疏表达了。
这里写图片描述
例如:
这里写图片描述


☆☆☆☆☆☆☆☆☆☆☆☆☆☆☆☆☆☆☆☆☆☆☆☆
Restricted Boltzmann Machine (RBM)限制波尔兹曼机

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学习笔记整理系列之(六)
上面网页写的比较乱,有待进一步优化和重新总结。
☆☆☆☆☆☆☆☆☆☆☆☆☆☆☆☆☆☆☆☆☆☆☆☆

受限玻尔兹曼机(RBM)学习笔记(三)能量函数和概率分布

RBM MATLAB code

《A practical guide to training restricted Boltzmann machines V1》

《A practical guide to training restricted Boltzmann machines V2》
RBM训练指导手册粗略(A Practical Guide to Training Restricted Boltzmann Machines)

A Beginner’s Tutorial for Restricted Boltzmann Machines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卷积神经网络


☆☆☆☆☆☆☆☆☆☆☆☆☆☆☆☆☆☆☆☆☆☆☆☆☆☆☆☆☆

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学习笔记整理系列之(七)
上面网页讲解比较粗糙,需要重新整理和总结。
卷积神经网络请阅读下面博文
李宏毅机器学习课程10~~~卷积神经网络

☆☆☆☆☆☆☆☆☆☆☆☆☆☆☆☆☆☆☆☆☆☆☆☆☆☆☆☆☆☆☆☆
训练算法与传统的BP算法差不多。主要包括4步,这4步被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向前传播阶段:

a)从样本集中取一个样本(X,Yp),将X输入网络;
b)计算相应的实际输出Op。

在此阶段,信息从输入层经过逐级的变换,传送到输出层。这个过程也是网络在完成训练后正常运行时执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网络执行的是计算(实际上就是输入与每层的权值矩阵相点乘,得到最后的输出结果):

      Op=Fn(…(F2(F1(XpW(1))W(2))…)W(n))

第二阶段,向后传播阶段

a)算实际输出Op与相应的理想输出Yp的差;
b)按极小化误差的方法反向传播调整权矩阵。

BP 算法请阅读下面的博文
李宏毅机器学习课程7~~~反向传播
Calculus on Computational Graphs: Backpropagation


卷积神经网络CNN基本概念笔记

参考文献和Deep Learning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吴恩达 Andrew Ng 的公开课

无监督特征学习——Unsupervised feature learning and deep learning

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学习笔记整理系列

UFLDL_Tutorial

UFLDL教程

2012 Machine Learning and AI via Brain simulations

2011Machine Learning and AI via Brain simulations - Stanford Computer

NIPS - Video Machine Learning and AI via Brain simulations

2013-08-01 Prof. Andrew Ng: “Deep Learning: Machine learning via Large-scale Brain Simulations”

Hugo Larochelle 教授的神经网络课程
http://info.usherbrooke.ca/hlarochelle/cours/ift725_A2013/contenu.html

deep learning at oxford 2015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zph.cn/news/246816.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人工智能泰斗迈克尔·乔丹分享机器学习要义:创新视角,直面挑战

2017年6月21日至22日,腾讯云未来峰会在深圳举行。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泰斗迈克尔欧文乔丹(Michael I.Jordan)进行了主题为“机器学习:创新视角,直面挑战”的演讲,与大家分享他对人工智能的未来与挑战的见解…

Tensorflow官方文档---起步 MNIST示例

Tensorflow •使用图 (graph) 来表示计算任务. • 在被称之为 会话 (Session) 的上下文 (context) 中执行图. • 使用 tensor 表示数据. • 通过 变量 (Variable) 维护状态. • 使用 feed 和 fetch 可以为任意的操作(arbitrary operation) 赋值或者从其中获取数据 综述 Ten…

Git 版本管理

相关文章 版本管理 github访问太慢解决方案 Material for git workshop GitHub秘籍 安装-Git版本管理 Git官网安装说明 Linux 系统安装 # 如果你的 Linux 是 Ubuntu: $ sudo apt-get install git-all# 如果你的 Linux 是 Fedora: $ sudo yum install git-all 如果是其他…

tensorflow:Multiple GPUs

深度学习theano/tensorflow多显卡多人使用问题集 tensorflow中使用指定的GPU及GPU显存 Using GPUs petewarden/tensorflow_makefile tf_gpu_manager/manager.py 多GPU运行Deep Learning 和 并行Deep Learning(待续) Multiple GPUs 1. 终端执行程序…

Tensorflow一些常用基本概念与函数

参考文献 Tensorflow一些常用基本概念与函数 http://www.cnblogs.com/wuzhitj/archive/2017/03.html Tensorflow笔记:常用函数说明: http://blog.csdn.net/u014595019/article/details/52805444 Tensorflow一些常用基本概念与函数(1&#…

ubuntu16.04 Nvidia 显卡的风扇调速及startx的后果

问题描述 #查看nvdia GPU 显卡状态 watch -n 10 nvidia-smi 发现显卡Tesla k40c的温度已经达到74,转速仅仅只有49%。 查看Tesla产品资料,Tesla K40 工作站加速卡规格 ,可知 所以需要调整风扇速度来降温。 然而官方驱动面板里也没有了风扇调…

