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版价格:壹捌零零
报告版本:下单后会更新至最新版本
交货时间:1-2天
第一章 汽车电子相关概述
1.1 汽车的相关介绍
1.1.1 汽车的概念
我国国家最新标准《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GB/T3730.1—2001)中对汽车有如下定义:由动力驱动,具有4个或4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承载的车辆,主要用于:载运人员和(或)货物;牵引载运人员和(或)货物的车辆;特殊用途。
国产汽车品牌有:集度、五菱、宝骏、红旗、长安、长城、奇瑞、吉利、荣威、比亚迪,蔚来,小鹏汽车,东风等。
国外汽车品牌有:丰田、大众、奥迪、奔驰、现代、起亚、标致、凯迪拉克,日产等。
1.1.2 汽车的分类
1、乘用车
乘用车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或)临时物品,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乘用车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乘用车分为以下11种车型。主要有:普通乘用车、活顶乘用车、高级乘用车、小型乘用车、敞篷车、舱背乘用车、旅行车、多用途乘用车、短头乘用车、越野乘用车、专用乘用车。
2、商用车
商用车在设计和技术特性上用于运送人员和货物,并且可以牵引挂车,但乘用车不包括在内。主要有:客车、半挂牵引车、货车。
1.1.3 汽车的特性
汽车的基本构造包括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汽油发动机由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和燃料供给系、冷却系、润滑系、点火系、起动系组成。柴油发动机的点火方式为压燃式,所以无点火系。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装置,其作用是使燃料燃烧产生动力,然后通过底盘的传动系驱动车轮使汽车行驶。底盘作用是支承、安装汽车发动机及其各部件、总成,形成汽车的整体造型,并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产生运动,保证正常行驶。底盘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四部分组成。车身安装在底盘的车架上,用以驾驶员、旅客乘坐或装载货物。轿车、客车的车身一般是整体结构,货车车身一般是由驾驶室和货箱两部分组成。车身安装在底盘的车架上,用以驾驶员、旅客乘坐或装载货物。电气设备为汽车启动、行驶及汽车附属设施提供电源,主要由电源、启动系、点火系以及汽车照明、信号、辅助电气设施等组成。
1.2 汽车电子的定义与分类
1.2.1 汽车电子的定义
汽车电子是车体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和车载汽车电子控制装置的总称。车体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包括发动机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和车身电子控制系统(车身电子ECU)。
汽车电子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和娱乐性。用传感器、微处理器MPU、执行器、数十甚至上百个电子元器件及其零部件组成的电控系统。
1.2.2 汽车电子的分类
按照对汽车行驶性能作用的影响划分,可以把汽车电子产品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汽车电子控制装置,汽车电子控制装置要和车上机械系统进行配合使用,即所谓“机电结合”的汽车电子装置;它们包括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子控制。例如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制动防抱死控制、防滑控制、牵引力控制、电子控制悬架、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电子动力转向等,另一类是车载汽车电子装置,车载汽车电子装置是在汽车环境下能够独立使用的电子装置,它和汽车本身的性能并无直接关系。它们包括汽车信息系统(行车电脑)、导航系统、汽车音响及电视娱乐系统、车载通信系统、上网设备等。
1.3 汽车电子行业产业链分析
汽车电子产业链的上游为各种元器件及零部件,主要包括传感器、处理器、显示屏、动力电池等。中游主要以系统集成商为主,针对上游零部件及元器件进行整合,针对某一功能或者某一模块提供解决方案。下游为政策环境,以各类车企为主导。
图表:汽车电子行业产业链
资料来源:彦心咨询整理,2022年4月
第二章 2020年汽车行业的发展
2.1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综述
2.1.1 产业发展作用
1、汽车产业依据其产业关联性促进我国其他产业发展。汽车作为我国现阶段的主导产业不仅自身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且其对我国产业结构体系的引导功能也通过其带动作用实现。
2、汽车产业依据其科技集中性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生产率的提高 汽车产业作为现代工业的缩影,表现在现代工业高水平高科技的特征,正在于科技的蓬勃发展相辅相成显示出勃勃生机快速进步。
