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快到了,按国家的法定假日,2月15日才正式放假,但是在珠三角打工的很多人都已经提前差不多20天回家,前几天有朋友晒出了广东省佛山市大批工厂提前关门的照片,看完之后我们不禁一身冷汗。
平时热闹的工厂,空荡荡,不见人影
工厂大门紧闭,无人出入
连门卫都没有人
平时热闹的宿舍,空空如也
宽阔的马路也是没有车辆
有的工厂直接租几十辆大巴把工人送到车站
看完这些照片,我们心里真不是滋味,感觉“空城”之下一遍凄凉,曾经热闹非凡的珠三角,谁能想到如今竟然如此空荡荡。虽然这不能代表所有的企业,也不能代表一个城市的真实情况,但从这些照片中,至少我们看到了如今中小企业的处境。
为什么这些企业会在春节到来之前早早关门呢?
具体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至少有一个原因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业务不好,很多工厂目前基本没有什么订单,所以只能提前放假。
除了工厂业务不好,我们更需要去讨论这个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导致了这些中小企业处境这么难?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小企业融资难,没有资金。而这几年珠三角的企业都在转型,转型需要很多资金,可是这些企业却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就连从外面的小贷机构都很难拿到钱。
目前很多银行宁愿变相发放消费贷给炒房者,也不愿意给中小企业放贷,这是很奇葩的一个现象。没法从银行贷款,很多企业只能寻找利息更高的民间借贷,而民间借贷利息很高,大大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成本太高企业负担很重,不要说什么转型,能生存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
让人捉摸不透的资本市场
与中小企业萧条、融资难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发现目前中国的金融业很火爆,大家都在争着做金融,不管是做实体的,做电商的,做快递的,做外卖的,做互联网的,盖房子的,还是做游戏的。。。
我们姑且不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这些有庞大用户基础的巨无霸企业,当前就连一些专业领域的企业也纷纷投入金融的怀抱。
比如盖房子的万达、恒大等资金导向型房产企业,他们也纷纷搞起了万达金融、恒大金服;
比如专注做电商的唯品会、聚美优品,这两年也纷纷开设了金融事业部;
比如专注做外卖的美团、饿了么,也同样不安分,先后推出了小额贷款;
比如做游戏的盛大网络、网易,游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所以纷纷进军金融业;
比如做快递的顺丰也不想仅仅做快递了,所以也推出连自己的金融产品;
就连还没盈利的滴滴打车都开始收购支付牌照了;
上面做金融的都是服务企业,而传统的生产型企业同样不安分。
比如做电器的海尔、格力都已经布局了金融业务;
比如做服装的彬彬、报喜鸟也加入互联网金融;
比如生产电脑的联想、清华同方也在做金融业务;
比如生产白酒的茅台、五粮液也在筹备金融公司;
太多的名单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至少目前我们还看到有些企业在认真的做实业,比如华为的任正非,比如福耀集团的曹德旺,他们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无法理解的金融游戏
众多企业做去做金融,如果钱多,没地方花,钱拿去做金融我们可以理解,但是让我们非常不理解的是,大家的钱不是投向实体企业,很多都是在投机倒把,或在吹泡泡。
比如近段出来的“魔急便”,这是一个在滴滴专车上投放零食货架的企业,成立时间一年不到,主体运营公司2018年才在工商部门注册,正是这样一个盈利方向都没有保证的企业,却连续获得投资人的认可。
最近魔急便获得6000万元A轮融资(两个月前曾获1250万元),由高瓴资本领投,金沙江创投、滴滴出行、IDG资本跟投。
曾有人分析过,这个模式盈利前景并不乐观,甚至都不可能盈利,既然能一眼望到无数投资人血本无归,落得一地鸡毛的结局,为什么还有人投几千万去烧?
而实体企业能实实在在的带来可见的利润,为什么连贷款都得不到?
金融的本质到底是服务经济,给经济注入活力,还是大家都在拼概念,设局套现走人?
脱实向虚的金融不会长久
在去年全国政协经济组第37组小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原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在发言中就曾提出,现在经济“脱实向虚”,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很多实体企业都去做金融了,目前上市公司里70%的公司利润主要不是来自主业。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血脉,金融是实体经济重要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和实体经济相辅相成。特别是涉及信贷业务的金融,其核心应该是服务于实体经济,让实体经济获得发展,从而收获利息。也就是信贷金融的收益应该来源于实体经济创造的收益,实体经济是金融存在的根基。
如果很多实体企业都去做金融了,这样会导致产业空心化,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金融业务终究也会散场。
本文编辑张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