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99大数据面试题及参考答案(数据分析和数据开发)

对数据分析的理解

数据分析是一个从数据中提取有价值信息以支持决策的过程。它涵盖了数据收集、清洗、转换、建模和可视化等多个环节。

首先,数据收集是基础。这包括从各种数据源获取数据,例如数据库、文件系统、网络接口等。这些数据源可以是结构化的数据,如关系型数据库中的表格;也可以是非结构化的数据,如文本文件、图像和视频。

数据清洗是关键的一步。原始数据往往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失值、重复值、错误值等。对于缺失值,可能需要根据数据的分布和业务逻辑来填充合适的值,或者直接删除包含缺失值过多的记录。重复值会干扰分析结果,需要进行去重操作。错误值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正或删除。

数据转换是为了让数据更适合分析。这可能包括数据的标准化、归一化,将数据转换为合适的格式,比如将日期格式统一,或者对分类数据进行编码。

建模是数据分析的核心部分。根据分析目的,可以使用各种统计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例如,回归分析用于预测连续变量,分类模型用于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商业场景中,利用销售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可以帮助企业预测未来的销售趋势,从而合理安排生产和库存。

数据可视化则是将分析结果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和图形,能够让非技术人员也能快速理解数据背后的含义,辅助决策。

作为一名数据分析师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数据分析师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是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基础。统计学知识能够帮助分析师理解数据的分布、相关性和显著性等重要概念。例如,在进行 A/B 测试时,需要使用假设检验来判断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方差分析可以用于比较多个组之间的均值差异,从而评估不同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数学基础则在数据建模和算法设计中发挥作用,如线性代数在处理矩阵运算时的应用,这在机器学习算法中是常见的操作。

二是熟练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掌握编程语言如 Python 和 R 是至关重要的。Python 有丰富的数据分析库,如 Pandas 用于数据处理和操作,Numpy 用于数值计算,Matplotlib 和 Seaborn 用于数据可视化。R 语言则在统计分析和可视化方面有强大的功能。此外,熟练掌握数据挖掘工具,如 Weka 等,能够帮助分析师快速地进行数据挖掘任务。

三是敏锐的业务理解能力。数据分析师需要将数据与业务场景紧密结合。了解业务流程和目标,可以帮助分析师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问题,并从数据中找到真正对业务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在电商行业,分析师需要了解销售渠道、客户行为、库存管理等业务环节,才能通过数据分析优化销售策略,提高客户满意度。

四是数据可视化能力。能够将复杂的数据和分析结果以清晰、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是很重要的。有效的可视化可以帮助决策者快速理解数据,做出正确的决策。例如,使用交互式可视化工具,如 Tableau 或 PowerBI,创建仪表盘,展示关键业务指标的动态变化,让管理层能够实时监控业务状态。

五是良好的沟通能力。数据分析师需要与不同部门的人员合作,包括业务部门、技术部门等。因此,能够将数据分析的结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非技术人员,并且能够理解业务部门的需求,是非常关键的。在跨部门会议上,分析师需要清晰地解释数据分析的过程和结论,避免因为沟通不畅导致数据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会哪些数据分析技能?

在数据分析领域,掌握的技能是多方面的。

在数据处理方面,熟练使用 Pandas 是一项基本技能。Pandas 提供了高效的数据结构,如 DataFrame 和 Series,用于存储和操作数据。可以使用 Pandas 进行数据读取,支持多种文件格式,如 CSV、Excel、SQL 数据库等。对于数据清洗,Pandas 能够方便地处理缺失值,例如使用 dropna () 函数删除包含缺失值的行或列,或者使用 fillna () 函数填充缺失值。在数据转换方面,可以对数据进行排序、分组、聚合等操作。例如,使用 groupby () 函数按照某个或多个列对数据进行分组,然后使用聚合函数(如 sum、mean 等)计算每组的统计量。

数据可视化技能也不可或缺。Matplotlib 是一个强大的 Python 绘图库。它可以创建各种类型的图表,如折线图、柱状图、散点图等。例如,使用 plt.plot () 函数绘制折线图来展示时间序列数据的变化趋势。Seaborn 则是在 Matplotlib 的基础上构建的高级可视化库,它提供了更美观的默认样式和更方便的绘图函数。例如,使用 seaborn 的 pairplot () 函数可以快速绘制出数据集中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图。

在数据分析和建模方面,掌握统计分析方法是关键。例如,描述性统计可以计算数据的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统计量,用于了解数据的基本特征。相关性分析可以计算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判断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强度。回归分析技能也很重要,包括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等。线性回归可以用于建立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模型,例如通过房屋面积、房龄等因素预测房价。在机器学习方面,了解分类算法,如决策树、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等。决策树可以用于对数据进行分类,例如根据客户的特征(年龄、收入、消费习惯等)将客户分为不同的类别,以便进行精准营销。

数据挖掘技能也有涉及。例如,关联规则挖掘可以发现数据集中不同项之间的关联关系。在零售行业,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可以发现顾客购买商品之间的关联,如购买尿布的顾客往往也会购买啤酒,从而优化商品陈列和营销策略。聚类分析也是常用的数据挖掘技术,将数据集中的数据点划分为不同的簇,使得同一簇内的数据点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不同簇之间的数据点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在客户细分中,可以根据客户的行为特征和属性将客户分为不同的群体,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个性化的营销方案。

熟悉哪些主流数据库?

熟悉的主流数据库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

在关系型数据库方面,MySQL 是比较常用的。它是一个开源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高性能、可靠性和易用性的特点。许多互联网公司和企业都使用 MySQL 来存储和管理业务数据,如用户信息、订单信息等。它支持标准的 SQL 语言,通过 SQL 可以进行数据的定义(创建表、修改表结构等)、数据的操作(插入、删除、更新数据)和数据的查询(使用 SELECT 语句进行复杂的查询)。例如,在一个电商系统中,可以使用 MySQL 存储产品信息表(包括产品名称、价格、库存等字段)、用户表(包括用户名、密码、联系方式等字段)和订单表(包括订单号、用户 ID、产品 ID、购买数量等字段),并通过 SQL 查询来获取用户的订单历史、产品销售情况等信息。

Oracle 也是一款强大的关系型数据库。它在企业级应用中广泛使用,尤其在金融、电信等对数据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较高的行业。Oracle 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如高级的安全机制、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分布式数据库处理能力等。它支持复杂的事务处理,能够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例如,在银行系统中,Oracle 可以用于存储客户账户信息、交易记录等关键数据,通过其强大的事务管理功能,确保每一笔交易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SQL Server 是微软开发的关系型数据库,它与 Windows 操作系统紧密集成,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和易于管理的特点。它提供了丰富的开发工具和功能,如数据仓库、报表服务等。在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中,SQL Server 常用于存储和管理业务数据,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员工信息、考勤记录等。

在非关系型数据库方面,MongoDB 是比较知名的。它是一个文档型数据库,数据以类似 JSON 的格式(BSON)存储。这种存储方式使得它在处理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时非常灵活。例如,在一个内容管理系统中,文章、评论等内容可以以文档的形式存储在 MongoDB 中。它支持动态的数据模式,不需要预先定义表结构,这对于快速变化的数据类型和应用场景非常有利。

Redis 是一个高性能的键 - 值存储数据库。它主要用于缓存、消息队列等场景。由于其数据存储在内存中,读写速度非常快。例如,在一个高流量的网站中,Redis 可以用于缓存经常访问的页面内容或用户数据,减轻后端数据库的压力,提高网站的响应速度。

MySQL 有哪些引擎?