3、汽车产业依据其对劳动力的高需求和较强的收入弹性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国民消费 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人民富裕程度得到了提高。
4、汽车产业依据其内需扩大作用以及科技创新维系国民经济安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对外贸易急剧扩大,对外贸易额也骤升至世界前列。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量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1.2 发展成就回顾
“十三五”期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成就回顾:
1、冲高回落高位盘整 中国汽车市场量与质
享有“制造业明珠”之称的汽车工业,在“十三五”期间保持着平稳发展的态势,年产销量依然维持在2500万辆左右,更在疫情困难面前,实现率先反弹,一定程度上拉动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复苏。当然,这五年来,我国汽车市场同样呈现出两极分化、优胜劣汰等结构性变化,自主品牌的市占率更是接近历史新低。
2、限制逐步取消,合资合作不断呈现新业态、新模式
新模式层出不穷,原有合资限制正逐步取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副秘书长杜芳慈直言,“随着股比政策的放开,外资企业抛开中方单干的可能性很大”。不过,“现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汽车市场相对稳定的体量规模,让不少合资企业的外方没有了继续扩大投资的强烈意愿”,赵岩说。
3、兼并重组局部活跃 染指汽车业“野蛮人”增多
国内车企兼并重组活跃,且呈现出局部性和策略性等特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副秘书长杜芳慈表示,从市场经济规律角度出发,“优胜劣汰”是最主要的规律之一,从全球来看,老牌汽车企业破产,早已有之,国内的汽车产业兼并重组仅仅是个开始。此外,通过兼并重组,造车“新势力”获取生产资质;越来越多的“野蛮人”大举入侵汽车业。
4、从鱼龙混杂到优胜劣汰 造车新势力前路漫漫
“造车新势力‘明星’企业靠充裕的融资走出了新的发展道路,其中一些管理模式、市场推广、产品开发方面的创新也值得行业借鉴,”张书林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但‘明星效应’也有时效性,甚至会陨落,他们的模式能否支持长远发展,还无法确定,”张书林补充说。
5、“合资自主”一地鸡毛 十年黄粱终一梦
“合资自主”是个伪命题,可谓“挂羊头卖狗肉”。正如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会长徐秉金所说,“合资了你能自主的了吗?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是你的吗?人家来就是为了占领市场,能把技术给你吗?”。在“十三五”新的市场形势下,“硕果仅存”的启辰、宝骏也正被打回原形;而当年一窝蜂“上马”的合资自主品牌,早已烟消云散。
6、研发是一味"中成药" 自主投资额度有待提升
研发投入好比一味“中成药”,见效慢且需要长期坚持,但却对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数据来看,上汽集团研发费用持续走高,一直稳居研发投入的“头把交椅”,更是在2019年进入了百亿元“高位”;长城汽车坚持“过度投入”,在“十二五”期间,其累计研发投入近百亿元,而从研发营收比来看,长城汽车更是从2011年的2.11%一路增长到了2019年的4.42%。
7、回眸“十三五” 商用车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向高质量转型,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代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对商用车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而商用车行业也通过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发展和转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固定资产投资和基建投资的拉动效应相当明显。同时,各地方在强制报废国三车辆、治理超限超载等方面都对商用车的销量提升具有推动效应。”
8、回眸“十三五” 商用车内外双线发展见成效
作为经济发展“晴雨表”的商用车行业,用量质齐飞的成绩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动力和强大的产业链底蕴。中国一汽总经理助理,一汽解放董事长、党委书记胡汉杰表示,中国的商用车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要走自己的路。
9、“十三五”汽车产业发展状况图解
“十三五”时期,我国GDP平均增速约为5.7%-5.9%之间。5年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6000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达到了6.5%。享有“制造业明珠”之称的汽车工业,在“十三五”期间保持着平稳发展的态势,年产销量维持在2500万辆左右,更在疫情困难面前,实现率先反弹,一定程度上拉动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复苏。
