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恐怖小说是否对人有害?
恐怖小说创作与出版的繁荣,也引发了某些人士的忧虑,理由是恐怖小说和鬼故事影响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他们还以一个自杀的女学生为佐证。2004年,北京郊区一个女学生因为看了“碟仙”的鬼故事后跳楼身亡,引起了学生家长、校方,甚至媒体对恐怖文学的指责与声讨,一时间,很多出版社停止出版恐怖类图书。但是经过记者的调查和分析,原来这个女学生本身学习成绩不好,心里压力很大,加上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心灵产生阴影,得了忧郁症。她无意中听同学说“碟仙”可以帮助人与死去的亲人对话,就找来一本鬼故事的书看。从此,她与另一个同学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就通过碟仙与父亲对话,整天神情恍惚,不能自拔,最后在所谓父亲亡灵的召唤下跳楼自尽。我们知道碟仙只是一种恐怖游戏,但是由于她的心理问题和学习的压力,使她逐渐产生了幻觉,无法自制,最后走上不归之路。设想一下如果她是个心理健康、意志顽强的孩子,她会轻易沉迷鬼神而放弃自己的生命么?与她一起玩碟仙的同学为什么就没有发生问题?可见家长或者学校不从孩子自身心理和学校给孩子造成的压力等方面找原因,而把责任全部归咎于恐怖小说是非常可笑的,也是短视的。
爱伦坡曾说:“恐怖来自心灵深处。”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块黑暗和脆弱之地,它隐藏在潜意识状态之中,折磨和压抑着我们,等待着某个出口,而恐怖小说或许就是打开这个出口的一把钥匙。正如丁天所说:“恐怖文学的叙述模式给我们指出一条理性思考的途径。它并不是制造恐怖,而是释放恐惧。”(见《一个恐怖主义者的胡思乱想和胡言乱语》)
笔者曾几次在大学做过恐怖小说的专题讲座,效果都非常的好,这也说明恐怖文学在学生中有相当的市场。 我女儿才9岁,可已经对鬼故事萌生好奇,老是要我给她讲。我选择性地给她讲了两个另类的鬼故事《电线杆上有两个人》和《我的头没了》,却把她乐的前仰后合。后来我把我策划的《鬼话连篇》(另类篇)送给她,并给她选择了一些内容,要求她读后讲给我听。
我曾多次在媒体上呼吁:支持孩子读恐怖小说,(见拙著《恐怖小说与敬畏之心》)只要孩子心理健康,恐怖小说对孩子不但无害而且还会锻炼他们的意志。当然,另一方面,我也对那些号称胆大对恐怖故事不屑一顾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担心,怕他们一旦遭到意外事件,而惊慌失措。恐怖小说其实是给人预期设置一个最可怕最坏的事件,令你对未来有所准备,以免万一真正遭遇后而变得失去面对应付的坦然.所以我以为培养敬畏之心也许是阅读恐怖文学的一个好处。
我听说过一个故事,说是湖南某大学的女学生,胆子挺大,经常一个人傍晚去岳麓山上散步,可是有一天听到同宿舍的同学讲了个鬼故事后,就再也不敢一个人去了。而另一个故事却让人感到不幸。也是一个女学生,她的胆量在学校是出了名的,经常独自走夜路。有一天她半夜失眠了,就起来到操场透风。结果就一夜未归。第二天,大家在操场的角落找到了她的尸体。经过验尸发现她身上并没有损伤的痕迹,而是被某种恐怖的事情吓死的。这件事震动了整个校园,同学们晚上连宿舍门都不敢出,几乎人人自危。最后警察也介入了调查,可还是毫无线索。半年后,学校的一对恋人终于道出了真相。原来,那天夜里,他们俩正在操场的黑暗处亲热,忽然看见一个女孩走过来,女孩走到他们身边站下,哼着歌半天没有走的意思,于是,男的就拣起一块石头向女孩扔过去。女孩停下了歌声,四下观望。男的又扔了一块石头。这时女孩喊了一声:谁?见女孩还没有走的意思,男的生气了,就学着鬼的样子,声音低低地吼起来,吼声由低到高,最后是疯狂的嚎叫。只见女孩先是一愣,然后就是无声地扑倒在地。
前面的女生,由于听了鬼故事,也许就救了自己一命,因为很难说,她一但在岳麓山上真的遇到坏人或者可怕的事情会是什么样子?而后一个女生因为一直没有对意外事件有某种预期和准备,结果在意外真的来临时,哪怕是假的意外,竟被活活地吓死了。
所谓敬畏之心,我以为就是对生命和死亡,对自我及他人,对世间的一草一木,一声一息,都有一种神秘感,怀疑和尊重。斯蒂芬·金有篇小说《玉米地的孩子》(后来改成电影叫《镰刀童魇》),写一群孩子聚集在一片玉米地里,这里曾经是印地安人做法术的遗迹。他们破坏玉米,被咒上了恶灵,变成了杀人的魔鬼。他们杀光了镇里的大人,最后自相残杀。对生命的轻视,对世界的无知无畏,导致了一场恐怖的悲剧的发生。类似这样的故事我们还可以在英国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戈尔丁的《蝇王》,日本导演深作欣二的恐怖电影《大逃杀》中看到。为什么这些事情往往在孩子身上发生?我以为,生活经历的匮乏,对人生、生命和自我缺少认识和敬畏是很重要的原因,他们甚至对死亡和血腥都不可能感到真正的恐惧,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恐怖小说把世间的一切可怕之人可怕之物,做到了底线,而见识过底线的孩子,他们还有什么不能面对呢?
所以,我认为恐怖文学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它不仅给人以娱乐、兴奋和刺激,关键是还能培养年轻读者的冒险精神和坚强的心理素质。它常给读者设置一个假想的可怕的困境,来考验读者的承受能力和胆略,使他们在真正遇到类似的处境时能够应对自如,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不妨考察一下,大凡当今所谓的西方发达国家,恐怖、悬疑、推理等文学样式也比较发达,大多数读者对此类文学也相当热衷和推崇。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而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比较。我们在不少领域(比如足球)都大谈我们在关键时刻心理素质差,与缺少这种阅读传统和心理训练也许有些关联。所以我希望恐怖文学对于我们不单单是一个乐子,而是一种怪味的医治胆怯的良药。
(全文发《海上文坛》2006年第10期,摘发《胆小鬼》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