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几年前看现在的我,感觉多了几分犹豫、内耗,少了几分勇敢。
今天重新读下论语,矫正一下人生态度。
一、论语是什么
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和他弟子们日常说的话、做的事。
孔子,读书人心中的圣人,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文化人物。
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的鲁国,在今山东的南部。
孔子,子姓,孔氏,因出生在尼丘山,所以叫孔丘,又因为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he)去世,十七岁时母亲颜徵(zheng)在去世。
孔子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学一切他觉得有用的学问和知识。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
孔子说:“就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忠诚信实的人,只是赶不上我喜欢学问的程度罢了。”
因为从小吃苦长大,又看到当时社会整天打打杀杀,民不聊生,礼崩乐坏,于是孔子有了一个宏大的人生理想:让天下人都讲礼。
孔子决定靠思想实现理想,为此用尽了自己的一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得了礼),说话做事都很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再有太多疑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逆耳之言;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孔子除了做一个终身学习者,还忙活了三件事:
早年开班学校,广收学生,教书育人;
中年被职场排挤,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四处求职,推广思想;
晚年重回故土,整理书籍,传承文化。
春秋时期,只有贵族才能读书,一般人是没有机会上学的。但孔子不一样,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的是亲民路线。
据说,交干肉就能成为孔子的学生,这就是所谓的束脩(xiu)之礼。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身份等方面的)区别。”
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十分怀念西周时期的生活,主张恢复周礼,采用礼治。
鲁国有个大臣季氏,很多孔子的弟子都在他手下做官。但是孔子却非常看不起他,甚至对他作出这样的评价: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yi)》
孔子说:“一个人做了人,却不行仁,会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一个人做了人,却不行仁,会怎么对待音乐呢?”
孔子这样评价季氏的原因,是季氏无视周礼规定,在家中享用八佾乐舞。
孔子当时在鲁国的官职并不低。对这样的现象,他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提出一个“消消乐”计划——堕(hui)三都,意思是把三位大臣家的城墙拆了。
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早年鲁国国君给了三家各一块地。他们建造城墙,各自为政,很难管理。
孔子认为把城墙拆了,就能削弱他们。
结果三个大臣知道了这件事,认为孔子打算害自己,就是不断排挤孔子,最终把孔子赶出了鲁国。
孔子只能带着学生们出去找工作,这段经历就是著名的周游列国。这一路上发生了许多事情,但唯独不变的,是孔子的仁爱思想和他对礼的坚守。
直到孔子快七十岁的时候,他才结束了旅程。
回到鲁国后,他一边在家里继续教学,一边修订书籍,直到去世。他口述、整理的书,被后人合称为六经。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孔子弟子将孔子说过的话,以及孔子跟学生的对话都记录下来,编成一本重量级的书。这就是《论语》的由来,它记载了孔子对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内容的观点,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有了《论语》,我们就能穿越时空,了解孔子和他的思想,然后更好地传承它、发扬它。
这些学生有着鲜明的个性,能力有高有低,悟性有深有浅,志向有远有近。
二、颜回:孔子最喜欢的学生
颜回:孔门的智力和品德但当,众弟子之首,孔子最喜欢的学生。
颜回,也叫颜渊,山东人,孔子老乡。比孔子小三十岁,在四十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孔子教给弟子礼、乐、射、御、数、书六项技能,合称六艺。
颜回优点一:聪明好学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一句反对意见和疑问都没有,傻乎乎的。但等结束后,我看他私下的言行,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都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子谓子贡曰:“女(ru)与回也孰愈?”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一个强些?”