MySQL 有多种存储引擎,每种引擎都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

InnoDB 是 MySQL 默认的存储引擎,它具有事务支持的功能。这意味着在执行一系列操作(如插入、更新、删除数据)时,可以保证这些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从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例如,在一个银行转账系统中,当从一个账户扣除金额并向另一个账户添加金额时,这两个操作必须作为一个事务来处理。如果在扣除金额后系统出现故障,InnoDB 能够回滚这个操作,避免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发生。InnoDB 还支持行级锁,这使得在多用户并发访问数据库时,可以更精细地控制数据的访问。不同的用户可以同时对不同行的数据进行操作,减少了锁的冲突,提高了数据库的并发性能。它在处理复杂的事务和高并发的读写操作场景中表现出色。

MyISAM 存储引擎是比较早期的 MySQL 存储引擎。它的特点是简单高效,在读取操作较多的场景下性能较好。MyISAM 不支持事务,但是它的存储结构相对简单,数据文件和索引文件是分开存储的。它的索引机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提供快速的查询性能。例如,在一个以读为主的应用场景,如新闻网站的文章查询系统中,MyISAM 可以快速地根据文章标题、作者等索引字段查找文章内容。不过,由于它不支持事务和行级锁,在高并发的写操作场景下可能会出现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Memory 存储引擎是将数据存储在内存中的引擎。这使得它的读写速度非常快,因为没有磁盘 I/O 的开销。但是,由于数据存储在内存中,一旦 MySQL 服务关闭或者服务器重启,数据就会丢失。它适用于存储临时数据或者对读写速度要求极高的场景。例如,在一个实时统计系统中,需要快速地对一些中间结果进行读写操作,这些中间结果可以存储在 Memory 引擎的表中,当统计完成后,再将结果存储到其他更持久的存储引擎的表中。

CSV 存储引擎将数据存储为 CSV(逗号分隔值)格式的文件。它的操作相对简单,数据可以很方便地被其他应用程序读取和处理。不过,它不支持索引,也不支持事务和行级锁,在数据量较大或者对性能要求较高的场景下不太适用。例如,在一些简单的数据导入和导出场景,或者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查看和初步处理时,可以使用 CSV 存储引擎。

说说 MySQL 引擎、索引及其区别

MySQL 引擎
MySQL 有多种存储引擎,如 InnoDB、MyISAM、Memory 等。InnoDB 是默认的存储引擎,它提供了事务支持,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例如在电商系统的订单处理过程中,当用户下单、支付、修改订单状态等操作时,InnoDB 确保这些操作要么全部完成,要么全部不执行,防止出现数据混乱。而且 InnoDB 支持行级锁,在高并发环境下可以更精细地控制数据访问,不同用户对不同行的操作可以同时进行,减少锁冲突。MyISAM 引擎存储结构简单,数据文件和索引文件分开存储。在以读为主的应用场景中性能较好,像一些新闻网站的文章查询,根据标题、作者等索引字段查询文章内容时速度较快,但它不支持事务和行级锁,在高并发写操作场景下可能会出现数据不一致。Memory 引擎的数据存储在内存中,读写速度极快,不过数据易丢失,适合临时数据存储或对读写速度要求极高的场景。

MySQL 索引
索引是一种特殊的数据结构,用于快速查找数据库中的数据。它就像是一本书的目录,通过索引可以快速定位到想要的数据行。在 MySQL 中有多种索引类型,如主键索引、唯一索引、普通索引等。主键索引是一种特殊的唯一索引,它用于唯一标识表中的每一行数据。唯一索引保证列中的值是唯一的,普通索引则没有这个限制。索引可以大大提高查询效率,例如在一个用户表中,如果经常根据用户名来查询用户信息,那么在用户名列上创建索引,查询时就不需要全表扫描,而是可以通过索引快速定位到相关行。

两者的区别
存储引擎是关于数据如何存储、管理和处理事务等的整体机制,而索引主要是为了提高数据查询的速度。存储引擎决定了数据存储的格式、是否支持事务、锁的级别等诸多特性。索引只是在存储引擎的基础上,帮助优化查询操作。不同的存储引擎对索引的支持也有差异。例如 InnoDB 支持聚簇索引,数据行和主键索引存储在一起,而 MyISAM 的索引和数据是分开存储的。存储引擎的选择会影响整个数据库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功能完整性,索引的选择和设计则主要是为了优化特定的查询场景。

Innodb 的索引基于什么数据结构,有什么优势?

Innodb 的索引主要基于 B + 树数据结构。

B + 树是一种平衡多路查找树。在 B + 树中,所有的数据记录都存储在叶子节点,非叶子节点只存储索引信息。这种结构使得数据存储有序,并且能够保持树的平衡。例如,在一个存储用户信息的表中,以用户 ID 为主键建立索引,这些用户 ID 在 B + 树结构的索引中会按照顺序排列在叶子节点。

它的优势有很多。首先是高效的查找性能。由于 B + 树的高度相对较低,在进行数据查找时,能够快速地定位到目标数据所在的叶子节点。与其他数据结构相比,如链表,在数据量较大时,B + 树的查找效率更高。比如一个拥有百万级用户数据的表,通过 B + 树索引查找用户信息,只需要经过几次节点的访问就可以定位到目标用户。

其次,B + 树有利于范围查询。因为所有的数据都存储在叶子节点,并且叶子节点之间是通过链表相连的。所以在进行范围查询时,比如查询用户 ID 在某个区间内的所有用户,只需要找到区间的起始节点,然后通过叶子节点的链表就可以顺序地获取到这个区间内的所有数据,而不需要对每个数据进行单独的查找。

再者,B + 树对磁盘 I/O 友好。数据库的数据通常存储在磁盘上,而磁盘 I/O 是比较耗时的操作。B + 树的节点可以存储多个索引项,这样在读取索引时,可以一次性读取一个节点的数据,减少磁盘 I/O 的次数。例如,在一次查询操作中,通过一次磁盘 I/O 读取一个包含多个索引项的 B + 树节点,就可能跳过大量不需要的数据,从而提高查询效率。

说说数据库三范式

数据库三范式是设计关系型数据库时的一套规则,用于规范数据库表结构,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第一范式(1NF)
第一范式要求数据库表的每一列都是不可分割的原子数据项。也就是说,表中的每个属性都不能再分解。例如,在一个学生信息表中,不能将学生的姓名和年龄放在同一列,必须分别使用不同的列来存储姓名和年龄。如果违反第一范式,会导致数据操作和查询变得复杂。比如,如果姓名和年龄放在一起,当需要单独更新年龄时,就很难进行操作。

第二范式(2NF)
第二范式是在满足第一范式的基础上,要求非主属性完全依赖于主键。如果存在部分依赖,就不符合第二范式。例如,有一个订单表(订单号,产品号,产品名称,产品价格,购买数量),主键是(订单号,产品号)。产品名称和产品价格只依赖于产品号,而不是整个主键,这就产生了部分依赖,不符合第二范式。为了满足第二范式,可以将产品信息(产品号,产品名称,产品价格)单独建一个表,在订单表中只保留订单号、产品号和购买数量。这样可以减少数据冗余,并且在更新产品信息时,只需要在产品信息表中进行更新,不会影响到多个订单表中的数据。

第三范式(3NF)
第三范式是在满足第二范式的基础上,要求非主属性不传递依赖于主键。例如,有一个员工信息表(员工号,部门号,部门名称),主键是员工号,部门名称通过部门号依赖于员工号,这就存在传递依赖,不符合第三范式。为了满足第三范式,可以将部门信息(部门号,部门名称)单独建一个表,在员工信息表中只保留员工号和部门号。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数据的独立性和完整性。遵循第三范式可以使数据库结构更加合理,减少数据更新异常等问题。

Hadoop 有哪些引擎,NameNode 是干什么的?

Hadoop 的引擎
Hadoop 主要包含两个核心引擎,即 Hadoop 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和 MapReduce 计算框架。

HDFS 是一个分布式文件系统,用于存储海量的数据。它将文件切分成多个数据块,并将这些数据块分布存储在集群中的不同节点上。这种分布式存储方式使得 Hadoop 能够处理大规模的数据。例如,在一个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日志存储系统中,每天产生的海量用户访问日志可以通过 HDFS 进行存储。HDFS 具有高容错性,通过数据块的冗余存储(默认情况下每个数据块会有三个副本),即使部分节点出现故障,数据也不会丢失。

MapReduce 是一个用于大规模数据处理的编程模型。它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即 Map 阶段和 Reduce 阶段。在 Map 阶段,主要是对输入数据进行处理,将数据转换为键 - 值对的形式。例如,在一个文本处理任务中,Map 阶段可以将文本中的每个单词作为键,单词出现的次数作为值。Reduce 阶段则是对 Map 阶段输出的键 - 值对进行汇总和处理。比如,将相同单词的计数进行求和,得到每个单词在整个文本中的出现次数。

NameNode 的作用
NameNode 是 HDFS 的核心组件。它主要负责管理文件系统的命名空间。这包括文件和目录的创建、删除、重命名等操作。例如,当用户在 HDFS 中创建一个新的文件目录时,NameNode 会记录这个目录的信息,包括它的名称、权限等。

NameNode 还管理着数据块与数据节点(DataNode)之间的映射关系。它知道每个数据块存储在哪些 DataNode 上。当客户端请求读取一个文件时,NameNode 会提供这个文件的数据块所在的 DataNode 位置信息,以便客户端能够直接从 DataNode 获取数据。在数据块的复制管理方面,NameNode 也起到关键作用。它会监控数据块的副本数量,如果某个数据块的副本数量低于设定的冗余度,NameNode 会指挥 DataNode 进行数据块的复制,以保证数据的高容错性。

