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补偿电阻对ota零极点的影响-CSDN博客)分析了补偿电阻对五管OTA零极点的影响,该篇借分析电阻补偿OTA的噪声来串联复习下噪声章节的一些基础概念。
1.噪声分析
辅助定理
开始分析OTA噪声之前,先引入一个辅助定理(Razavi书P244,注意成立前提)。
基于该辅助定理,在分析等效输入噪声时,我们可将一个CS放大器的漏源噪声电流等效转换成栅极噪声电压。
那么反之,也可以将栅极噪声电压等效为漏源噪声电流。
我个人更喜欢将热噪声和1/f噪声统一转换成噪声电流的形式,因为这样方便计算短路电流,以及最后只要统一除以Gm平方即得到等效输入噪声。
1.1五管OTA的噪声分析
观察输入噪声表达式可知,为减小噪声,需要放大管(输入管)的gm尽可能大,以及负载管的gm尽可能小。
1.2电阻补偿OTA的噪声分析
电阻补偿电流镜噪声分析
先分析电流镜结构,我们通过诺顿等效可求出等效噪声电流。
接下来只需要重复第一步,即可算出电阻补偿OTA的等效输入噪声。
对比补偿前后的输入噪声,电阻补偿OTA多了电阻引入的热噪声,其1/f噪声并无变化。
1.3尾电流源的噪声贡献
若Vin1=Vin2,且电路完全对称,输出电压满足Vout=Vx。
参考拉书第五章的大信号分析,如果Vout<Vx,考虑沟道调制效应,Id1>Id2,Id4>Id3,可是Id1=Id3,Id2=Id4。前后矛盾,故Vout=Vx。
因此尾电流源Iss的波动(噪声)会对Vx和Vy产生相同的影响。其输出噪声折算到输入端后可近似忽略,因此前文分析噪声时并未考虑尾电流的影响。
2.噪声仿真
噪声带宽
总输出噪声由电路单位增益带宽(UGB)内的所有频率成分产生。第一节已经计算出了等效输入噪声,接着来分析噪声带宽的变化。
前文(超链接)已经得出结论,补偿电阻可将五管OTA的镜像极点和零点推往先前的两倍,那么是否影响了噪声带宽呢?
如果对数量级比较敏感,那么就应该没有被我带进沟里(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jpg)。
答案是UGB没有变,所以噪声带宽也没有变。
假设负载电容Cl=1pF,则满足次极点远远高于主极点的条件,可近似认为五管OTA是一个单极点系统,满足UGB=GBW。
并且五管OTA的这对doublet一定是在UGB外(无论是否补偿),自然也就不会影响噪声带宽了。
因此可得出结论,电阻补偿OTA新增的输出噪声全部由该电阻热噪声在GBW内的部分产生。
2.1带宽仿真
运放噪声仿真tb
五管OTA直流工作点
补偿前后UGB对比
2.2噪声仿真
等效输入噪声
Noise contribution@10KHz
上表验证了第一节中我们关于尾电流源(PM2)噪声的分析,即尾电流源对输入噪声贡献近似可忽略。
同时可看出光两个负载管NM0,NM1的1/f噪声,就贡献了约76%的噪声。
那么如何优化噪声呢?
没关系,下一节就是根据前面的噪声分析来优化噪声。
3.噪声与功率的折中
这里先定一个优化指标:
,为简化分析忽略补偿电阻(设置R=0)。
3.1优化措施
第一章我们计算了等效输入噪声,观察公式易得:
1)为减少放大管的热噪声,要增加gm;
2)为减少负载管的热噪声,则需要减小gm;
3)减小1/f 噪声则要通过增加管子面积。同时对于负载管噪声而言,增大放大管的gm也可以起到减小等效输入噪声的作用。
将上述方法总结为如下表格:
放大管热噪声 | 放大管1/f噪声 | 负载管热噪声 | 负载管1/f噪声 | |
主要措施 | 增加gm1 | 增加放大管面积(W或L) | 减小gm3 | 增加负载管面积(W或L) |
次要措施 | 增加gm1 | 增加gm1 |
3.2仿真验证
3.2.1 对照组
3.2.2功耗换噪声
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五个管子的multi增大相同的倍数,这样既不会影响原来的DC静态工作点,也基本也不会影响增益。
可通过平方律来理解为什么同比例增加W而增益不变。
已知
因为同比例扩大电流和宽度W,则过驱动电压Vov不变。又lamda和长度L成反比例关系,与W无关,故增益不变。
这就是功耗和噪声的trade-off。
3.2.3改善1/f噪声
由前面3.2.1小节的噪声贡献表可知,负载管NM0和NM1的1/f噪声贡献了80%的噪声,那么只需同时增大管子的W和L来减小1/f噪声。
最后可看到等效输入噪声为
,符合要求。
4.总结
本文以电阻补偿OTA的噪声分析为引子,串联复习了噪声章节的主要知识点,同时介绍了改善噪声的方法并进一步通过仿真验证,从而加深了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5.参考资料
1.Design of Analog CMOS Integrated Circuits, Behzad Razavi
2.IC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