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他们使说出口的话听起来显得信誓旦旦,你就极有可能会相信他们的说法 |
我们倾听他们,是为了构建出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听了他们的话以后,马上就按他们说的去做,就好像自己是只无助的羔羊,或者是个牵线的木偶似的。 |
我们必须要理性地掌控自己的信念和结论。 |
批判性思维包括:①要能意识到它们是一整套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②有能力在适当时机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和回答这些问题;③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些关键问题的强烈渴望。 |
海绵式思维: 优点:吸收外部信息越多,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千头万绪,为今后展开更复杂的思考奠定基础。 比较被动,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去冥思苦想 缺点:对哪些信息和观点可以相信,哪些应该摒弃,提供不了任何判断。 最后收到的信息是什么,就会相信什么。 淘金式思维: 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与它展开互动。因此,这两种思维方式其实可以互补。要想淘出智慧的金子,首先你 最好的查缺补漏方法就是批判性地提问的策略。 |
弱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当前的信念。 强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有的断言和信念,尤其是对自己的断言和信念加以评估。 |
本书所谓的价值观(values),是指人们认为较有价值的那些观念。 价值观指的是人们认为较有价值而没有明说出来的观念。它们树立了一定的行为准则,我们据此来衡量人类行为的品质高下。 |
晕轮效应(halo effect),是指我们通常会先认识到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方面的特征,然后就把这些特征和这个人的其他一切都联系起来。 |
我们总是自以为我们看到的才是真实的世界,其他人都是戴着雾蒙蒙的有色眼镜来看世界。 我们最大的偏见可能正是:认为只有我们自己没有偏见,而那些和我们意见不同的人都心怀偏见! |
当我们改变自己的想法,接受一个更好的观点,我们应为此感到自豪,我们抵制住了诱惑,没有死心塌地去维护自己长期以来的信念。 这样一种思想转变应当被视为一种罕见力量的反映 |
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指的是我们反复使用的心理捷径,即只根据我们手边最容易获得的信息来形成结论。 |
如果一个人宁愿相信那些他希望是真的概念或事实,而不愿相信那些业已证明为真的概念或事实时,他就在钟爱“似是而非”了。 |
我们希望这个世界自有它的特点,世间事能够更公平、更和气、更有成效。但很多人并不去想这样的升平世界是否接近现实,而是自创一套信念来迎合这个虚幻的世界。 |
一厢情愿的思维之所以会如影随形,是因为我们惯于否认的思维模式常常出现。我们不知不觉地与事实抗争,竭力在冷冰冰的现实之外强化我们对升平世界的幻想。 因我们一起面对或单独面对的各种问题而产生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则构成了一道防护墙,让我们看不清自己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 |
别人的结论就是他试图传递给你的信息,目的就在于塑造你的信念或行为。 |
结论是一个个观点,需要其他观点来支撑。因此,如果有人断言某事是真的,或应该去做某事,却没有提供相应陈述来支撑他的这一断言,这一断言即不能被称为结论,因为提出此断言的人并没有提供任何能让人相信的基础信息。与之相对照,我们把没有证据支撑的断言称为纯观点(mere opinion)。 |
你相信一个陈述(结论),是因为你认为它是由其他观点支撑的,这就是在推论。当人们从事这一思维活动时,他们就是在进行论证,而论证得出的结果就是结论。 |
论题和结论:论题和结论。一段长篇话术,要学会找到它的论题和结论。 |
只有在你找到支撑结论的各种理由以后,你才能评判这个结论的价值。 |
如果我们只评判结论,却对论证过程不闻不问,那我们就会非理性地坚持自己在论辩或文章中所持的结论,进而对那些与我们观点相一致的结论马上青睐有加。 而如果我们想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观点,那就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和一份好奇心,即使有人的观点我们目前还不能认同,我们也要细细琢磨他的理由。 |
论证必有其目的。人们之所以展开论证,目的是希望说服我们相信某些事或按照某些特定的方式行事。因而论证需要别人对它做出回应。 |
论证有两个明显的必要组成部分,一个结论及其支撑理由。两者当中如果有一个我们找不到,也就意味着我们失去评价这一论证的机会。我们找不到的东西,自然也就无法对它做出评价。 |
结论本身并不是证据,它是一个由证据或其他信念支持的信念。 |
一个词所指代的对象离特定的、具体的事例越是遥远,它也就会变得越来越抽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