简单介绍下 Hadoop 和 Spark

Hadoop
Hadoop 是一个开源的分布式计算平台,主要用于存储和处理大规模的数据。它的核心组件包括 HDFS 和 MapReduce。HDFS 是一种分布式文件系统,能够将海量的数据分割成多个数据块,并将这些数据块存储在集群中的不同节点上。这种分布式存储方式使得 Hadoop 可以轻松应对 PB 级别的数据存储。例如,在大数据分析场景中,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日志数据等都可以存储在 HDFS 中。

MapReduce 是 Hadoop 的计算引擎,它基于一种分而治之的思想。通过将大规模的数据处理任务分解为多个小任务,分别在集群中的不同节点上进行计算,然后再将结果汇总。以统计一个大型文本文件中单词出现的频率为例,Map 阶段可以在各个节点上对文本的一部分进行处理,将单词和其出现次数转换为键 - 值对,Reduce 阶段再将这些键 - 值对进行汇总,得到每个单词在整个文件中的出现频率。Hadoop 的优势在于它的高容错性和对大规模数据的处理能力,它被广泛应用于数据仓库、日志分析、搜索引擎索引等领域。

Spark
Spark 也是一个开源的大数据处理框架,它在很多方面与 Hadoop 有所不同。Spark 的核心是弹性分布式数据集(RDD),RDD 是一种分布式的内存抽象,它可以将数据存储在内存中,使得数据的读写速度更快。例如,在多次迭代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中,Spark 可以利用 RDD 的内存存储特性,减少数据的重新加载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

Spark 提供了多种高级的数据分析工具和 API。它支持 SQL 查询(Spark SQL),可以像操作传统数据库一样对数据进行查询和分析。DataFrames 是 Spark SQL 中的核心数据结构,它类似于关系型数据库中的表,提供了方便的数据操作方法。此外,Spark 还支持机器学习(MLlib)和图计算(GraphX)。在机器学习方面,MLlib 提供了丰富的机器学习算法,如分类、回归、聚类等算法,方便用户在大数据环境下进行机器学习任务。在图计算领域,GraphX 可以处理大规模的图结构数据,如社交网络数据、网页链接关系等。Spark 的出现弥补了 Hadoop 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如在内存计算和实时计算方面表现更为出色,它和 Hadoop 可以结合使用,发挥各自的优势。

Hadoop 的架构说一下

Hadoop 主要由 Hadoop 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和 MapReduce 计算框架两大部分构成,同时还包括其他一些重要组件。

HDFS 是一个高度容错性的分布式文件系统,用于存储海量的数据。它采用主从架构,主要包含 NameNode 和 DataNode。NameNode 是 HDFS 的核心,它管理着文件系统的命名空间,记录着文件和目录的元数据,比如文件的权限、所有者、块的位置信息等。就像是图书馆的目录索引,它知道每一本书(数据块)放在哪个书架(DataNode)上。DataNode 是实际存储数据块的节点,它们分布在集群的各个服务器上。数据会被分割成固定大小的数据块(默认是 128MB)存储在 DataNode 中,并且每个数据块会在不同的 DataNode 上有多个副本(默认是 3 个),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高容错性。例如,当有新的数据要存储时,客户端先与 NameNode 通信,获取存储位置信息,然后将数据发送到指定的 DataNode。

MapReduce 是用于大规模数据处理的编程模型。它分为 Map 和 Reduce 两个阶段。在 Map 阶段,主要是对输入数据进行并行处理,将数据转换为键 - 值对的形式。比如在处理文本数据时,Map 可以将每行文本拆分成单词,每个单词作为键,单词出现的次数(初始为 1)作为值。Reduce 阶段则是对 Map 阶段输出的键 - 值对进行汇总和聚合。例如,将相同单词的计数进行求和,得到每个单词在整个数据集里的出现次数。另外,YARN(Yet Another Resource Negotiator)也是 Hadoop 的重要组件,它主要负责集群资源的管理和调度,使得不同的应用程序可以共享集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怎么理解 Hadoop 的高可用性?

Hadoop 的高可用性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 HDFS 的高可用性。在 HDFS 中,数据的冗余存储是高可用性的关键因素。数据被分割成数据块并在多个 DataNode 上存储副本,一般默认有 3 个副本。这样即使有部分 DataNode 出现故障,比如硬盘损坏或者节点宕机,数据依然可以从其他副本中获取。例如,一个包含用户行为数据的数据块存储在三个不同的 DataNode 上,当其中一个 DataNode 出现故障,系统可以从另外两个 DataNode 获取数据,不会影响数据的正常使用。

NameNode 的高可用性也很重要。由于 NameNode 存储了文件系统的元数据,它的故障可能导致整个文件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Hadoop 提供了一些高可用方案。比如可以使用主备 NameNode 的方式,当主 NameNode 出现故障时,备用 NameNode 可以迅速接管工作。备用 NameNode 会实时同步主 NameNode 的元数据,通过共享存储(如 NFS)或者日志同步的方式,确保元数据的一致性。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 NameNode 故障对系统的影响,保证文件系统的持续运行。

在 MapReduce 计算框架方面,它的高可用性体现在任务的重试机制和容错性上。如果某个 Map 或者 Reduce 任务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故障,比如因为节点资源不足或者程序错误导致任务失败,系统会自动重新调度这个任务在其他节点上执行。并且,MapReduce 在设计上可以处理节点的动态加入和退出,不会因为部分节点的变化而导致整个计算任务失败。例如,在一个大规模的数据处理任务中,即使有一些计算节点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出现故障,MapReduce 也能够重新分配任务,保证最终结果的正确输出。

下载文件需要经过 NameNode 吗?

在 Hadoop 的 HDFS 中,下载文件通常是需要经过 NameNode 的。

当客户端发起一个文件下载请求时,首先要向 NameNode 询问文件的元数据信息。这些元数据包括文件被分割成的数据块的位置信息,也就是存储这些数据块的 DataNode 列表。NameNode 就像是一个信息中枢,它掌握着整个文件系统的布局图。例如,对于一个存储在 HDFS 中的大型日志文件,客户端要下载这个文件,它必须先从 NameNode 那里获取这个日志文件被分成了哪些数据块,以及每个数据块存储在哪个 DataNode 上。

得到这些信息后,客户端才能直接与 DataNode 建立连接,开始下载数据块。这是因为 DataNode 只负责存储和传输数据块,它们并不知道文件的整体逻辑结构和位置信息,这些信息都由 NameNode 管理。不过,有一种特殊情况是客户端可能会缓存部分文件的元数据和数据块位置信息。如果客户端之前已经下载过这个文件或者部分数据块,并且缓存了相关信息,在缓存信息有效的情况下,它可以直接从缓存的 DataNode 位置信息开始下载,而不需要再次向 NameNode 询问。但这种缓存机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并且缓存信息的更新也与 NameNode 有关,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数仓和数据库的区别是什么?

数据库主要是用于事务处理,而数据仓库主要是用于数据分析。

从数据来源看,数据库的数据通常是来自于业务系统的操作记录,例如在一个电商系统中,用户的注册信息、下单信息、支付信息等会实时记录到数据库中。这些数据是面向应用的,它们的产生是为了支持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转,如保证订单的正确处理、用户信息的准确存储等。数据仓库的数据来源则比较广泛,它可以来自多个不同的数据库或者其他数据源。比如,除了电商系统的数据库,还可能包括物流系统的数据、客服系统的数据等。这些数据会经过抽取、转换和加载(ETL)过程进入数据仓库。

在数据结构方面,数据库通常采用关系型模型,有着严格的数据范式要求。例如,数据库中的表会按照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等来设计,以减少数据冗余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数据仓库虽然也可以基于关系型模型,但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方便数据分析,可能会采用一些非关系型或者多维的数据模型。比如星型模型或者雪花模型,这些模型更侧重于数据的分析和展示,允许一定程度的数据冗余来提高查询性能。

从数据更新频率看,数据库的数据更新比较频繁,因为它要实时记录业务操作。例如,在电商促销活动期间,数据库中的订单信息可能每秒都在更新。数据仓库的数据更新相对不那么频繁,它一般是按照一定的周期(如每天、每周或者每月)进行更新,因为它主要是用于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不需要实时的数据更新。

在使用目的上,数据库主要是为了支持业务系统的日常运营,如用户认证、订单处理等。而数据仓库是为了帮助企业进行决策分析,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分析,发现业务趋势、挖掘潜在客户等。例如,通过对销售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不同产品在不同时间段的销售情况,从而为企业的采购、营销等决策提供支持。

数仓分层讲一下?

