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大模型技术栈-算法与原理
- 1. tokenizer方法
- word-level
- char-level
- subword-level
- BPE
- WordPiece
- UniLM
- SentencePiece
- ByteBPE
- 2. position encoding
- 绝对位置编码
- ROPE
- AliBi
- 相对位置编码
- Transformer-XL
- T5/TUPE
- DeBERTa
- 绝对位置编码
- 3. 注意力机制
- Mamba,H3,Hyena,RetNet,RWKV,Linear attention, Sparse attention
- 4. 分布式训练
- 数据并行
- FSDP
- DDP
- ZeRO
- Model state
- Optimizer->ZeRO1
- 将optimizer state分成若干份,每块GPU上各自维护一份
- 每块GPU上存一份完整的参数W,做完一轮foward和backward后,各得一份梯度,对梯度做一次AllReduce(reduce-scatter + all-gather),得到完整的梯度G,由于每块GPU上只保管部分optimizer states,因此只能将相应的W进行更新,对W做一次All-Gather
- Gradient+Optimzer->ZeRO2
- 每个GPU维护一块梯度
- 每块GPU上存一份完整的参数W,做完一轮foward和backward后,算得一份完整的梯度,对梯度做一次Reduce-Scatter,保证每个GPU上所维持的那块梯度是聚合梯度,每块GPU用自己对应的O和G去更新相应的W。更新完毕后,每块GPU维持了一块更新完毕的W。同理,对W做一次All-Gather,将别的GPU算好的W同步到自己这来
- Parameter+Gradient+Optimizer->ZeRO3
- 每个GPU维护一块模型状态
- 每块GPU上只保存部分参数W,做forward时,对W做一次All-Gather,取回分布在别的GPU上的W,得到一份完整的W,forward做完,立刻把不是自己维护的W抛弃,做backward时,对W做一次All-Gather,取回完整的W,backward做完,立刻把不是自己维护的W抛弃. 做完backward,算得一份完整的梯度G,对G做一次Reduce-Scatter,从别的GPU上聚合自己维护的那部分梯度,聚合操作结束后,立刻把不是自己维护的G抛弃。用自己维护的O和G,更新W。由于只维护部分W,因此无需再对W做任何AllReduce操作
- Optimizer->ZeRO1
- Residual state
- activation->Partitioned Activation Checkpointing
- 每块GPU上只维护部分的activation,需要时再从别的地方聚合过来就行。需要注意的是,activation对显存的占用一般会远高于模型本身,通讯量也是巨大的
- temporary buffer->Constant Size Buffer
- 提升带宽利用率。当GPU数量上升,GPU间的通讯次数也上升,每次的通讯量可能下降(但总通讯量不会变)。数据切片小了,就不能很好利用带宽了。所以这个buffer起到了积攒数据的作用:等数据积攒到一定大小,再进行通讯。
- 使得存储大小可控。在每次通讯前,积攒的存储大小是常量,是已知可控的。更方便使用者对训练中的存储消耗和通讯时间进行预估
- unusable fragment->Memory Defragmentation
- 对碎片化的存储空间进行重新整合,整出连续的存储空间。防止出现总存储足够,但连续存储不够而引起的存储请求fail
- activation->Partitioned Activation Checkpointing
- offload
- ZeRO-Offload
- forward和backward计算量高,因此和它们相关的部分,例如参数W(fp16),activation,就全放入GPU
- update的部分计算量低,因此和它相关的部分,全部放入CPU中。例如W(fp32),optimizer states(fp32)和gradients(fp16)等
- ZeRO-Offload 分为 Offload Strategy 和 Offload Schedule 两部分,前者解决如何在 GPU 和 CPU 间划分模型的问题,后者解决如何调度计算和通信的问题
- ZeRO-Infinity
- 一是将offload和 ZeRO 的结合从 ZeRO-2 延伸到了 ZeRO-3,解决了模型参数受限于单张 GPU 内存的问题
- 二是解决了 ZeRO-Offload 在训练 batch size 较小的时候效率较低的问题
