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书架里,有王小波书的各种版本,最喜欢的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4卷本《王小波文集》和华夏出版社的《黄金时代》。前者是精装,系王小波故后出版的影响最大的选本;后者是平装,纸张和封面之简陋不可同日而语,但它是1994年我参加王小波研讨会时作者送的,而且这恐怕也是王小波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小说集。我有个嗜好,就是对自己喜欢的作家一定要尽量将他的作品搜集全,若有全集当然最好,比如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纳博科夫、鲁迅,还有郁达夫等。在我看来,所谓“全集”既是对一个作家的盖棺定论,也是对一个作家作品的全面占有,虽然不一定每篇都读,但那种感觉确实很好。云南人民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王小波全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恰好满足了我的虚荣心。据说这套全集要出10卷,现已发行5卷,其中包括杂文《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长篇小说《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和电影剧本《东宫·西宫》。
如果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全集的出版至少有两个意义,一是可以对市面上众多的王小波书籍进行一次整合。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几十家出版社出版过王小波的书,内容彼此交叉重复,这不光是一种资源浪费,也给读者的购买和收藏带来诸多不便。其二就是可以借出版全集的机会,把原来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单独出版的作品收入进来,使作品更加完整、全面,而且在装帧上也可以更加考究。这是《王小波全集》给我们的启示。
对王小波的作品,我不想多说,因为迄今为止,有关王小波的评论文章已经大大超越了他作品本身的数量。歌德曾经感慨莎士比亚是说不尽的,我希望王小波也应该是说不尽的,当然说不尽不等于车轱辘话的无限重复。所以,我希望在对王小波没有更新的认识和观点以前,我们暂且保持沉默,让他的作品在读者中自由生长,开花结果。
全集中的不少篇章,比如《〈私人生活〉与女性文学》、《万寿寺》和《红拂夜奔》都曾在我负责过的《北京文学》杂志首发或者摘要发表过。《〈私人生活〉与女性文学》还引起了当事作家与王小波的误解,以至流传了一些带有神奇色彩的说法。这些都成了中国文学中隐秘的一部分,且待后人去评说罢。
在《黄金时代》的后记里,王小波引用了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一句名言:一本大书就是一个灾难。他说:“我同意这句话,但我认为,书不管大小,都可以成为灾难,并且主要是作者和编辑的灾难。”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王小波肯定没有预见到,两年后自己的书会突然大卖,更没有期望他的作品能够获得如此多的读者。当然,王小波担心的“出版这本书比写出这本书要困难得多”(见《黄金时代》后记)的问题已经不成其为问题,但是另一个灾难却让我们所有人包括作者都始料未及,那就是他的书由最初被许多出版社和杂志社拒绝和退稿到后来成为更多出版社和盗版商的宠儿、摇钱树和印钞机,在我看来,后者引发的灾难与前者一样可怕。我没有做过统计,但是我可以肯定王小波书(包括盗版)的总销售量,应该稳居新时期以来中国作家之首,这使我想起一部关于贝多芬的电影,在《庄严弥撒》撼人的音乐声中,无数的维也纳人哭着喊着为贝多芬送葬,场面浩荡、悲愤夸张,而在他活着的时候,同样是这些人却向他投去鄙夷的目光和冰冷的石头,这就是社会给天才和大师的恶作剧。智慧而爱搞恶作剧的王小波绝对没有想到,在自己死后,却成了大众恶作剧的一个主角甚至明星。
明年4月11日是王小波去世10周年,如何纪念这位作家似乎又成为一些人跃跃欲试的仪式和风头。对此,我在最近的一次记者采访中说:“我觉得对他最好的祭奠就是阅读他的作品,把他作为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大师。”之于其他的任何溢美之词或者仪式对作家王小波来说都将是恶作剧,同时也是一场灾难。
(已发《文汇读书报》2006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