数据仓库分层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数据,方便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层次。

源数据层(ODS 层)
这一层是数据仓库的最底层,主要是对原始数据的简单存储。它的数据几乎是直接从各个数据源抽取过来的,没有经过太多的处理,保留了原始数据的原貌。这些数据源可以是数据库、文件系统、日志文件等。例如,在一个企业的数据仓库中,ODS 层可能包含了从电商系统数据库抽取的用户订单信息、从物流系统获取的发货信息以及从客服系统收集的客户投诉信息等。这一层的主要作用是作为数据的备份和初步整合,为后续的数据处理提供原始数据。

数据仓库明细层(DWD 层)
在 DWD 层,会对 ODS 层的数据进行清洗和转换。清洗操作包括去除数据中的噪声、处理缺失值和重复值等。例如,对于 ODS 层中的订单信息,可能会删除一些明显错误的订单记录,如金额为负数或者日期格式不符合要求的订单。转换操作则包括数据格式的统一、编码的转换等。同时,DWD 层会按照主题对数据进行组织。比如,将所有与销售相关的数据放在一个主题下,所有与用户相关的数据放在另一个主题下。这样可以使数据更加有条理,方便后续的分析。

数据仓库汇总层(DWS 层)
DWS 层主要是对 DWD 层的数据进行轻度汇总。这一层会根据业务需求,对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聚合操作。例如,在销售主题下,可能会将每天每个产品的销售数量进行汇总,得到每个产品的日销售总量。或者在用户主题下,计算每个用户的累计消费金额。这些汇总后的数据可以为更复杂的分析提供基础,减少了后续查询的复杂度,提高了分析效率。

数据应用层(ADS 层)
这是数据仓库的最上层,主要是为了满足特定的业务应用和数据分析需求。在 ADS 层,会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对 DWS 层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展示。例如,为市场营销部门制作销售报表,展示不同产品在不同地区的销售趋势,或者为管理层提供用户留存率、用户活跃度等关键指标的分析报告。这一层的数据是最接近业务用户的,直接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


Flume 和 Kafka 的原理你知道吗?

Flume 原理

Flume 是一个分布式、可靠和高可用的海量日志采集、聚合和传输系统。它的核心是基于数据流的概念,数据从数据源(如各种服务器上的日志文件)开始,通过一系列的组件进行传输。

Flume 主要由 Agent 构成,Agent 又包含 Source、Channel 和 Sink。Source 用于接收数据,它可以监控多种数据源,比如文件系统的变化,当有新的日志文件产生或者已有文件有新的内容写入时,Source 就会捕获这些数据。例如,它可以监控服务器上的一个特定目录下的日志文件,一旦有新的日志行产生,就会将其作为数据源接收进来。

Channel 是一个存储数据的缓冲区,它位于 Source 和 Sink 之间。作用是在 Source 获取数据后,暂时存储这些数据,起到解耦和缓冲的作用。比如,当 Source 接收数据的速度快于 Sink 发送数据的速度时,数据可以先在 Channel 中缓存起来,避免数据丢失。Channel 有多种类型,像 Memory Channel(基于内存存储)和 File Channel(基于文件存储)。

Sink 则负责将 Channel 中的数据发送到目标存储位置,目标可以是 HDFS、Kafka 等其他数据存储系统或者消息队列。例如,将采集到的日志数据发送到 HDFS 中进行存储,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

Kafka 原理

Kafka 是一个分布式的消息队列系统,主要用于处理大量的实时数据。它的架构是基于发布 - 订阅模式。

Kafka 有几个核心概念,包括主题(Topic)、分区(Partition)、生产者(Producer)和消费者(Consumer)。主题是数据的分类,生产者将消息发布到特定的主题下。例如,在一个电商系统中,可以有一个主题用于存储订单信息,另一个主题用于存储用户行为信息。

分区是为了实现数据的并行处理和负载均衡。每个主题可以分为多个分区,消息会均匀地分布在这些分区中。当生产者发送消息时,它会根据一定的策略(如按照消息的键或者轮询的方式)将消息发送到不同的分区。比如,对于订单主题,不同地区的订单消息可以被发送到不同的分区,以方便后续的处理。

生产者负责生产消息并发送到 Kafka 集群。它可以批量发送消息,以提高效率。消费者则从 Kafka 集群中订阅主题,并消费消息。消费者可以以不同的消费模式进行消费,如一个消费者组(Consumer Group)中的多个消费者可以共同消费一个主题,每个消费者负责消费其中的一部分分区,这样可以实现高吞吐量的消息处理。同时,Kafka 通过在分区中维护消息的偏移量(Offset)来记录消费者的消费位置,确保消息不会被重复消费或者遗漏。

Hive 有哪些表?内部表与外部表的区别是什么?

Hive 的表类型

Hive 中有多种类型的表,包括内部表(Managed Table)、外部表(External Table)和分区表(Partitioned Table)。

分区表是一种特殊的表,它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区存储,这样在查询数据时,可以根据分区条件快速定位到需要的数据,减少不必要的全表扫描。例如,对于一个存储销售数据的表,可以按照日期进行分区,当查询特定日期的销售数据时,只需要扫描该日期对应的分区即可。

内部表与外部表的区别

  • 数据管理方式
    • 内部表:数据的管理完全由 Hive 负责。当创建一个内部表时,Hive 会将数据存储在自己的数据仓库目录下,并且会对数据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例如,当删除一个内部表时,Hive 会同时删除表的数据和元数据。就像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Hive 掌控着数据从产生到销毁的全过程。
    • 外部表:外部表的数据存储位置是由用户在创建表时指定的,这个位置可以是 HDFS 的任何一个路径,并且数据的所有权不属于 Hive。Hive 只是对这些外部数据进行定义和管理其元数据。例如,当删除一个外部表时,Hive 只会删除表的元数据,而不会删除实际的数据,因为数据可能是其他系统或者流程也需要使用的。
  • 数据加载方式
    • 内部表:可以使用 Hive 的 LOAD DATA 语句等方式将数据加载到表中,数据会被移动到 Hive 的数据仓库目录下,并且 Hive 会对数据进行一些格式的转换和管理。
    • 外部表:数据通常已经存在于指定的位置,Hive 只是在创建表时关联这个外部数据位置,并不会对数据进行移动或者复制操作。例如,已经有一些数据存储在 HDFS 的某个目录下,通过创建外部表可以直接在 Hive 中对这些数据进行查询和分析。
  • 适用场景
    • 内部表:适用于数据完全由 Hive 进行管理,并且数据是为了在 Hive 内部进行处理和分析而产生的情况。比如,在一个纯 Hive 的数据处理流程中,从原始数据的清洗、转换到最终的分析都在 Hive 环境中完成,此时可以使用内部表。
    • 外部表:适用于数据已经存在于外部系统,并且可能会被其他系统或者工具使用的情况。例如,数据是由其他数据采集工具采集到 HDFS 中的,Hive 只是作为一个分析工具来对这些现有数据进行查询和分析,这种情况就适合使用外部表。

什么时候用内部表,什么时候用外部表?

使用内部表的情况

  • 数据完全由 Hive 处理和管理:如果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在 Hive 的控制范围内,从数据的生成、存储、处理到最终的删除都由 Hive 完成,那么使用内部表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例如,在一个基于 Hive 的数据仓库项目中,通过 ETL(抽取、转换、加载)过程生成的数据,这些数据只用于在 Hive 内部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不会被其他外部系统直接使用,此时就可以使用内部表来存储这些数据。
  • 临时数据存储和分析:对于一些临时的数据,如在进行数据探索或者实验性分析时产生的数据。这些数据不需要长期保存,并且只在 Hive 的当前分析流程中有意义,使用内部表可以方便地进行管理。比如,在对一些样本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时,将样本数据存储在内部表中,分析完成后,如果不再需要这些数据,直接删除内部表即可。

使用外部表的情况

  • 数据来自外部系统且需要共享:当数据是由外部系统生成并且存储在 HDFS 或者其他存储介质中,同时这些数据可能会被其他系统或者工具使用时,应该使用外部表。例如,数据是由一个日志采集工具采集并存储在 HDFS 中的服务器日志,除了 Hive 可能还会有其他的监控工具或者数据处理工具需要使用这些日志数据,此时创建外部表可以在不影响其他工具使用数据的情况下,让 Hive 对这些数据进行查询和分析。
  • 数据已经存在且格式固定:如果数据已经以某种格式存储在特定位置,并且不希望 Hive 在加载数据时对其进行移动或者重新组织,而是直接对现有数据进行操作,那么外部表是合适的。比如,企业已经有一个存储历史销售数据的 HDFS 目录,数据的格式和存储结构都已经确定,只需要在 Hive 中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使用外部表可以直接关联这个数据目录,避免对现有数据的干扰。

说说 Hive 的数据倾斜。

什么是数据倾斜

数据倾斜是指在数据分布上,部分数据的量远远超过其他部分,导致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这些大量的数据集中在少数的任务或者节点上,从而影响整个数据处理的效率和性能。