2.1.3 产业自主品牌
国内知名自主品牌包括吉利、长安、江淮、奇瑞、红旗、比亚迪、力帆等。
1、吉利汽车成立于1986年,是中国汽车品牌,主要生产越野车、轿车等车型。
2、长安汽车有四大汽车品牌:奔奔、悦翔、智翔、捷讯。其中,悦翔销量突破10万辆,位列国内汽车销量前十、自主品牌汽车前三。
3、江淮,全称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1964年成立的合肥江淮汽车厂,1999年9月改制为股份制企业,隶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4、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汽车生产的国有控股公司,其产品涵盖乘用车、商用车、微型车等领域。
5、红旗品牌是中国一汽集团直接运营、中国一汽集团总部直接运营的高端品牌。1958年,红旗轿车诞生,成为国家领导人和国家重大活动的国产车。
6、比亚迪是中国汽车品牌,成立于1995年,主要生产商务用车和家庭用车以及电池。从20多人的规模起步,2003年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制造商,同年成立比亚迪汽车。
7、力帆成立于1992年,是中国汽车品牌,主要生产卡车和货车。力帆国家技术中心在全国汽车行业排名第七。
2.1.4 市场营销模式
第一种:汽车4S店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汽车4S店模式,汽车4S店即承担汽车整车厂的汽车销售、汽车售后服务、零部件供应和客户反馈的店面,在中国购买新车基本上都是从4S店。
中国4S店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优势,高大上的展厅、一条龙服务、整车厂维修技术和原厂零部件支持等,在中国汽车后市场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和优势。
第二种:传统汽车服务门店及连锁机构模式
第二种模式当属传统的汽车服务门店及连锁服务机构,当车辆过保后,车主可以选择继续到4S店进行汽车各种保养和维修服务,享受4S的优质资源,也承担4S店更改的服务价格。
同时,每个汽车品牌4S店在某个城市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车主一般过保后会选择传统的汽车服务门店,也就是常说的汽车修理厂,称呼为传统的汽车服务门店及汽车连锁服务机构。
汽车修理厂分类一类、二类和三类修理厂,及修理厂的资质。一类为大型修理厂,二类为中小型修理厂,三类为美容洗车、快修及轮胎店。据了解中国除了4S店体系有50多万家汽车服务门店。
第三种:传统配件、用品、设备工具的门店和汽配城模式:
第三种模式是传统的汽车配件、用品和汽保设备工具门店模式,包括汽配城。这类模式的代表为各类汽配城门店、汽配连锁如康众。
车主需要更换配件、购买汽车用品以及各种设备工具,就离不开传统的配件用品和设备门店。此类模式的传统业务主要为门店提供服务,扮演供应商角色,如修理厂配套汽修设备、修车时的配件来源、4S店的精品、门店的用品等等,目前这类商家有时也会通过门店或电商针对车主提供零售服务。
第四种:互联网汽车服务新模式
第四种模式即互联网汽车服务新模式了,在移动互联网络高速发展,一批互联网企业进入传统的汽车服务行业,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对汽车服务模式进行改造,形成了新的汽车服务模式,如京东的京车会、天猫的天猫车站、途虎养车、开思汽配、巴图鲁、神气在在线等等。
2.1.5 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在我国大力推广应用下,电动汽车、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等均得到长足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以新能源、智能化为代表的新产业集群已经逐步形成。
从国内已形成的六大汽车产业集聚区(包括长三角集群、珠三角集群、京津冀集群、中三角集群、成渝西部集群、东北集群)来看,除了传统造车行业以外,新能源、智能化汽车增长最为明显。例如,以江苏、浙江、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主要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了100多个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以及包括上汽集团、吉利集团、众泰集团以及东风系客车、卡车、乘用车等在内的数千家大型企业。
此外,在安徽省的规划中,到2025年,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培养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将达到国际先进。未来几年,安徽将重点支持构建新能源汽车核心发展区,并依托产业聚集区,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力争将合肥打造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之都。
与此同时,江浙沪地区为进一步满足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配套需求,还将继续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打造新能源汽车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服务、汽车电子等全产业链集群。