子贡回答:“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他听到一件事,可以推演知道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
孔子说:“是比不上他;我同意你的话,是比不上他。”(这里的翻译有点疑问)
这是成语闻一知十的出处,意思是通过一件事物,能够发散开来,想到更多相关的事物。
颜回优点二:安贫乐道。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呀!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多么有修养呀!“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通过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好似浮云。”
颜回优点三:有共情能力
孔子有次出国找工作,他带着学生们路过今河南地区,当时那儿有两个小国——陈国和蔡国。然后他们被当地的老百姓堵住了。
这段不愉快的被绑票经历,称作陈蔡之厄。
如果只是走不了倒也不要紧,关键是没吃的,大家饿得前胸贴后背,也没有救援,快要不行了。
孔子眼看着学生们跟着自己受苦,再加上自己的理想没有实现,心情非常糟糕,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和自己的思想。
于是孔子找到了三个最有可能理解他的学生,向他们寻求安慰。
子路、子贡、颜回,这三人在孔子的弟子中最出名、最受宠,受孔子的教导也最多。
首先是子路。子路性子急,脾气暴,基本上没有共情能力。
子路会把陷入困境视作自己的问题,然后开始自我怀疑,这是不自信的表现。
孔子举了伯夷和叔齐还有比干的例子。难道他们不智慧、不仁德吗?当然不是。但他们的下场都不好。因此这事儿和仁德其实没什么关系。
看来子路并不理解自己,于是孔子叫来另一个学生子贡。子贡虽然情商很高,但回答却令孔子很失望。
子贡:老师您志向太高了,别人容不下,要不降低点?
很明显,子贡选择了妥协。可孔子是什么样的人?他怎么会轻易改变自己的志向?关于坚持志向的重要性,孔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使它丧失主帅;一个有志气的人,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主张。”
颜回:志向高是好事,为什么要降低?如果我们的德行不够,那是我们的错,被人堵了活该。但现在我们的德行明明很好,境界明明很高,为什么要降低自己的志向?被人堵了,那是因为他们眼瞎,不知道什么是君子。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不迁怒,不贰过。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人,他好学,从不拿别人出气;也不再犯同样的过失。可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说过这么好学的人了。"
颜回一生也没有干过什么大事,而且穷困潦倒,大部分时间都跟着孔子学习和周游列国了。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伟大:既能在贫穷中自得其乐,也不会因苦难而改变志向。
所以颜回凭借自身的修养,成为后世的道德榜样,仅次于孔子,被尊为复圣。
三、冉伯牛、冉雍、闵子骞:三人行必有我师
冉伯牛,山东人,也叫冉耕,伯牛是他的字。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yǒu)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
冉伯牛生了病,孔子去探望他,在窗外握着他的手,说道:“失去他,这是命啊!这样的人竟然得了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然得了这样的病!”
冉雍,山东人,字仲弓。
标签:孔子亲自指导的做官小能手,非著名人才鉴定家,一言不发的话题终结者。
后来冉雍去鲁国大臣季氏手下做官。孔子给冉雍支了三招: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先有司:有事情要带头先干起来。
赦小过:下属做了错事,不要老揪着不放,而是要选择原谅。
举贤才:注意提拔优秀的员工,组建好人才梯队。
对于第三点,冉雍有点小困惑,怎么才能辨别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呢?
孔子认为,要先找已经确定有才的人。那些不确定是否有才的,以后总有机会确定。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
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论语·子路》
(冉雍)问:“怎样才知道谁是贤才,把他们选拔出来呢?”
孔子说:“提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会埋没他们吗?”
闵子骞,河南人,名损,子骞是他的字。
标签:孝顺父母优秀代表,被鞭打的行为艺术家,转体三周半跳河运动员、
芦衣顺母就是讲的他的故事,后入选《二十四孝》。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论语·先进》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啊!人们对于他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一点儿都不怀疑。”
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论语·先进》
孔子说:“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一定中肯。”
成语言必有中就出自上文,意思是一个人说话总是能说到重点。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颜回、冉伯牛、冉雍、闵子骞所在的德行科,在孔门一直排名第一。因为孔子最重视的就是德行。
子曰:“骥(jì)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论语·宪问》
孔子说:“干里马值得称赞的并不是它的气力,而是它的德行。”
骥专指千里马。
在孔门,德行永远是评价学生最重要的依据。
四、子贡:高情商的宝藏男孩
202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