在 Hive 中,数据倾斜可能出现在多种操作中。例如,在执行 JOIN 操作时,如果连接的两个表中,一个表的某一列(连接键)的值分布不均匀,大部分的数据集中在少数几个值上,就会出现数据倾斜。比如,在一个电商订单表和用户表进行 JOIN 操作时,假设大部分订单都是由少数几个大客户产生的,当以用户 ID 作为连接键进行 JOIN 时,与这些大客户相关的订单数据就会大量聚集,导致处理这些数据的任务负载过重。

数据倾斜的影响

  • 性能下降:在数据倾斜的情况下,处理数据倾斜部分的任务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因为它需要处理的数据量远远超过其他任务。这会导致整个数据处理流程的时间大幅增加。例如,在一个基于 MapReduce 的 Hive 查询中,如果出现数据倾斜,Map 或者 Reduce 任务中负责处理倾斜数据的部分可能会运行很长时间,而其他任务已经完成,整个查询就会因为这部分任务而延迟结束。
  • 资源浪费:由于数据倾斜部分的任务占用了大量的资源(如 CPU、内存等),其他任务可能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资源而无法高效运行,甚至可能会出现资源闲置的情况。这会导致集群资源的整体利用率降低。

数据倾斜的原因

  • 数据本身的特性:数据的分布不均匀是导致数据倾斜的一个主要原因。例如,在一个包含不同地区销售数据的表中,某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销售数据量可能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当对这个表进行按地区的统计分析时,就容易出现数据倾斜。
  • 业务逻辑和查询操作:某些特定的业务逻辑和查询操作也可能导致数据倾斜。比如,在进行 GROUP BY 操作时,如果分组的依据是一个数据分布不均匀的列,就可能出现数据倾斜。另外,在使用 JOIN 操作时,如果连接键的分布不均匀,也会导致数据倾斜。

解决数据倾斜的方法

  • 优化数据分布:可以在数据预处理阶段,对数据进行重新分布,使数据更加均匀。例如,对于数据分布不均匀的列,可以通过哈希函数等方式将数据分散到不同的分区或者桶中。在 Hive 中,可以使用 CLUSTER BY 语句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聚类,减少数据倾斜。
  • 调整查询操作:在查询操作层面,对于可能导致数据倾斜的操作(如 JOIN 和 GROUP BY)可以采用特殊的优化策略。例如,在 JOIN 操作中,可以使用 Map - Join(小表广播到大表的每个 Map 任务中)来避免数据倾斜,当一个表足够小的时候,将其广播到所有的 Map 任务中进行 JOIN 操作,而不是按照常规的 Reduce - Join 方式,这样可以避免大量数据在 Reduce 阶段聚集。对于 GROUP BY 操作,可以先对数据进行抽样,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然后根据抽样结果调整分组策略或者采用更合适的聚合函数。

Hive 优化做过吗?怎么做?

Hive 优化的方面

  • 数据存储优化
    • 文件格式选择:不同的文件格式在存储效率和查询性能上有很大差异。例如,ORC(Optimized Row Columnar)和 Parquet 是两种高效的列式存储格式。与传统的文本格式(如 CSV)相比,它们可以大大减少数据的存储空间,并且在查询时,由于只需要读取涉及的列,而不是整行数据,能够提高查询速度。在数据仓库中,如果数据是以列式存储格式存储,对于只涉及部分列的查询,如只查询销售数据中的金额列和日期列,而不需要其他列(如产品名称、客户信息等),可以更快地获取数据。
    • 分区和桶的使用:合理地使用分区和桶可以优化数据的存储和查询。分区可以根据数据的某个特征(如日期、地区等)将数据划分到不同的区域。例如,对于一个销售数据仓库,按照日期进行分区,当查询特定日期的销售数据时,只需要扫描该日期对应的分区,而不需要全表扫描。桶是对数据进一步的细分,通过对某个列进行哈希运算,将数据分散到不同的桶中。这样在进行 JOIN 操作等时,可以提高数据的关联效率。
  • 查询性能优化
    • SQL 语句优化:Hive 的查询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SQL 语句的质量。避免使用复杂的嵌套子查询和不必要的全表扫描。例如,在进行 JOIN 操作时,尽量使用合适的 JOIN 类型,如 INNER JOIN、LEFT JOIN 等,并确保连接条件的准确性。如果可以,使用 Map - Join 来优化小表和大表的 JOIN 操作,将小表广播到大表的每个 Map 任务中,减少 Reduce 阶段的压力。另外,在 GROUP BY 操作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分组,并且如果可能,对分组列进行预聚合,以减少数据量。
    • 执行计划优化:了解 Hive 的执行计划可以帮助优化查询。可以通过 EXPLAIN 命令查看查询的执行计划,包括 Map 和 Reduce 任务的分配、数据的流向等。根据执行计划,可以发现潜在的性能瓶颈,如数据倾斜、过多的磁盘 I/O 等。例如,如果发现执行计划中有大量的 Shuffle 操作(数据在 Map 和 Reduce 阶段之间的重新分布),可以考虑调整查询策略或者数据存储方式来减少 Shuffle 操作的次数。
  • 资源利用优化
    • 内存和 CPU 分配:在 Hive 运行过程中,合理分配内存和 CPU 资源可以提高性能。对于 Map 和 Reduce 任务,可以根据数据量和任务的复杂程度,调整分配给它们的内存和 CPU 核心数。例如,对于数据量较大的 Map 任务,可以适当增加内存,以避免内存不足导致的数据溢出和频繁的磁盘 I/O。同时,在集群环境中,要平衡不同任务之间的资源分配,避免某个任务过度占用资源,导致其他任务无法正常运行。
    • 动态资源分配:利用集群的动态资源分配机制,根据任务的实际需求分配资源。例如,在 YARN(Yet Another Resource Negotiator)环境下,Hive 可以根据任务的负载情况动态地请求和释放资源。当一个查询任务需要更多的资源来加速处理时,它可以向 YARN 请求额外的资源,当任务完成或者负载降低时,释放资源给其他任务使用。

开窗函数里面 rank、dense_rank、row_number 的区别

在开窗函数中,rank、dense_rank 和 row_number 都是用于为分区内的行生成排名,但它们在排名规则上有明显区别。

rank 函数
rank 函数会为分区内的行生成排名。当遇到相同值的行时,它们会被赋予相同的排名,但是下一个不同值的行的排名会跳过相同排名的数量。例如,在一个成绩表中,按照成绩进行排名,如果有两个学生成绩相同并列第 2 名,那么下一个成绩不同的学生将排名第 4 名。这是因为前面已经有两个相同排名占据了第 2 和第 3 的位置。它会产生排名的间断,这种间断可能在一些需要严格区分排名顺序的场景下比较有用,比如竞赛排名,相同分数的选手共享一个名次,下一名次要考虑并列的情况。

dense_rank 函数
dense_rank 函数同样会为分区内的行进行排名。当遇到相同值的行时,这些行也会被赋予相同的排名,不过下一个不同值的行的排名不会跳过。例如,还是在成绩表中,如果有两个学生成绩相同并列第 2 名,下一个成绩不同的学生将排名第 3 名。dense_rank 函数生成的排名是紧密的,没有间断。这种排名方式在一些不需要严格区分排名间断,只关注排名相对顺序的场景比较合适,比如在分层分级的场景中,相同等级的成员共享一个排名,下一个等级的排名是连续的。

row_number 函数
row_number 函数简单地为分区内的行按照顺序分配一个唯一的、连续的排名,不考虑行之间的值是否相同。例如,在成绩表中,即使有相同成绩的学生,它也会按照行的顺序依次分配排名,不会出现排名相同的情况。这个函数在需要为每一行生成一个唯一标识符来区分行的顺序时很有用,比如在数据抽取或者需要一个绝对的行顺序标识的场景。

自定义函数 UDF、UDAF、UDTF 的区别

在大数据处理环境中,UDF、UDAF 和 UDTF 是三种不同类型的自定义函数,用于满足不同的数据处理需求。

UDF(User - Defined Function)
UDF 是用户自定义的函数,它是对单行数据进行操作,并且返回一个值。这意味着对于输入的每一行数据,UDF 会根据自定义的逻辑进行处理,然后输出一个对应的结果。例如,在一个存储用户信息的表中,有一个字段是用户的生日日期,我们可以定义一个 UDF 来计算用户的年龄。这个 UDF 会接收每一行的生日日期数据,通过当前日期减去生日日期计算出年龄,然后返回这个年龄值。UDF 的输入和输出都是一对一的关系,它主要用于简单的、基于行的数据转换和计算。

