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网友荷衣绝纤尘写的文章,其中涉及我的《对刺客历史的一种颠覆》一文,贴于此,供大家参考。
在新浪博客首页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对刺客历史的一种颠覆:说说《最后的刺客》”。文章说到美国旅美学者司马非马在对先秦文化经过多年的钻研,探轶到了荆轲其实在刺杀秦始皇的前五天就已经死了,死于结拜兄弟庆铬之手。而庆铬之所以先杀荆轲,不过是为了替代荆轲去刺杀秦王,以证明自己才是天下第一刺客。
探轶后的真伪我不知道,也没有兴趣去研究,也不是专业人士。既然说司马非马先生是经过多年研究与钻研得出的结论,我想也会有一定的可能性。历史毕竟已经陨落太久,很多史实其实很模糊不清。“历史是个最不确定的东西。”那么,这个不确定的东西,对于它的探轶就可能存在正确与不正确两种,存在主观臆断和一鳞半爪的想象。
我在这里不是想探究历史的真伪,我其实想说的是:在一个历史久远、跨越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的国度里,往往会有着许多脍炙人口、远古流传、妇幼皆知的历史故事和传说,而这些故事和传说作为一种著书立说以外的文化补充和形式已经源远流长和深入人心了,在一定程度上也都有了广泛的民间基础和流传场地。一些专业人士和一些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们,作为学术研究,作为历史探轶,当然可以去探寻和研究,甚至还很有弄清历史真相、还历史一个清白的责任。但是,对于那些几经历史沉淀,早已深入民间,广泛为民间大众所流传、所接受的故事,其实是没有要去更正、还原的必要的。正所谓,正史是正史,野史是野史。而正史与野史其实如一条道上的两驾车,同向而行,并行不悖。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同样都是历史的文化和厚重,同样都熠熠生辉、光彩纷呈。
在我们上下五千年伟大、纷繁而浩瀚的历史中,有很多著名的故事,其实都不一定来源于正史,也许会有一点的历史的影子,但是,很多时候,其实是被人们形象化了的,注入了很多的人们的情感和道德价值评判类的东西。正如“荆轲刺秦王”是一个渲染爱国主义精神、歌颂英雄主义、崇尚侠义的故事一样。这个史实和故事很符合人们对英雄、侠士的想象和崇拜。不管历史上是究竟是否是荆轲抑或庆铬刺杀的秦王,对于民间来说会永远是荆轲,而不会是一些史学家考证出来的庆铬。所以,很多时候,考证只存在史学界对于自己以及正史负责的意义,对于事件本身,对于百姓的兴趣、爱好、感情归属其实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这里就存在一个正史与野史的问题。正史是那些学者、专家们研究的对象,而野史永远是民间百姓津津乐道,源远流长的东西。因为历史的漫长,在只鳞片爪的史实的基础上,民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巨大的,也正因为民间的创造,也才赋予了典故以丰满的人物形象。
流传千古、孺幼皆知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三顾茅庐”、“苏武牧羊”等历史故事,其实,都很难说有太大程度上的完全真实和确凿,也很难说就没有注入了司马光及其助手的思想、情感和想象。因为每一个作者笔下的人物,其实都有一个再创造、再产生的问题。历史人物也不列外。追根溯源,顺着人物脉络,就很容易添加上属于自己的见解和喜好。写史,有时候不一定就是录史。而这个时候语言的功能又可以大放异彩,使人物更加丰满、更加传神、更加具有典型化的意义。而民间野史正是这一现象的有力补充。所以,历来有正史与野史之分。而野史呢,又很容易影响到正史的记载,往往给人一更加真实的感觉。
考证历史是责任也是兴趣,但是,充其量没有多大的意义,永远不会改变“约定成俗”的历史现状。况且,人们往往从故事或人物中感悟到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博大、源远流长的文化和思想,并不会真的在意那历史背后的有可能是真也有可能是假的历史真相。而民间的历史流传,其实都有了很庞大的市场和渊源,绝不会因为某个历史学家的考证就有所改变。也不会影响到人们对某一个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固有情感。所以有正史的记录者,也就有稗官野史的官吏的存在。而正如兴安先生所说:“民间思维在历史中虽然处于相当的弱势,但却更接近事实和真相,并对规律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很多的故事都有小说的影子。孟姜女哭长城,可以说查无实凭,寻迹有因。这凄美动人的情感故事因为书本和民间的力量,传说了一年又一年,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其中谁又去考查一下它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呢?又有谁会因为它的不真实和查无实据而摈弃了来自情感和内心的真实地感动和叹谓呢?情感的故事和对于美好事物以及英雄的追求和崇拜,从来都是不需要生活化了的、具体的实例来鼓舞和激励的,都是符合于人们内心对的美好事物和英雄的崇仰的心理需求的。
“晏子使楚”是一个很典型化了故事。《晏子春秋》相传是晏子所作,也有人说是后人编写的,其中记录了不少有关晏子的轶闻逸事。而这个著名的“晏子使楚”的故事,可能以事实为基础,但是,也可能出于编纂者对晏子的景仰和热爱,而在其事例中多少增添了一些想像和夸大的成分,也正是因为了这些的想象和夸大,才使一个机智、智慧的历史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光彩照人。而人们在阅读而陶醉其中的时候,感动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事例,并没有透过历史,去探究史实背后的真假伪劣的念头和欲望。
诸葛亮更是一个注入了诸多的民间思维和想象的人物。其形象的完美,其智慧的高深,在诸多的历史人物中无人企及。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很多的有据可查历史探轶中,也被证实了有很多的“注水”成份,很多大概是来自于民间和作者的理想化的夸大和想象,但是,这些夸大和想象,其实赋予了人物更生动、更传神的形象,这些因为了人们的喜欢和热爱而产生的“不真实”的形象,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对这个人物的“追捧”与热爱。而正所谓“正史教人,野史育人。”
可以说其实上很多的著名的历史典故都是行有迹,查无实;无历可查,无史可据的。正如一个网友在后面的评论里所言:“在方正的几个史词之间,用无限多定语、状语或是形容词的东西去修饰。摒却正史的严肃面孔,用有血有肉的身填补后人情感的空白。”
所以,历史是可以去探究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也是可以去探轶的,但是,对于流传甚广、深入人心、几乎约定成型的历史典故的探究、求证的意义其实不大,既没有多大的社会价值,也不会大多的学术价值,因为几经艰辛探究出来的成果,有时候往往不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学术的探寻、探轶的价值还是存在的,毕竟有一个去伪存真、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的责任。但是,也仅仅是一些探究而已,只是作为一种学术的争鸣与存在而已。其实今天的一个考证的结果,明天的一个考证的结果,也只是一家学说而已,也没有经过历史的证验。不过这还是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至少比戏说、乱说好多了。但对于那些吃的太好,吃的太饱了的,在一些没有可能的情况下,一定要从中寻找一些可能的人来说,不过是一双无所事事的眼睛里硬要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