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做AI大模型上车的战略企划工作,听了好多供应商的宣讲,自己也查阅了大量书籍、资料。信息输入呈现爆炸性增长,受限于专业知识水平,仅能在应用层面上有所思考。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车自古以来都是移动工具,同时兼具空间属性。但直到今天,驾驶能力一直都是一种职业,车夫、司机都是服务者。只是现在车普及了,车主与司机才合二为一,所以,自动驾驶是一个真正的AI Agent。
车作为AI应用载体,是天然的。除了开车,它还能干点儿别的,也就是其它领域(能力)AI Agent。这也就是为什么会看到“驾车助手”“智能管家”“出行伙伴”之类的概念不断出现在车圈儿。然后你到已经落地的车型中试试,车上的AI好像都是在“闲聊”……初试感觉挺惊艳,然后就跟当年的智能音箱一样,会发出灵魂拷问:这玩意儿有啥用啊!
最近听到最多的AI在汽车领域的价值就两条:AI为汽车企划、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全生命周期赋能;AI让汽车成为智能化伙伴,变成车主身边的“贾维斯”。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耳熟?在汽车数据价值的时候好像也是差不多的话术:数据贯穿汽车全生命周期提供价值;数据探索每一个人的喜好提供个性化服务。
我觉得大模型是对大数据的一次技术升级,是数据与算力都发展到巨大量变后,带来的大力出奇迹式的质变。所以一样的病症,一样的配方,只是给了不一样的包装!那这样就好办了,可以回归汽车本身去寻找价值。
从车厂视角来看,车原本的能力就是车身、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悬挂……BYD的“云辇”是SDV最好的诠释。通过可电控悬挂硬件,用软件去调整控制策略,从而产生了以前只有在劳斯莱斯上才有的舒适性;而U8的原地掉头,就是通过软件去调整电动机旋转方向,直接让左右轮分别前后转实现的;
如果独立成Agent来看,是不是动力、底盘、刹车……都可以是一个个Agent,是保障移动属性的“部件级”机器人?原地掉头、云辇发布会的时候,真的有乔布斯拿出iPhone的感觉。
现在AI主要方向是生成式内容,往后是生成式服务。在车里,这些车内参数,会不会也可以是生成式策略?比如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动机的输出功率、ABS的抱死判断条件、悬挂的油压调整……现在出厂是死的,最多给几种模式,但路况是多样的。这就看OEM或供应商在哪个具体方向上做出实例来了,只要拿出一个来,就炸街了。车能跳着出来,多NB!
我觉得还有一个误区,就是总想把东西搬到车上,这些东西其实是通用能力,并不是车上专属。如果一个一个适配,非常麻烦,商业上打不通,不如车自己听、看,然后配合车内硬件给出相应的“外设”能力。
比如,将游戏机上车的这种“供应商式企划”,应该通过“氛围”Agent来实现,而不是游戏机直接调用车上的服务。很久以前就有一种氛围灯,并不是接到音响上,而是“听”声,不管是哪儿放的音乐,它听到,就会自动随节拍闪。“氛围”Agent应该用听、看的方式去感知游戏内容,然后调用车的能力。就是车自己是个机器人,看你玩游戏,在边上帮你捧哏。
说回自动驾驶,其实最NB的自动驾驶应该是做个仿生人,直接开着80年代的车带你出去玩,那才是真智能。只是车上的硬件除了形态上不像人,其他都可以作为司机来用。其它同理,车就是个人,你玩游戏胜利,车在边上欢呼(声音输入)、雀跃(车身动作)......
综上,让车变成“汽车人”的第一步,应该是围绕车本身的能力,让车在传统能力上有巨大更新,才是汽车体现“智能化”的重要方向。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昊叔说车
原创不易,转载请告知原作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