UDAF(User - Defined Aggregate Function)
UDAF 是用户自定义的聚合函数,它的操作对象是一组数据,并且返回一个聚合后的结果。UDAF 通常用于对数据集进行汇总计算,比如求和、求平均值、求最大值、求最小值等。例如,在一个销售数据表中,我们可以定义一个 UDAF 来计算每个产品的总销售额。这个 UDAF 会接收所有与该产品相关的销售记录,将这些记录中的销售额字段进行求和,最后返回这个产品的总销售额。UDAF 可以处理多行数据,并将它们聚合为一个单一的值,它在数据分析和统计场景中非常有用。

UDTF(User - Defined Table - Generating Function)
UDTF 是用户自定义的表生成函数,它的输入是一行数据,但是输出是多个行或者列的数据。UDTF 可以将一行数据拆分成多行或者多列。例如,在一个存储用户地址信息的表中,有一个字段是用户的完整地址,包括省、市、区等信息,我们可以定义一个 UDTF 来将这个完整地址拆分成省、市、区三个单独的列。UDTF 会接收每一行的完整地址数据,通过解析这个地址信息,输出三个新的列,分别对应省、市、区。UDTF 主要用于数据的展开和转换,将复杂的、包含多个信息的行数据转换为更易于分析的多行或者多列数据。

说说 Java,重载和重写

在 Java 中,重载(Overloading)和重写(Overriding)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都涉及到方法的定义和使用,但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用途。

重载
重载是指在一个类中定义多个同名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的参数列表(包括参数的类型、个数或者顺序)不同。编译器会根据调用方法时传递的实际参数来确定调用哪个重载的方法。例如,在一个数学计算类中,可以定义多个名为 add 的方法,一个 add 方法可以接收两个整数作为参数,用于计算两个整数的和;另一个 add 方法可以接收两个浮点数作为参数,用于计算两个浮点数的和。这样,当在代码中调用 add 方法时,根据传入的参数是整数还是浮点数,编译器会自动选择合适的 add 方法来执行。重载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多种方式来调用一个功能相似的方法,增加了代码的灵活性和可读性。

重写
重写是在继承关系中出现的概念。当一个子类继承自一个父类时,子类可以重写父类中的方法。重写后的方法在方法签名(方法名、参数列表、返回类型)上和父类中的方法相同,但是方法体(具体的实现逻辑)可以不同。例如,在一个动物类(Animal)中有一个方法叫 makeSound,在子类狗(Dog)和猫(Cat)中可以重写这个方法,狗的 makeSound 方法可能是输出 “汪汪”,猫的 makeSound 方法可能是输出 “喵喵”。重写的目的是为了让子类能够根据自己的特性来重新定义父类中的方法,实现多态性。当通过父类的引用调用这个方法时,实际执行的是子类中重写后的方法。这样可以根据对象的实际类型来执行不同的行为,提高了代码的可扩展性和维护性。

说说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在计算机科学中,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是用于对象存储和传输的重要概念。

序列化
序列化是将对象转换为字节序列的过程。这个字节序列可以存储在文件中、通过网络传输或者保存到数据库中。在 Java 中,通过实现 Serializable 接口可以使一个对象可序列化。序列化的过程涉及到将对象的状态(包括对象的属性值等)转换为一种可以持久化或者传输的格式。例如,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中,一个包含用户信息(如姓名、年龄、地址等)的对象需要从一个节点传输到另一个节点,就需要将这个对象进行序列化。序列化后的字节序列可以通过网络协议发送到目标节点。序列化的优点是可以方便地保存对象的状态,并且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传输和存储。

反序列化
反序列化是序列化的逆过程,它是将字节序列重新转换为对象的过程。当接收到序列化后的字节序列时,通过反序列化可以恢复对象的原始状态。例如,在分布式系统中,当目标节点接收到通过网络传输过来的序列化后的用户信息字节序列后,通过反序列化操作,可以将这个字节序列重新转换为用户信息对象,这样就可以在目标节点上使用这个对象进行后续的操作,如显示用户信息、更新用户信息等。反序列化的关键是要保证字节序列能够正确地还原为原始的对象,这需要在序列化和反序列化过程中遵循相同的规则和数据格式。如果在序列化和反序列化过程中数据格式或者对象结构发生了变化,可能会导致反序列化失败或者得到错误的对象。

说说 AIO 和 NIO

在 Java 的输入输出(IO)操作中,AIO(Asynchronous I/O)和 NIO(New I/O)是两种不同的非阻塞式 IO 模型,它们相比于传统的阻塞式 IO 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性能。

NIO
NIO 主要是通过引入通道(Channel)和缓冲区(Buffer)的概念来实现非阻塞式 IO。通道是一种用于传输数据的连接,可以用于读取和写入数据,它类似于传统 IO 中的流(Stream),但有一些不同的特性。缓冲区则是用于存储数据的容器,在 NIO 中,数据的读取和写入都是通过缓冲区来进行的。例如,在一个网络服务器应用中,使用 NIO 可以通过一个通道来接收客户端发送的数据,这些数据会先存储在缓冲区中,然后从缓冲区中读取数据进行处理。NIO 的非阻塞特性体现在,当通道进行读写操作时,如果当前没有数据可读或者可写,它不会像传统 IO 那样阻塞线程等待,而是会立即返回,这样可以让线程去做其他事情,提高了线程的利用率。NIO 还支持多路复用,通过一个选择器(Selector)可以同时管理多个通道,当某个通道有读写事件发生时,选择器能够感知到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AIO
AIO 是一种异步 IO 模型,它在进行 IO 操作时,不需要线程等待 IO 操作完成。当发起一个 IO 操作时,比如读取文件或者接收网络数据,程序可以继续执行其他任务,当 IO 操作完成后,会通过回调函数或者事件通知的方式来告知程序。例如,在一个高性能的网络服务器中,使用 AIO 可以在接收客户端请求时,不需要阻塞线程等待数据接收完成,而是直接返回,当数据接收完成后,会通过预先定义的回调函数来处理接收到的数据。AIO 的优点是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系统资源,因为它不需要线程一直等待 IO 操作,尤其是在处理大量的并发 IO 操作时,能够提供更高的性能。不过,AIO 的实现相对复杂,需要操作系统的支持,并且在一些简单的场景下,可能性能提升不如 NIO 明显。

TCP 与 UDP 的区别是什么?

TCP(传输控制协议)和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网络传输层的两种重要协议,它们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区别。

连接方式
TCP 是面向连接的协议。在数据传输之前,通信双方需要先建立连接,就像打电话一样,需要先拨通号码,建立通话通道。这个连接建立过程包括三次握手。首先,客户端发送一个带有 SYN 标志的数据包,表示请求建立连接;服务器收到后,返回一个带有 SYN 和 ACK 标志的数据包,表示同意建立连接并确认收到客户端请求;最后客户端再发送一个带有 ACK 标志的数据包,表示确认收到服务器的确认。这种连接方式确保了通信双方都已经准备好进行数据传输,并且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可以维持这个连接状态。
UDP 则是无连接的协议。它不需要在发送数据之前建立连接,就像寄信一样,直接把数据发送出去,不管接收方是否准备好接收。这使得 UDP 在发送数据时更加简单和快速,但也意味着它无法保证接收方一定能收到数据。

可靠性
TCP 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它通过序列号、确认应答、重传机制等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发送数据时,TCP 会为每个数据包分配一个序列号,接收方收到数据后会发送确认应答,告诉发送方已经收到哪些数据。如果发送方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确认应答,就会重传丢失的数据。例如,在文件传输过程中,TCP 可以确保文件的每一个字节都准确无误地传输到接收方。
UDP 不提供可靠性保证。它只是尽力将数据发送出去,不关心数据是否丢失、重复或者乱序。因为 UDP 没有重传机制,所以在网络状况不好或者数据丢失的情况下,接收方可能无法完整地收到发送方发送的数据。

数据顺序和完整性
TCP 保证数据按照发送顺序到达接收方。这是因为它通过序列号来对数据进行排序,接收方可以根据序列号将接收到的数据重新排列成正确的顺序。而且,TCP 会检查数据的完整性,通过校验和等机制来发现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错误。
UDP 不保证数据的顺序和完整性。由于 UDP 没有这样的排序和完整性检查机制,所以接收方收到的数据可能是乱序的,并且可能会有部分数据丢失或者损坏。

传输效率
TCP 由于要建立连接、维护连接状态、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顺序等,会有一定的开销。这些开销包括连接建立和拆除的时间、数据包头部的信息(如序列号、确认号等)占用的空间等,因此在传输效率上相对较低。
UDP 因为没有这些复杂的机制,头部信息比较简单,数据传输时不需要进行连接建立等操作,所以传输效率相对较高,能够更快地将数据发送出去。

应用场景
TCP 适用于对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要求较高,需要可靠传输的场景。例如,在文件传输(如 FTP)、电子邮件传输(如 SMTP)、网页浏览(HTTP 协议底层也是基于 TCP)等应用中,必须确保数据完整无误地传输,所以使用 TCP。
UDP 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对数据丢失和顺序不太敏感的场景。比如,在视频直播、语音通话、网络游戏等应用中,少量的数据丢失可能不会对用户体验产生太大影响,而更重要的是能够快速地将数据发送出去,以保证实时性,所以使用 UDP。

UDP 改进怎么实现无差错传输,按顺序到达?