- 三是除 CPU 内存外,进一步尝试利用 NVMe 的空间
- ZeRO-Offload
- Model state
- 模型并行
- tensor-wise parallelism
- pipeline parallelism: GPipe,1F1B,interleaved 1F1B
- sequence parallelism
- MoE
- 数据并行
- 5. PEFT
- Lora类
- LoRA
- 用两个低秩矩阵替代待更新的权重矩阵的增量
- QLoRA
- 4 bit NormalFloat(NF4) 量化和双量化
- 引入了分页优化器,以防止梯度检查点期间的内存峰值
- AdaLoRA
- 用奇异值分解P\Gamma Q代替AB,根据loss梯度评估对角线上值进行重要性评分,根据评分动态分配参数预算给权重矩阵
- AdaLoRA将关键的增量矩阵分配高秩以捕捉更精细和任务特定的信息,而将较不重要的矩阵的秩降低,以防止过拟合并节省计算预算。
- 以奇异值分解的形式对增量更新进行参数化,并根据重要性指标裁剪掉不重要的奇异值,同时保留奇异向量。
- 在训练损失中添加了额外的惩罚项,以规范奇异矩阵P和Q的正交性,从而避免SVD的大量计算并稳定训练
- IA3
- 通过学习向量来对激活层加权进行缩放
- 学习到的向量被注入到attention和feedforward模块中
- ReLoRA
- ReLoRA在合并和重新启动期间可以对优化器进行部分重置,并在随后的预热中过程中将学习率设置为0。具体来说,作者提出了一种锯齿状学习率调度算法
- 出发点:通过不断叠加LoRA训练过程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首先需要对LoRA过程进行重新启动,想要对已经完成的LoRA过程重新启动并不容易,这需要对优化器进行精细的调整,如果调整不到位,会导致模型在重启后立即与之前的优化方向出现分歧
- LoRA
- Prompt类
- prompt tuning
- 在输入层加一个embedding层
- P-tuning
- 在输入层加一个embedding和一个LSTM或MLP
- prefix tuning
- 在每一层加入一个embedding和一个MLP
- P-tuning v2
- 在每一层都加一个embedding层
- prompt tuning
- Adapter类
- Adapter Tuning
- 针对每一个Transformer层,增加了两个Adapter结构(分别是多头注意力的投影之后和第二个feed-forward层之后)
- Adapter Fusion
- 在 Adapter 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通过将学习过程分为两阶段来提升下游任务表现
- 知识提取阶段:在不同任务下引入各自的Adapter模块,用于学习特定任务的信息。
- 知识组合阶段:将预训练模型参数与特定于任务的Adapter参数固定,引入新参数(AdapterFusion)来学习组合多个Adapter中的知识,以提高模型在目标任务中的表现
- Adapter Drop
- 在不影响任务性能的情况下,对Adapter动态高效的移除,尽可能的减少模型的参数量,提高模型在反向传播(训练)和正向传播(推理)时的效率
- Adapter Tuning
- 其他
- BitFit
- 疏的微调方法,它训练时只更新bias的参数或者部分bias参数
- BitFit
- 混合式
- MAM Adapter
- 用 FFN 层的并行Adapter和软提示的组合
- UniPELT
- 门控被实现为线性层,通过GP参数控制Prefix-tuning方法的开关,GL控制LoRA方法的开关,GA控制Adapter方法的开关
- MAM Adapter
- Lora类
- 6. 压缩
- 剪枝
- OBD(Optimal Brain Damage)
- 利用二阶导数信息度量模型参数的显著性,剪掉影响小的参数降低模型复杂度提高泛化能力
- OBS(Optimal Brain Surgeon )
- OBD粗暴的只考虑海森矩阵对角线元素。OBS考虑海森矩阵全局信息,由此也获得参数相互之间的影响。
- OBC(OPTIMAL BRAIN COMPRESSION )
- OBS对整个神经网络进行剪枝,OBC对神经网络模型分层剪枝或者量化
- ExactOBS
- 参数更新和代价评估不需要使用整个海森矩阵,仅使用和剪枝参数所在行相关的 d_col\time d_col大小的海森矩阵。
- OBD(Optimal Brain Damage)
- 量化
- GPTQ
- 1.是对OBC的改进
- 2. 取消了贪心算法,采用固定位置优化
- 3. 分组量化,并行加速
- SpQR
- 核心思想:参数的对模型的重要程度,存在极强的不均衡性。1%的参数,可能主导的量化过程中损失的性能,假如我们在量化中保护这1%的参数,就能极大程度保护模型的性能不受影响