2.1.6 发展潜力分析
展望“十四五”,汽车产业要主动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定发展方向,提升创新能力,加大推广力度,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推动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从政策来看,汽车产业发展前景明确,国家对汽车市场的支撑政策将持续出台。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内循环的背景下,国内消费将得到大大的推进,尤其汽车领域。
此外,“十四五”期间,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智能汽车等领域的发展仍是重要方向,相关利好政策也将不断支撑发展。同时,作为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车的配套设施,充电桩充电桩、加氢站等设施设备也将进一步完善建设,以助推电动汽车的推广以及燃料电池车的商用。
从市场来看,“十四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将得到进一步发展,行业稳步发展,规模将进一步攀升。根据预测,“十四五”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总规模可达到千万辆。此外,明确要大力发展氢燃料汽车的背景下,到2030年我国要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200万辆的目标。此外,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曾预测到2030年,我国氢能汽车产业产值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
从技术来看,“十四五”期间,我国汽车智能化加快。一方面是2025年有望实现L4级别的高度智能驾驶。随着国内车企、互联网企业等加快布局自动驾驶领域,国内L3级别量产车型有望在2020-2021年推出,L2+级别辅助驾驶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目前各车企高端的车型已经基本实现L2级别辅助驾驶的配置,未来高级自动驾驶系统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2020-2021年将有可量产L3级别车型推出,2025年左右完全自动驾驶L5级别。
另一方面是车联网加快发展,此前从国家到地方陆续有出台相关政策推进。预计2025年全球联网汽车数量将接近7400万台,中国的联网汽车数量将达到2800万辆。
2.2 2020年中国汽车工业运行分析
2.2.1 产销状况分析
“十三五”期间,2016年全年汽车产销均超2800万辆,连续八年蝉联全球第一。2017年全年汽车产销2901.5万辆和2887.9万辆,连续九年蝉联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强劲,中国品牌市场份额继续提高,实现了国内、国际市场双增长。2018年受政策因素和宏观经济的影响,产销量低于年初预期,全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80.9万辆和2808.1万辆,连续十年蝉联全球第一。2019年我国汽车行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受中美经贸摩擦、环保标准切换、新能源补贴退坡等因素的影响,承受了较大压力,全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72.1万辆和2576.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7.5%和8.2%,产销量继续蝉联全球第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汽车行业压力愈加凸显,面对严峻挑战和重大困难。在国家和地方政策大力的支持、市场消费需求的强劲恢复等因素利好下,汽车行业表现大大好于预期。2020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22.5万辆和2531.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和1.9%,再次领跑全球。
图表:2016-2020年中国汽车工业产量
年份 | 2016-2020年中国汽车工业产量(万辆) |
---|---|
2016年 | 2812 |
2017年 | 2902 |
2018年 | 2781 |
2019年 | 2572 |
2020年 | 2523 |
数据参考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及彦心咨询整理,2022年4月
图表:2016-2020年中国汽车工业销量
年份 | 2016-2020年中国汽车工业销量(万辆) |
---|---|
2016年 | 2803 |
2017年 | 2888 |
2018年 | 2808 |
2019年 | 2577 |
2020年 | 2531 |
数据参考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及彦心咨询整理,2022年4月
2.2.2 汽车保有规模