UDP 本身是一个无连接、不可靠的传输协议,但可以通过一些额外的机制来实现接近无差错传输和数据按顺序到达的效果。

添加序列号
在应用层为 UDP 数据包添加序列号。发送方为每个发送的 UDP 数据包分配一个唯一的序列号,接收方根据这个序列号来判断数据包的顺序。当接收方收到数据包后,将数据包放入一个缓冲区,根据序列号对数据包进行排序。例如,发送方发送了序列号为 1、2、3 的数据包,接收方收到的顺序可能是 3、1、2,通过序列号可以将它们重新排列为 1、2、3。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数据按顺序到达。

使用确认和重传机制
可以在应用层模拟 TCP 的确认和重传机制。发送方在发送数据包后,启动一个定时器。接收方收到数据包后,向发送方发送一个确认消息。如果发送方在定时器超时之前没有收到确认消息,就认为数据包丢失,然后重新发送该数据包。例如,在一个基于 UDP 的文件传输应用中,发送方发送一个数据包后,等待接收方的确认,如果一段时间内没有收到确认,就重新发送这个数据包,直到收到确认或者达到最大重传次数。

引入校验和机制
为了检测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的错误,可以添加校验和机制。发送方在发送数据包之前,计算数据包内容的校验和,并将校验和添加到数据包头部。接收方收到数据包后,重新计算校验和,并与收到的校验和进行比较。如果两者不相等,就认为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接收方可以请求发送方重新发送该数据包。例如,通过对 UDP 数据包中的数据部分进行简单的求和或者其他校验和算法,来检测数据是否损坏。

使用前向纠错码(FEC)技术
FEC 是一种在发送数据时添加冗余信息的技术。发送方在发送原始数据的同时,还发送一些额外的纠错码。接收方可以利用这些纠错码来纠正一定范围内的数据错误,而不需要发送方重新发送数据。例如,通过使用汉明码等 FEC 编码方式,在 UDP 数据包中添加纠错码,当接收方发现少量的数据错误时,可以直接利用纠错码进行纠正,从而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说说 MySQL 主从复制

MySQL 主从复制是一种用于数据备份、读写分离和高可用性的技术。

主从复制的基本原理
在主从复制架构中,有一个主服务器(Master)和一个或多个从服务器(Slave)。主服务器负责处理所有的写操作(如 INSERT、UPDATE、DELETE),并记录下这些操作产生的二进制日志(Binlog)。Binlog 是一种记录数据库更改事件的日志文件,它包含了对数据库进行修改的所有 SQL 语句或者行更改的信息。
从服务器会连接到主服务器,并从主服务器获取 Binlog 文件中的内容。从服务器有一个 I/O 线程,它会定期请求主服务器发送 Binlog 的更新内容。主服务器收到请求后,会将 Binlog 中的更新事件发送给从服务器。从服务器的 I/O 线程接收到这些更新事件后,会将它们写入到本地的中继日志(Relay Log)中。
然后,从服务器还有一个 SQL 线程,它会读取中继日志中的内容,并按照日志中的 SQL 语句或者行更改信息来更新从服务器自己的数据库,使得从服务器的数据与主服务器的数据保持同步。

主从复制的作用

  • 数据备份:通过主从复制,从服务器可以作为主服务器数据的备份。如果主服务器出现故障,如硬盘损坏、服务器宕机等情况,可以使用从服务器的数据进行恢复。例如,在企业级数据库应用中,每天的数据更新量很大,通过主从复制可以实时备份数据,降低数据丢失的风险。
  • 读写分离:可以将读操作和写操作分离到不同的服务器上。主服务器处理写操作,从服务器处理读操作。这样可以提高数据库系统的整体性能。因为在很多应用中,读操作的数量远远多于写操作。例如,在一个高流量的网站中,大量的用户查询(读操作)可以由从服务器来处理,而只有少量的用户注册、订单提交等(写操作)在主服务器处理,从而减轻主服务器的负担。
  • 高可用性:在主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可以将从服务器提升为新的主服务器,继续提供服务。这需要一些额外的配置和工具,如 MySQL 的 MHA(Master High Availability)或者其他的集群管理工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数据库系统的停机时间,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主从复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数据延迟:由于从服务器是通过获取主服务器的 Binlog 来更新数据的,所以可能会出现数据延迟的情况。当主服务器的写操作很频繁时,从服务器可能无法及时跟上主服务器的更新速度。解决方法包括优化网络环境,减少主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时间;调整从服务器的 I/O 线程和 SQL 线程的性能,如增加线程的资源分配等。
  • 数据不一致: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网络故障、从服务器错误执行 SQL 语句等,可能会导致主从服务器的数据不一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定期检查主从服务器的数据一致性,如使用数据校验工具;在主服务器上设置半同步复制,要求主服务器在一定数量的从服务器确认接收到 Binlog 后才认为写操作成功,从而提高数据一致性。

说说 PostgreSQL 中 MVCC

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是 PostgreSQL 用于处理数据库并发访问的一种重要机制。

MVCC 的基本原理
在 MVCC 中,数据库中的每行数据都可能存在多个版本。当一个事务开始读取数据时,它看到的是数据在事务开始时刻的版本。当另一个事务对同一行数据进行修改时,不是直接覆盖原始数据,而是创建一个新的版本。这样,多个事务可以同时访问同一行数据,而不会互相干扰。
例如,事务 A 开始读取一行数据,此时它看到的是数据的原始版本。在事务 A 读取的过程中,事务 B 对这行数据进行了修改,事务 B 会创建一个新的版本,而事务 A 仍然可以继续读取原始版本,不受事务 B 的影响。

MVCC 中的事务和版本管理

  • 事务 ID:每个事务在开始时都会被分配一个唯一的事务 ID(Transaction ID)。这个事务 ID 用于标识事务对数据的操作。在 PostgreSQL 中,事务 ID 是一个递增的数字。
  • 版本链:每行数据都有一个版本链,记录了这行数据的所有版本。版本链中的每个版本都包含了创建这个版本的事务 ID、删除这个版本的事务 ID(如果已经被删除)以及数据的实际内容。当一个事务查询数据时,数据库系统会根据事务 ID 和版本链来确定该事务应该看到哪个版本的数据。
  • 可见性规则:根据事务 ID 和版本链,有一套可见性规则来确定一个事务是否可以看到某个版本的数据。一般来说,一个事务可以看到在它开始之前已经提交的事务创建的版本,而不能看到在它开始之后开始的事务创建的版本(未提交的事务创建的版本也不可见)。

MVCC 的优点

  • 提高并发性能:MVCC 允许不同的事务同时访问同一行数据,减少了锁的使用。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事务之间不需要互相等待,就可以获取到自己需要的数据版本,从而提高了数据库系统的吞吐量和并发处理能力。例如,在一个高并发的数据库应用中,多个用户同时查询和修改数据,MVCC 可以使这些操作同时进行,而不会因为锁的冲突导致性能下降。
  • 保证数据一致性:通过版本链和可见性规则,MVCC 可以保证每个事务看到的数据是符合事务隔离级别的要求的。即使在并发环境下,也可以确保事务之间不会互相干扰,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得到维护。例如,在一个银行转账系统中,多个转账事务可以同时进行,MVCC 可以保证每个事务看到的账户余额是正确的,并且不会出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分区和分桶的概念及区别

分区(Partitioning)的概念
分区是将一个大型的数据集(如数据库中的表)按照一定的规则划分为多个较小的子数据集,这些子数据集称为分区。分区的规则通常是基于数据的某个或某些属性。例如,在一个存储销售数据的数据库表中,可以按照时间(如月份、季度)进行分区,将每个月或者每个季度的数据分别存储在不同的分区中。
分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数据管理和查询的效率。在数据管理方面,分区使得数据的存储更加有条理,例如,对于历史数据,可以将较旧的数据存储在一个分区,较新的数据存储在另一个分区,方便进行数据的清理和备份。在查询方面,当查询条件涉及到分区属性时,可以只扫描相关的分区,而不需要对整个表进行全表扫描。例如,当查询某个季度的销售数据时,只需要扫描该季度对应的分区,大大减少了查询的数据量,提高了查询速度。