- 2. 对于每一层,它使用一个小的输入数据集X,用来计算单个参数w_ij被量化前后造成的的误差s_ij. 有了s_ij之后再取top 1%的参数认为它们是重要参数进行保护。
- 在挑选出参数之后,SqQR使用一个稀疏矩阵来单独保存这些参数,令这些重要参数的精度仍为fp16。
- SqQR在实验中还观察到重要参数往往以行或者列聚集,因此提出使用更小的group_size比如8或16,而非GPTQ中常用的128
- AWQ
- 1. AWQ是在smoothquant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 2. AWQ针对channel维度来寻找重要参数,依据是输入X以及这个参数本身W的绝对大小
- 3.方式是寻找一个缩放比例s,在参数量化之前W乘以这个比例,计算时输入X除以这个比例,以减小误差
- 4. 把s分成两个值S_x和S_w相乘,我们需要W越大s越小,X越大,s越大
- OBC(OPTIMAL BRAIN COMPRESSION )
- SmoothQuant
- 1. 当模型规模更大时,单个token的值变化范围较大,难以量化,相比之下 weight 的变化范围较小,即 weight 较易量化,而 activation 较难量化
- 2. SmoothQuant 核心思想是引入一个超参,减小激活值的变化范围,增大权重的变化范围,从而均衡两者的量化难度
- 3. 得到smooth变换之后的 activation 和 weight 矩阵,可以再采用 per-token 或 per-tensor 的量化方式,
- LLM.int8
- 采用混合精度分解的量化方法:将包含了Emergent Features的几个维度从矩阵中分离出来,对其做高精度的矩阵乘法;其余部分进行量化
- ZeroQuant
- 1. 对权重使用分组量化,对激活使用token量化
- 2. 开发了高度优化的推理后端,消除了量化/反量化运算符昂贵的计算成本,在现代GPU硬件上实现INT8 Tensor内核的延迟加速
- 3. 提出了一种用于INT4/INT8混合精度量化的新的逐层知识蒸馏方法(LKD),其中神经网络通过蒸馏逐层量化,迭代最小,甚至不访问原始训练数据
- 分类学
- 对称量化vs非对称量化
- 量化是否均衡,原点是否为0
- 动态量化vs静态量化
- 输入的缩放因子计算方法不同
- 静态量化的模型在使用前有“calibrate”的过程(校准缩放因子),量化模型的缩放因子会根据输入数据的分布进行调整
- Weights量化vsActivation量化
- feature map(fm)就是每一层网络的输入tensor,featuremap量化就是我们常说的激活量化
- per-token vs. per-layer/per-tensor vs. per channel vs. per group vs
- per-token quantization:激活每个token对应的tensor共享量化系数
- per-tensor quantization: 对一整个tensor设置简单的量化集合
- per-channel quantization: 对权重的每个输出通道设置一个量化集合,但实际中feature 还是整个 tensor 共用一个 scale 和 zeropoint,但每个 kernel 会单独统计一个 scale 和 zeropoint(注意是每个 kernel,而不是 kernel 的每个 channel)
- group-wise quantization: 把多个channel合在一起用一组量化系数
- 对称量化vs非对称量化
- GPTQ
- 蒸馏(layer reduction)
- 剪枝
- 7. 推理
- 7.1 吞吐量与显存优化
- PagedAttention
- Qunatized KV Cache
- MQA/GQA
- FlashAttention
- FlashAttention-Decoding
- 7.2 算子融合
- 7.4 调度优化
- Dynamic Batching
- Async Servering
- Inflight/continuous/iterative-level Batching
- sarathi/dynamic spltfuse
- 7.5 量化
- 7.6 模型并行
- TP,PP
- 7.7 请求优化
- rpc
- grpc
- http
- 7.1 吞吐量与显存优化
- 8. 应用
- RAG
- Agent
- 9. embedding模型
- 分类学
- 对称vs. 非对称 vs. 混合
- 对称 query:qestion, text:text
- sentence-T5
- 非对称:query:text
- GTR
- 混合
- Instructor
- 对称 query:qestion, text:text
