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对2025年智能驾驶趋势的评估:
技术发展
• 自动驾驶级别提升:2025年有望成为L3级自动驾驶的商用元年。L3级自动驾驶技术开始从高端车型向20万元以下价格带下沉,部分车企如江淮和华为合作的尊界S800、小鹏汽车等都在积极推进L3级自动驾驶功能的落地。
• 技术架构变革:端到端AI架构逐渐成为技术主流,其将感知、决策和规划等环节整合,减少了信息损失,提升了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适应能力。同时,单车智能与车路云协同双路线并行发展,单车智能正由“模块化”演进为“端到端”,而车路云协同模式在中国市场有望从ToB场景率先落地。
• 传感器融合与升级: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成为行业标配,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相互配合,提升感知精度。4D成像雷达崛起,可获取更多维度的信息。此外,传感器硬件成本持续降低,加速了技术的普及。
• 算力需求增长:随着智能驾驶功能的复杂度增加,对芯片算力的需求也不断提高,部分车型算力已超过1000TOPS。
市场格局
• 市场规模增长:全球智能驾驶市场进入规模化应用与体验优化并重的关键阶段,预计到2029年将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2025年中国智能驾驶市场规模预计达到5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驾驶单一市场。
• 竞争分化加剧:国内市场玩家已形成四个代际梯队,技术差距拉大。传统车企、新势力车企、科技公司等纷纷布局智能驾驶领域,竞争激烈。
• 价格下沉与普及:高阶智驾功能正从豪华车型快速向大众市场渗透,部分支持城区NOA的车型起售价已降至15万元左右,比亚迪更是计划将高阶智驾系统搭载在10万元级车型上,推动了智能驾驶的科技平权。
政策法规
• 政策支持明确:中国政府将智能驾驶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汽车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到2025年智能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25%的目标。多地政府通过示范区建设、路权开放等措施加速技术落地。
• 法规逐步完善:随着北京、上海等地自动驾驶条例的实施,L3级自动驾驶的法律责任界定逐步清晰,为高阶自动驾驶商业化扫清了制度障碍。
用户体验与服务
• 体验优化:智能驾驶技术从“能用”迈向“好用”,城区NOA开启大规模落地,用户体验从“开城”到“全国都能开”,再到“车位到车位”,智驾可用范围和时段不断增长。
• 出行服务发展:自动驾驶乘用车出行服务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但中长期来看,其运营成本有望大幅降低,未来几年有望迎来更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面临挑战
• 社会接受度:尽管技术进步显著,但社会对自动驾驶的信任度仍需培育,部分消费者对完全无人驾驶持谨慎态度。
• 伦理与法律问题:算法歧视、数据隐私等问题亟待立法规范,未来需建立“技术-伦理-法律”三位一体的治理框架。
• 技术瓶颈突破:开放道路的L4级技术需突破极端天气与长尾场景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