分桶(Bucketing)的概念
分桶也是一种数据组织方式,它是将数据按照某个哈希函数或者其他规则分配到不同的桶(Bucket)中。与分区不同的是,分桶通常是基于数据的哈希值或者其他计算结果。例如,在一个大数据存储系统中,对于用户数据,可以根据用户 ID 的哈希值将用户数据分配到不同的桶中。
分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优化数据的存储和查询。在存储方面,分桶可以使数据在物理上更加均匀地分布,避免数据倾斜。在查询方面,分桶可以提高某些特定类型查询的效率。例如,在进行 JOIN 操作时,如果两个表都按照相同的规则进行分桶,并且连接条件与分桶规则相关,那么可以直接在对应的桶之间进行 JOIN 操作,减少了数据的扫描范围,提高了 JOIN 操作的效率。

分区和分桶的区别

  • 划分依据:分区主要是基于数据的业务属性(如时间、地域等)进行划分,这些属性通常是有实际业务意义的。分桶则更多地是基于数据的哈希值或者其他计算结果进行划分,其划分依据不一定有直接的业务意义。
  • 数据管理目的:分区侧重于数据的管理和查询优化,通过将数据按照业务属性分区,可以方便地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管理,如数据的备份、清理等。分桶主要是为了优化数据的物理分布和某些特定类型的查询,如 JOIN 操作,通过均匀的数据分布来提高查询效率。
  • 数据分布特点:分区后的子数据集之间的界限比较明确,是基于业务属性划分的。例如,按照月份分区的销售数据,每个月的数据是明确分开的。分桶后的数据分布相对更加均匀,是通过哈希等计算方式划分的,每个桶中的数据在理论上是随机分布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哈希函数的设计实现相对均匀的分布。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zph.cn/web/61495.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封装类与封装函数

目录结构 src/ ├── utils/ │ ├── test.js │ ├── Calculator.js ├── views/ │ ├── Home.vue ├── App.vue 共同点:模块导出与模块引入 封装函数 场景 简单、轻量级和性能敏感的场景,适合快速开发和维护。 优 可维护性&…

【STM32学习】TB6612FNG驱动芯片的学习,驱动电路的学习

目录 1、TB6612电机驱动芯片 1.1如下是芯片的引脚图: 1.2如下图是电机的控制逻辑: 1.3MOS管运转逻辑 1.3典型应用电路 2、H桥驱动电路 2.1、单极模式 2.2、双极模式 2.3、高低端MOS管导通条件 2.4、H桥电路设计 2.5、自举电路 3、电气特性 3…

Level DB --- Arena

class Arena 是Level DB中的重要数据结构,它是一个简易的内存池管理类。 内存资源管理模型 Level DB 内存管理模型如图1所示,在内存分配上,Level DB每次预先申请KBlock大小的资源,新分配的内存请求会预先在last KBlocak的资源上…

docker安装seata

1.准备数据库表 -- the table to store GlobalSession data CREATE TABLE IF NOT EXISTS global_table (xid VARCHAR(128) NOT NULL,transaction_id BIGINT,status TINYINT NOT NULL,application_id VARC…

电气火灾式故障电弧探测器在某医院照明回路中的应用

安科瑞 Acrel-Tu1990 摘要:电气火灾式故障电弧探测器(以下简称“探测器”)能够对连接至其的电路中的故障电弧(包括故障并联电弧和故障串联电弧)进行精确检测。一旦探测到可能导致火灾的故障电弧,探测器将启…

RNN And CNN通识

CNN And RNN RNN And CNN通识一、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1. 诞生背景2. 核心思想和原理(1)基本结构:(2)核心公式:(3)关…

手机控制载货汽车一键启动无钥匙进入广泛应用

移动管家载货汽车一键启动无钥匙进入手机控车系统‌, 该系统广泛应用于物流运输、工程作业等货车场景,为车主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启动和熄火解决方案,体现了科技进步对物流行业的积极影响‌ 核心功能‌:简化启动流程,提…

基于python爬虫的智慧人才数据分析系统

废话不多说,先看效果图 更多效果图可私信我获取 源码分享 import os import sysdef main():"""Run administrative tasks."""os.environ.setdefault(DJANGO_SETTINGS_MODULE, 智慧人才数据分析系统.settings)try:from django.core.m…

聊聊Flink:这次把Flink的触发器(Trigger)、移除器(Evictor)讲透

一、触发器(Trigger) Trigger 决定了一个窗口(由 window assigner 定义)何时可以被 window function 处理。 每个 WindowAssigner 都有一个默认的 Trigger。 如果默认 trigger 无法满足你的需要,你可以在 trigger(…) 调用中指定自定义的 tr…

用Python做数据分析环境搭建及工具使用(Jupyter)

目录 一、Anaconda下载、安装 二、Jupyter 打开 三、Jupyter 常用快捷键 3.1 创建控制台 3.2 命令行模式下的快捷键 3.3 运行模式下快捷键 3.4 代码模式和笔记模式 3.5 编写Python代码 一、Anaconda下载、安装 【最新最全】Anaconda安装python环境_anaconda配置python…

基于51单片机的电子秤设计

本设计以STC89C52RC芯片作为主要的控制芯片;通过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实现物品的测量功能;通过HX711型A/D转换器完成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之间的转换;矩阵按键实现单片机复位、物品单价输入等系列操作;LCD1602液晶显示屏可以实现测量结果…

原子类、AtomicLong、AtomicReference、AtomicIntegerFieldUpdater、LongAdder

原子类 JDK提供的原子类,即Atomic*类有很多,大体可做如下分类: 形式类别举例Atomic*基本类型原子类AtomicInteger、AtomicLong、AtomicBooleanAtomic*Array数组类型原子类AtomicIntegerArray、AtomicLongArray、AtomicReferenceArrayAtomic…

ClickHouse数据迁移(远程)

一、背景 公司最近买了新的服务器,旧的服务器上面安装了ClickHouse22.2.2.1,新的服务器上面安装了ClickHouse24.9.2.42,两个版本之间要做历史数据迁移 旧服务器:80(IP最后一段,以下代称),ClickHouse版本&am…

Spring Boot日志总结

文章目录 1.我们的日志2.日志的作用3.使用日志对象打印日志4.日志框架介绍5.深入理解门面模式(外观模式)6.日志格式的说明7.日志级别7.1日志级别分类7.2配置文件添加日志级别 8.日志持久化9.日志文件的拆分9.1官方文档9.2IDEA演示文件分割 10.日志格式的配置11.更简单的日志输入…

「Qt Widget中文示例指南」如何为窗口实现流程布局?(二)

Qt 是目前最先进、最完整的跨平台C开发工具。它不仅完全实现了一次编写,所有平台无差别运行,更提供了几乎所有开发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如今,Qt已被运用于超过70个行业、数千家企业,支持数百万设备及应用。 本文将展示如何为不…

阿里云服务器(centos7.6)部署前后端分离项目(MAC环境)

mysql安装和部署 下载前准备 确定一下系统的glibc版本,可以使用以下命令进行查看,当前系统glibc版本:2.17 rpm -qa | grep glibclinux系统会自动携带一个数据库,需要把它给卸载掉,通过以下代码可以查看mariadb 并卸…

道路机器人识别交通灯,马路,左右转,黄线,人行道,机器人等路面导航标志识别-使用YOLO标记

数据集分割 train组66% 268图片 validation集22% 91图片 test集12% 48图片 预处理 没有采用任何预处理步骤。 增强 未应用任何增强。 数据集图片: 交通灯 马路 右转 向右掉头 机器人识别 人行横道 黄线 直行或右转 数据集下载: 道路…

偏差-方差权衡(Bias–Variance Tradeoff):理解监督学习中的核心问题

偏差-方差权衡(Bias–Variance Tradeoff):理解监督学习中的核心问题 在机器学习中,我们希望构建一个能够在训练数据上表现良好,同时对未见数据也具有强大泛化能力的模型。然而,模型的误差(尤其…

Linux服务器安装mongodb

因为项目需要做评论功能,领导要求使用mongodb,所以趁机多学习一下。 在服务器我们使用docker安装mongodb 1、拉取mongodb镜像 docker pull mongo (默认拉取最新的镜像) 如果你想指定版本可以这样 docker pull mongo:4.4&#…

STM32 使用ARM Compiler V6 编译裸机 LWIP协议栈报错的解决方法

在lwip 的cc.h 中使用以下宏定义,来兼容 V5 和 V6编译器 #if defined (__ARMCC_VERSION) && (__ARMCC_VERSION > 6010050) /* ARM Compiler V6 */ #define __CC_ARM /* when use v6 compiler define this */ #endifV6编译的速度确实比V5块了好多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