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评理由:一部自问世之日起便被广泛地认定是妇女解放‘圣经’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政治宣传冊和一部关于精神崩溃的小说。可惜她被中国的作家们忽略了,甚至遗忘了。也许诺贝尔文学奖能够提醒我们,重新关注并且记下这样一位文学老太太。
■作品:长篇小说《金色笔记》 ■出版:译林出版社 ■时间: 2003年1月
■作品:短篇小说《草原日出》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时间:1987年11月
■读家:兴安 ■推荐指数★★★★★☆
写过《金色笔记》(The Golden Notebook )的近90岁高龄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终于摘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据说,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时,这位老人正在超市购物,她淡然说了一句:“我此前已经获得了所有的奖,而这次不过是最后一个胜利”。
她的小说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就有了翻译本,比如《青草在歌唱》,我在大学时就读过。而最有名的当属前面提到的《金色笔记》。该书上世纪90年代曾引进到中国,引起了文学界一阵骚动。2000年以后先后几家出版社将该书全文出版,有的将书名译为《女性的危机》,但所产生的影响已经大不如前。
《金色笔记》应该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具女性主义象征的大师级作品。全书以《自由女性》的一个短篇小说为骨架,而这个短篇小说又分別被拆解为黑色、红色、黄色和蓝色四部笔记,组成了《自由女性》的主角安娜的一页页的笔记,构成一部支离破碎的精彩文本。其中黑色是有关非洲的经历,涉及了作家一直关注的主题: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红色记录了与当时政治事件和活动有关的故事;黄色则像是一个草稿,描写了一个虚构女人的爱情纠葛和写作生涯;蓝色是安娜的日记,记述了她与当时左派政党若即若离的关系,她放弃信仰后的痛苦以及与她多年相处的男友分手所造成的孤独和迷惘。小说结构的别致注定了小说内容的不同凡响。四种颜色就像四个变换的万花筒,内容可以随着我们的转动和变换顺序而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和多重的复调式的意味。小说即真实地记录了上个世纪前叶西方左派知识分子的彷徨与变异的历史命运,更探讨了女性在那个充满政治游戏的时代中的地位和自尊。女性的思维、感觉和经历──包括好斗、敌意、怨恨等等,是该书的主旋律,也是它受反女权主义者们质疑的地方。
西方理论界普遍认为,《金色笔记》是“一部自问世之日起便被广泛地认定是妇女解放‘圣经’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政治宣传冊和一部关于精神崩溃的小说。”
多丽丝·莱辛的获奖我以为即是冷门,也是必然。所谓冷门是她的高龄和这么多年的被冷落和忽视,而必然我以为是她对女性的关注。英国文学界常常将她与维吉妮亚·伍尔夫相提并论,认为她是伍尔夫以来最伟大的英国女作家。还有就是她用平实的文字记录了普通人的生活和观念,而其作品对社会和现实的强烈反照更是有目共睹。在她之前诺贝尔奖刚刚光顾了一位晦涩的女作家耶立内克,今天诺贝尔的评委们仿佛是忏悔似的安慰了一下更关注大众和普世价值的文学老女人。她的作品和地位无可争议,但她的获奖肯定会让某些人跌破眼睛。因为她显然是一个我们熟悉的陌生人,她让我们不得不重新从书架的角落里找回初读她的感觉,在怀疑诺贝尔文学奖的同时,重新评估她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由此引发的作家对社会和历史责任感的讨论。
在得知她获奖的消息后,我试图找出收有她短篇小说《草原日出》的《当代英国短篇小说集》,未果。这篇只有5000来字的作品是我大学时代最喜爱并给我影响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写了一个居住在非洲干旱草原的白人孩子,无意中目睹了一头鹿被一群蚂蚁瞬间吃光,剩下一架白骨的过程。小说像散文也像是诗,表达了孩子对生命和死亡的顿悟。自然和人生的残酷给他带来了心灵创伤,却让他对这个世界由天真懵懂到成熟和转变。
也许这篇小说正是多丽丝·莱辛童年生活的写照。13岁辍学。15岁离家谋生,做的第一份工作竟然是保姆。幸好雇主对她不错,送给她许多书,使她能够在打工之余阅读文学名著,并且开始写作,自学成名。这使我想起同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非女作家纳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两人同样没有完成中学的学业,但是她们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伟大的女性。多丽丝·莱辛曾说:“不快乐的童年往往会产生小说家。”好像这样的话不少大作家都说过的。回过头来,历数我们国内的几个好作家,他们又有多少人有过快乐的童年呢?至少在这一点上,多丽丝·莱辛是我们可以仰慕和学习的作家。
(见《北京青年报》2007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