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抗金史上,岳飞与岳家军的铁血传奇家喻户晓,但另一位力挽狂澜的“文官战神”却常被忽视——他从未掌兵,却在南宋存亡之际整合溃军,以少胜多,缔造采石矶大捷。此人正是虞允文。一介书生何以扭转乾坤?他的故事又能为现代管理者提供哪些启示?
大家好,我是王浩!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今天我就为大家讲述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六十万大军分四路南下,南宋两淮防线迅速崩溃,长江以北尽失。金军直逼采石矶,意图渡江灭宋。彼时,宋军主将王权因怯战被罢,继任者李显忠尚未到任,前线一万八千残兵群龙无首、士气涣散。高宗赵构已准备逃往海上避难,南宋危在旦夕。
中书舍人虞允文奉命“慰劳军队”,但目睹江边溃兵颓废,防务松散,等待李显忠已来不及。军情紧急,他毅然选择担起统帅之责。随行官员劝他说“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别人已经把事情办糟了,您何必再趟浑水。”,他却厉声回应:“国家存亡,岂能避责?”
面对散兵游勇,虞允文迅速行动。他召集将士疾呼:“金人若渡江,诸位能逃往何处?如今凭藉长江天险,为何不能死里求生?朝廷养兵三十年,今日何不以死报国!”一席话直击士兵痛点,他们看到有虞允文出来作主,也都纷纷表示愿与金军决一死战。
他迅速收拢沿江残部,分配防务,并利用南宋水军优势——灵活的脚踏“海鳅船”对抗金军笨重的平底船。翌日,金军几百艘大船满载兵士,乘风而来。宋船乘势冲击,敌船纷纷被撞沉,很多金兵都落入水中。
但金军毕竟船多,还是有部分人登上南岸。宋军吃惯了败仗,见到金兵又想逃跑,就连步兵统帅时俊都在做逃跑的准备。虞允文急忙拦住他,对他说:“我在京师素闻将军勇猛无敌,胆略超群,如今看来,不如一妇人而!”。时俊闻言,勃然大怒,挥舞双刀冲向敌阵,顷刻间斩杀数十人。宋军士气大振,纷纷回过身去拼杀。金兵自进军以来,从没有遇到过像样的抵抗,一下子碰到这样不要命的对手,很快就垮下来了。
战至黄昏,一批从光州逃回来的宋兵到了采石。虞允文就发给他们许多战旗和军鼓,命他们从山的后面摇动旗帜,敲着鼓绕到江边来。江上的金兵听到南岸鼓声震天,看到山后无数旗帜在晃动,以为是宋军大批援兵到来,纷纷逃命。完颜亮见渡江无望,只得退往扬州,后兵变被杀。
此战,虞允文以两万残兵击退十七万金军,缔造军事史奇迹。史学家把其胜因归结为八个字:担责、激将、扬长、用智。但我认为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其“领袖魅力”。
元朝丞相脱脱曾评价虞允文:“慷慨磊落,言动有则,人望而知为任重之器。”史载他身高六尺四寸(约1.95米),仪态威严,言行恪守法度。正是这种“可信赖感”使其在仓促间能够赢得溃兵拥戴。
虞允文对现代管理者的启示尤为深刻:
一是担当为先,拒绝推诿:真正的领袖在危机中会主动扛责,而非拘泥于职权边界。
二是言行一致,树立威信:虞允文日常恪守规则、举止庄重,累积的“可信度”成为关键时刻的权威基石。
三是因地制宜,灵活决策:从整合溃兵到疑兵之计,他善于使用现有资源创造最优解决方案,而非空等外部支援。
四是激发团队内在动力:通过共情(“逃无可逃”)与荣誉感(“血战报国”)激活团队潜能,远胜于强制命令。
虞允文留存至今的墨迹《适造帖》和《钧堂帖》,“词语详雅,气象雍容”,恰如其人——能力与修养并重,方成砥柱之才。
现代管理者若欲在逆境中破局,亦需铭记:卓越的能力可赢得职位,但自律的品格与担当的勇气,方能铸就真正的领袖。
好了,欢迎关注我,带你用历史的眼光解读今朝。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