Python函数式编程-map()、zip()、filter()、reduce()、lambda()

三个函数比较类似,都是应用于序列的内置函数。常见的序列包括list、tuple、str map函数 map函数会根据提供的函数对指定序列做映射。 map函数的定义: map(function, sequence[, sequence, ...]) -> list map()函数接收两个参数,一个是函…

Kaggle : Using a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for classifying Cats vs Dogs

数据下载 https://www.kaggle.com/c/dogs-vs-cats-redux-kernels-edition/data Part 1 - Preprocessing #Package Requirements #!/usr/bin/python2 # -*- coding: UTF-8 -*- import cv2 # working with, mainly resizing, images import numpy as np …

李宏毅机器学习课程1~~~Introduction Regression

机器学习介绍 机器学习就是要找一个函数。 机器学习的三大要素框架:训练集,函数集(模型集),损失函数集。 机器学习图谱 AI训练师的成长之路。 1. 梯度下降法的理解Gradient Descent 参数变化的方向就是损失函数减少的方…

李宏毅机器学习课程2~~~误差从哪里来?

Stanford机器学习—第六讲. 怎样选择机器学习方法、系统 误差来源 误差主要来自于偏差和方差。 数学上定义: 通过covariate X 预测 Y ,我们假设存在如下关系: Y f(X) ϵ 满足正态分布均值为0 方差σϵ 模型预测错误定义为: …

李宏毅机器学习课程3~~~梯度下降法

梯度下降法描述 梯度下降法是为了找到最优的目标函数,寻找的过程就是沿着损失函数下降的方向来确定参数变化的方向。参数更新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每次更新参数学到的函数都会使得误差损失越来越小,也就是说学习到的参数函数越来越逼…

李宏毅机器学习课程4~~~分类:概率生成模型

分类问题用回归来解决? 当有右图所示的点时,这些点会大幅改变分类线的位置。这时候就会导致整体的回归结果变差。当把多分类当成回归问题,类别分别为1,2,3,4……,因为回归的问题是预测具体的值,这样定义类别…

李宏毅机器学习课程5~~~分类:逻辑回归

Function Set 不同的w,b来确定不同的函数,这样就组成了函数集合,不同的w,b可以来表达不同的分布函数。 Good of a Function 变换表达形式 两个Bernoulli distribution的交叉熵。所谓交叉熵,是用来刻画两个分布的相似性…

李宏毅机器学习课程6~~~深度学习入门

深度学习历史 深度学习经典步骤 神经网络的符合标记含义 Wij 代表的是从神经元j到神经元i,这样写的目的是便于表达,否则最后的表达式子就是Wij的转置,细节见下面。 每个神经元的偏执值组成一个向量b 单个神…

李宏毅机器学习课程7~~~反向传播

到底为什么基于反向传播的纯监督学习在过去表现不佳?Geoffrey Hinton总结了目前发现的四个方面问题: 带标签的数据集很小,只有现在的千分之一. 计算性能很慢,只有现在的百万分之一. 权重的初始化方式笨拙. 使用了错误的非线性模型…

李宏毅机器学习课程8~~~keras

keras keras示例 确定网络结构 确定损失函数 确定训练网络参数 batchsize与运算时间,平行运算,可以缩简运算时间。batchsize不能太大,这是由于内存的关系。此外,batchsize太大容易陷入局部极值点或者鞍点。batchsize=&…

李宏毅机器学习课程9~~~深度学习技巧

Recipe of Deep Learning Overfitting overfitting的判断是要训练误差与测试误差做比较。这个56-layer的网络在训练集上都没有训练好,说白了就是有点欠拟合。所以仅仅依靠测试集上的结果来判断56-layer比20-layer overfitting是不合理的。 更多理解见 Overfitting…

Liner(分段线性插值)

第一次写微博,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分段线性插值故名思议就是说把给定样本点的区间分成多个不同区间,记为[xi,xi1],在每个区间上的一次线性方程为: 关于其证明: 分段线性插值在速度和误差取得…

在linux设置回收站 - 防止失误操作造成数据清空,并定期清理

安装trash sudo apt-get install trash-chi 原理 执行trash命令后,是将文件移动了用户的回收站,每个用户的回收站路径为$HOME/.local/share/Trash,比如用户asin的回收站位于/home/asin/.local/share/Trash,用户root的回收站位于…

Spline(三次样条插值)

关于三次样条插值,计算方法比较复杂,但是静下心来仔细研究也是可以理解的。 本文借鉴文章来源: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GZD200611035.htm 定义: 简单来说就是给定了一些在区间[a,b]的数据点{x1,x2,x3.....x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