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迈入大模型时代,AI行业可谓“一天一个样”。越来越多的企业涌现,舆论热议从未断绝。
但就像所有技术必须经历的那些考验,在现实尺度下,AI顺利走进商业化世界,仍然是少部分玩家掌握的稀缺能力。个中原因不尽相同,不过“百模大战”却给了我们一扇观察窗口。那些既懂大模型、又懂市场需求的头部企业,都是如何应对这场史诗级变化的?云从科技给出一个答案——做有标杆效应和通用价值的产品。
在4月29日公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中,云从科技营收同比增长19.99%至5440万元,研发费用则高达9887万元。对比鲜明,原因是云从科技在去年推出“从容大模型”后,正在一边基于人机协同方向和AI平台公司定位强化产品研发,一边加速推动业务方向由ToG端向更广泛的B端行业扩展,广泛连接生态力量。
(图源:云从科技)
换句话说,无论是从容大模型本身的迭代与能力进阶,还是与华为昇腾联合推出从容大模型训推一体机产品的动作,其实都折射出两个事实:首先,从容大模型有着不容小觑的基础设施价值;其次,云从科技深耕AI行业多年,已掌握了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工具的关键。
也许,大模型时代的AI公司很难找到成功模板,但云从科技的坚定前行,却如明灯照亮了大模型纷争的未来一角。
从容大模型,奠定想象力的底座
如何判断一个大模型的价值有多大?一方面要看大模型本身的质量和技术能力,这是它进入市场应用的基础;另一方面则需要重视开发者、主导者对外部行业环境和生产要素的理解,也就是知道怎么用好大模型,为实际场景服务。要打造标杆应用,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图源:云从科技)
云从科技于2023年5月推出了AI智能体(AI-agent)领域的战略级产品“从容多模态大模型”,又在当年8月发布1.5版本。彼时,从容大模型已包含十亿级、百亿级、千亿级多种规格,在C-Eval(全球大模型综合评测)中一度占据百亿级榜单第一位、总榜单第四位,后续也在SuperClue等综合评测中位列全球前五,在视觉、跨模态领域10次刷新世界纪录。
这样的成绩,即便是在“百模大战”的背景下,也毋庸置疑可以满足市场对大模型质量的高要求,拿到战局的制高点。
云从科技的技术基因,对其快速进入大模型腹地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它是典型的“原生AI时代”企业——我们将其定义为,并非从其他领域跨界而来,而是一开始就带着AI技术的深度积累,并持续进行产业思维的开拓迭代的企业。
这首先体现在云从科技自身的技术成就,和对产品的定义方向上。此前,云从科技在全球最权威的人脸识别FRVT测试1:1和1:N刷新2项世界纪录;行人基础大模型在PA-100K、RAPV2、PETA、HICO-DET四个数据集上刷新了世界纪录;多模态大模型在ICCV2023细粒度行为检测挑战赛(OpenFineGrainedActivityDetectionChallenge)中斩获冠军,这类成果不胜枚举。
而在发布从容大模型1.5版本时,云从科技也提高了金融、政务、零售、交通等行业的数据集占比,重点训练行业下游任务——这就是把产品朝实际应用的方向进行定义,而且从容大模型的AI赋能服务还支持私有化部署。所以我们也能看到,云从科技已在行业大模型方面进行了广泛布局,并研发了DataGPT、智能客服、AI鼠标等多个泛AI智能应用,把生成式AI应用推进到港口、医药、制造、电力、银行等行业。
比如,云从科技去年与华为、天津港集团、浙江海港集团、天津超算中心共同启动了港口大模型PortGPT联合研发,规划将其铺设到生产、物流服务、客户管理等多个应用场景。To B应用依然考验的是企业对特定行业和业务流的“Knowhow”,而云从科技显然是个“熟手”。
这其实引申出另一个话题,在“百模大战”的深水区,把AI转化为生产力之后,构建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比较好?目前,一些声势浩大的大模型项目,比如月之暗面的Kimi,其实选择了面向C端用户。不过,答案显然不是唯一的,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就在和腾讯新闻的播客节目中提到,“(AI大模型)短期内肯定做to B,起来快。iPhone、大哥大、电脑出来的时候,都是to B先用。马上能提高生产力、见到效果”。
目前,云从科技自身业务方向,也正由ToG端向更广泛的B端行业转变。AI智能体和从容大模型,正在成为撬动其未来发展的“技术杠杆”,奠定想象力的基础。
重研发、拓生态,为成果涌现埋下种子
从财报看,云从科技重视研发投入,仍在对技术进行持续投入。而其收入的增长则明晃晃地道出了行业规则:让AI真正成为生产力工具,才是让企业活得更好、步入技术与商业良性循环的关键。
在这个过程中,恰如其他To B业务的刚性规则,对各行各业的knowhow是基本功,而广泛拓展生态圈、共同探索生产力问题的解决之道,则会加速让市场感知AI和大模型的价值。生态就像“借力”,是推动云从科技发展的另一支“杠杆”。
去年,云从科技和华为联合发布从容大模型训推一体化解决方案,并推出从容大模型训推一体机。用户可以基于从容多模态大模型,训练、构建和管理自己的大模型。与华为的合作,开启了“国产化算力+智算”的新布局,为用户自主发掘从容大模型潜力构建了硬件和算力底座。而一体机模式下,预装模型和软件又降低了部署成本,大幅降低入局大模型的难度,对客户和云从科技而言,效率都得到了提高。
(图源:云从科技)
这种联合,还出现在更多生态举措中。例如,云从科技分别与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首链科技达成大模型产业生态的合作;与佳都科技、重庆城市交通开发投资集团共同开发了城市交通大模型。
(图源:云从科技)
显而易见的是,云从科技之所以能和来自不同行业的不同对象建立合作,本质上还是业务和技术基因打下的基础足够坚实。这是其步入良性循环的关键一步:通过开放共建生态,提升技术对场景的适应性,满足客户的差异化定制化需求,实现业务价值的闭环。随后,大模型生态也会和其他业务部分形成共振,创造交叉价值。
并且,深入的应用场景越多,对行业生产力的理解也会更深刻,云从科技将会掌握更多的业务机遇。
这一方面体现在业务领域的扩大,比如社会层面,文旅产业的大发展,正在推动这个行业产生更多对创新技术的需求,此外还有银发经济等概念,也在牵动智能服务向生活性应用倾斜,创造更多价值。另一方面,技术的边际成本会不断降低,市场产品的丰富和合作的扩大也会提升收入规模,所以成本结构可以得到持续的改善。云从科技,正在建立大模型时代的可持续发展逻辑。
云从科技董事长周曦曾经提出过“AI发展三浪理论”,其中第一浪是人工智能单点技术应用,第二浪是多点闭环解决行业关键需求,第三浪是技术平台化和标准化。一个平台级别的AI,其实已脱离了单一应用的范畴,它可以衍生许多独立的智能体,像极了一个潜力无穷的操作系统。
或许,可以这样总结云从科技的贡献:它不只是开发了一个大模型,而是为AI把其他行业重做一遍提供了条件,在“百模大战”中,产生了“助人者人恒助之”的效应。对云从科技来说,从容大模型已经在“百模大战”中竖起标杆产品的阵旗,领导一场远征。
来源:松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