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杂谈】前一阵子,英特尔发布了他们家的黑科技处理器,代号为Lakefield。能称得上黑科技那肯定是有点东西的,这款处理器采用了3D封装工艺,将内存颗粒也封装进处理器里面。这样的话处理器、内存和显卡这些大件都集成在一块半个巴掌大的SoC里面了。乍一看,硬件越做越紧凑,集成度越来越高,越来越省位置,好像还不错。但硬件发展道路是不是就向着高集成化定型了呢?今天超大陆就跟你们扯一下这些玩意。
集成硬件发展史
举个最普遍的例子:集成显卡。
板载显卡
在英特尔LGA775的时代,也就是赛扬D,奔腾4奔腾D和酷睿2那时候,CPU是没有核显这回事的。有些人组装一台电脑只是为了办公玩扫雷什么的,也用不上独显(以当时的消费能力来说,那个时候的独显就算是最菜的也有点贵)。这个时候,初代板载集成显卡就慢慢冒头了。
板载显卡,意思就是主板搭载的显卡,也会被人直接叫做集显。一说到GMA X3000大家应该会有点印象,这款是06年那时候英特尔最强的集显了,但受制于技术条件,Intel在那时候有点发育不良,显卡性能非常低下,显存还要占用内存,这在当时内存容量不是很大的环境下显得有点尴尬,但好歹也是不用多花钱就能用的显卡,对于某些人来说实用性还是比较高的。
转过去看AMD,以HD为首字母命名的显卡系列也是家喻户晓。而HD4290也成为了AMD集显的最后一作。
核心(芯)显卡
核心显卡其实是北桥芯片集成到CPU内的产物。早在Clarkdale处理器的时期,英特尔就推出过一款集成的GPU核心的CPU,但当时只有Core i5-600和Core i3-500这两个型号的处理器应用了这个设计。而且GPU核心和CPU核心之间使用QPI总线连接,也就是你们所说的“胶水”,所以这款带显卡的处理器各方面运行效率其实不算高。但就是因为这一个半成品的存在,为核显以后的道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有第一代的基础,后面的道路就越来越顺了,从Sandy Bridge到即将推出的Ice Lake,工艺在优化,核显的性能也不断地在增强,满足大部分人日常办公和轻度游戏已经不成问题了。
再举一个栗子:网卡
可拔插网卡
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互联网尚未发达,上网并不是一项必要功能,网卡自然也就做成了可拔插式的。
这种网卡的速度大概有10Mbps,以当时的环境来说已经是很快的速度了,但当时互联网不普遍,用的人也少,认知度其实不高。
集成网卡
后来随着各国加大对互联网发展的力度,集成网卡与PCI网卡也相继出现。现在板载的网卡已经可以满足绝大部分人的需求了。标配千兆网口,游戏模式低延迟等设计,让现在上网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专门买一块网卡(某些用户有特殊需求的除外)。
这样看硬件集成化还真有要取代传统独立硬件的势头,下面就来看看传统独立设备有什么过人之处吧。
独立设备的优点
最显而易见的优点:升级方便。
就拿内存来说,以前4G内存能通吃很多游戏,办公看电影更是不在话下。而随着时代发展,游戏胃口越来越大,尽管CPU和显卡都够用,但一些游戏动不动就狮子开大口,一口就把内存吃完了。这时候独立安装的内存条就显出了优势,只需要花两三百买一根8G内存条,这台电脑就能继续焕发它的生命力,相比起某些没有内存槽的笔记本要加内存就要花多六七百更换配置要划算很多(笔记本主板也算作是集成硬件了)。
再说个优点:维护度高
电脑怎么用都会有坏的一天,但是坏的很多时候又不是整台机子坏,烧显卡,烧主板,爆电源。这时候也没必要整台电脑换,找出故障点,要不拿去修,壕一点的就整个换掉了。那些欧洲人十几年都坏不了一次电脑的我就不说了,我怕我的非酋之力传染给你们(想当初超大陆折腾1156平台就炸了两块主板)。
最后,一个比较主观的看法:好玩
电脑DIY作为一种流传了10几年的玩法,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你可以看到百元经济装机方案,也可以看到万元土豪晒机,而这与DIY高定制化的特点密不可分。DIY主机不仅是配置的定制,也是彰显个人个性的一个平台。
总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硬件越做越“密集”,各种掌上主机层出不穷,性能强劲与小体积这两个让人认为不可能和平相处的特点被现在的厂商有机整合在了一起。英特尔NUC,苹果Mac Mini主机体积虽小,却能提供澎湃的性能,颇有“扮猪吃老虎”的感觉。但相应的,目前用户需要为这种小体积但高性能的设计付出更多的费用。这时候模块化的DIY玩法优势就显现了出来:性价比一般较高,个性化定制配件与可维护性高让DIY主机成为了现在装机用户的不二之选。硬件往高集成化发展是科技的进步,这个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科技发展,以人为本,你喜欢小主机揣兜里拿出门哪里都能玩,我唯独偏爱分体水冷炫酷RGB大主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两种体系互补并共同进步才能有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