- 对比学习+对比学习 vs. 自编码+对比学习
- 对比学习+对比学习
- sentence-T5
- GTR
- E5
- 自编码+对比学习
- bge
- retromae
- 对比学习+对比学习
- bert-based vs. GPT-based
- bert-based
- LLM-based
- PromptEOL+CSE+LLM
- 对称vs. 非对称 vs. 混合
- Bert-CLS,Bert-mean
- 双向decoder-encoder的Transformer
- T5 series
- Sentence-T5
- T5-encoder+mean pooling
- 无标注对比学习+有标注对比学习的两阶段训练
- Jina
- 以T5为基本架构
- 去重、语言过滤、一致性过来
- 采用了并行化方法在多个数据集上进行训练,但设计了一个约束条件:每个训练批次(batch)仅包含来自单一数据集的样本
- 三元组训练:enchor,entainment, contraversive
- GTR
- 与sentence-T5结构相同
- 将finetune的数据集从NLI换成检索相关的,并且利用百度的rocketqa来获得hard negative
- 对比学习改成双向对比学习(每个batch里有两个对比学习损失,第一个损失是以query为中心去构建正负样本,第二个损失是以positive document为中心去构建正负样本)
- Sentence-T5
- simcse
- 无监督Simcse
- 对于同一条语句,在训练中使用两次不同的dropout mask,把两次dropout后的句子对视为一组互为正例的样本对,即相似句子对
- "不相似句子对"通过采样同一批(batch)内的其余句子即可
- 有监督simcse
- 采用NLI有监督数据集做对比学习训练,NLI,即自然语言推理,其任务是判断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可能的关系有entailment (相近), contradiction (矛盾)或neutral (中立)。
- entailment sentence pair作为正例, contradiction sentence pair作为hard negative样本
- 衍生算法
- Esimcse
- ESimCSE选择在句子中随机重复一些单词作为正样本,解决模型倾向于判断相同或相似长度的句子在表达上更相近的问题
- 维护了一个队列,重用前面紧接的mini-batch的编码嵌入来扩展负对,并使用了动量编码器
- CoSENT
- 在正负样本的基础上,基于circle loss进一步引入排序
- SNCSE
- 针对模型「无法区分文本相似度和语义相似度,更偏向具有相似文本,而不考虑实际语义差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显式添加否定词从而生成软负样本」结合「双向边际损失」的方案。
- EASE
- 强调实体在句向量表征中的重要性。在数据层面,使用正、负实体代替正负样本。
- CLAIF
- 针对训练过程中缺乏细粒度的监督信号, 即没有考虑到正样本对之间的相似性差异,引入来自LLM的AI反馈,构造具有不同相似度的样本对,并对这些样本对给出细粒度的相似度分数作为监督信号,帮助文本表示的学习。
- Esimcse
- 无监督Simcse
- Instructor
- 1. 以GTR为基底模型,经过进一步的“instruction tuning”得到
- 2. 将模型输入改成Task Instuction+[X]([X]代表具体的文本输入)
- E5
- E5提出了一个预训练数据过滤的方案consistency-based filter
- 以Bert为基座的embedding模型
- 在模型输入侧加入了Prefix("query:"跟“paragraph:”),从而让模型知道文本的类型,跟Instructor的instruction类似
- BGE
- 基于RetroMAE方案
- BGE在finetune阶段针对检索任务需要加入特定的Prefix(只在query侧加"Represent this sentence for searching relevant passages:")
- RetroMAE
- 包括一个以Bert为基底的Encoder跟一个只有一层的Decoder
- Encoder端以30%的比例对原文本进行mask,最终得到最后一层[CLS]位置的向量表征作为句向量
- Decoder端则以50%的比例对原文本进行mask,联合Encoder端的句向量,对原本进行重建
- PromptBert
- 以Bert为基底,通过选择合适的prompt(“This sentence:"[X]" means [MASK] ”),然后以最后一层[MASK]位置的向量表征作为句向量,即便不经过额外的finetune也能取得令人惊艳的效果
- PromptEOL+CLS+LLM
- 语言模型使用的是OPT跟LLaMA
- 构建了另一个新的prompt,"This sentence:”[X]” means in one word:",以下一个生成token的隐层状态作为text embedding
- 还引入了in-context learning,为每个语言模型找到了一个最佳的demonstration,从而指导语言模型生成更符合要求的text embedding
- 为了进一步提升性能,可以采用对比学习的方式作进一步的finetune
- 分类学
- 10. 上下文扩展
- Alibi
- log(n)注意力缩放
- window attention
- RoPE改进
- Interpolation
- Position Interpolation
- 线性插值
- Extrapolation
- NTK感知缩放RoPE
- dynamic缩放RoPE
- consistent of Dynamically Scaled RoPE
- 混合
- Rectified RoPE
- Interpolation
- Naive Bayes-based Context Extension
- 只需要修改一下解码函数中的logits构建方式
- 即插即用、模型无关、无须微调、线性效率、实现简单
- NBCE的一大缺点是无序性,即无法识别Context的输入顺序,这在续写故事等场景可能表现欠佳
- 11. Prompt Engineering
- Chain of Thought
- Let’s Think step by step
- Self-Consistency
- Few-shot + {question} 用几个相似的具有推导步骤的例子
- Auto-CoT
- Few-shot + {question} +Chain of Thought相似的具有推导步骤的例子+{问题}+给出具体思考过程。
- Generation Knowledge
- 以事实+知识的方式组织样例,再最后提问,要求给出解释和答案
- Automatic Prompt Engineer
- Let's work this out in a step by step way to be sure we have the right answer
- OPRO
- “Take a deep breath and think step by step.”
- Optimization by PROmpting (OPRO)总体架构:最开始输入meta-prompt,这个初始的meta-prompt基本上只是对优化任务进行了描述(也会有few-shot example)。输入后LLM便会生成一个solution,这个solution由objective function评估并打分。(solution, score)组合成一对添加到meta-prompt中,如此完成一个循环。多次循环后取分数最高的solution作为优化结果。
- meta-prompt分为两部分,问题描述和优化轨迹,问题描述就是用自然语言描述想要优化的问题,比如“generate a new instruction that achieves a higher accuracy”。而优化弹道(Optimization trajectory)则是指之前提到的(solution, score)对,即之前生成的解决方案和对应的分数,可以看作优化的“日志”。但是要注意这个弹道不是按时间顺序排的,而是按照打分升序排的。因为之前的研究也发现,越靠后的样例对输出的影响越大,所以把分数高的排在后面有利于LLM向其学习。
- Tree of Thought
- f“给定当前的推理状态:‘{state_text}’,生成{k}条连贯的思想来实现推理过程:”
- f“鉴于当前的推理状态:‘{state_text}’,根据其实现 {initial_prompt} 的潜力悲观地将其值评估为 0 到 1 之间的浮点数”
- 利用树的遍历算法(BFS, DFS, MC,BF,A*),搜索最佳答案。
- Graph of Thought
- 创新点是将大模型生成的信息建模为一个图,节点是 “LLM的思想“,边是这些思想的依赖关系。这种方法能够将任意 LLM 思想,组合,提取出这个网络的思想本质。
- 出发点:人类的思维在解决问题时,不是只会链式思维或者尝试不同的链(TOT),而是在脑中构建一个复杂的思维网络。人类在思考时会沿着一个链式的推理,回溯,再尝试一个新的方向,并把之前的链的优点保留,缺点剔除,与当前探索的链的方向结合生成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 Chain of Thou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