截至2020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81亿辆,2020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汽车2424万辆,比2019年减少153万辆,下降5.95%。其中载货汽车新注册登记416万辆,比2019年增加65万辆,增长18.43%,再创十年来新高。摩托车新注册登记826万辆,比2019年增加249万辆,增长43.07%,近两年保持快速增长,受疫情影响,2020年出现大幅增长态势。
图表:2016-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规模
年份 | 2016-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规模(亿辆) |
---|---|
2016年 | 1.84 |
2017年 | 2.17 |
2018年 | 2.40 |
2019年 | 2.62 |
2020年 | 2.81 |
数据参考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及彦心咨询整理,2022年4月
2.2.3 外贸状况分析
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汽车整车共进口93.3万辆,同比下降11.4%。汽车整车共出口108.2万辆,同比下降13.2%。
图表:2016-2020年中国汽车工业进口量
年份 | 2016-2020年中国汽车工业进口量(万辆) |
---|---|
2016年 | 107.0 |
2017年 | 124.0 |
2018年 | 113.0 |
2019年 | 104.8 |
2020年 | 93.3 |
数据参考来源:中国海关以及彦心咨询整理,2022年4月
图表:2016-2020年中国汽车工业出口量
年份 | 2016-2020年中国汽车工业出口量(万辆) |
---|---|
2016年 | 73.0 |
2017年 | 104.0 |
2018年 | 115.0 |
2019年 | 121.5 |
2020年 | 108.2 |
数据参考来源:中国海关以及彦心咨询整理,2022年4月
2.2.4 经济效益分析
据统计,2020年1-12月,汽车制造业利润额为5093.6亿元,同比增长4.0%。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25%,高于制造业0.33个百分点。
图表:2016-2020年中国汽车制造业利润总额
年份 | 2016-2020年中国汽车制造业利润总额(亿元) |
---|---|
2016年 | 6853.77 |
2017年 | 6890.92 |
2018年 | 6091.30 |
2019年 | 5086.80 |
2020年 | 5093.60 |
数据参考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及彦心咨询整理,2022年4月
目 录
第一章 汽车电子相关概述 9
1.1 汽车的相关介绍 9
1.1.1 汽车的概念 9
1.1.2 汽车的分类 9
1.1.3 汽车的特性 9
1.2 汽车电子的定义与分类 10
1.2.1 汽车电子的定义 10
1.2.2 汽车电子的分类 10
1.3 汽车电子行业产业链分析 11
第二章 2020年汽车行业的发展 11
2.1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综述 11
2.1.1 产业发展作用 11
2.1.2 发展成就回顾 12
2.1.3 产业自主品牌 14
2.1.4 市场营销模式 15
2.1.5 产业集群发展 16
2.1.6 发展潜力分析 16
2.2 2020年中国汽车工业运行分析 17
2.2.1 产销状况分析 17
2.2.2 汽车保有规模 20
2.2.3 外贸状况分析 21
2.2.4 经济效益分析 23
2.3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分析 24
2.3.1 产销状况分析 24
2.3.2 市场格局分析 26
2.3.3 发展潜力分析 27
2.4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29
2.5 促进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对策 30
第三章 2020年汽车电子市场的发展 30
3.1 中国汽车电子行业发展概述 30
3.1.1 市场发展特点 30
3.1.2 产业发展地位 31
3.1.3 产业发展阶段 31
3.1.4 发展驱动因素 32
3.1.5 引领汽车发展方向 33
3.2 2020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发展分析 33
3.2.1 市场规模现状 33
3.2.2 市场结构分析 34
3.2.3 汽车电子渗透率 35
3.3 2020年汽车电子市场竞争分析 36
3.3.1 市场竞争现状 36
3.3.2 区域竞争格局 37
3.3.3 本土企业竞争策略 37
3.4 汽车电子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7
3.5 中国新能源汽车电子市场发展分析 38
3.5.1 市场规模现状 38
3.5.1 新能源汽车对汽车电子的需求情况 39
3.5.1 市场规模预测 40
第四章 2020年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分析 41
4.1 2020年汽车电子控制装置的总体概况 41
4.1.1 行业发展综述 41
4.1.2 技术攻关情况 41
4.1.3 市场发展规模 42
4.2 汽车发动机 43
4.2.1 市场现状分析 43
4.2.2 行业发展亮点 44
4.2.3 未来发展形势 45
4.3 汽车底盘 49
4.3.1 汽车底盘相关综述 49
4.3.2 汽车底盘电子控制介绍 49
4.3.3 汽车底盘市场分析 50
4.3.4 中卡底盘市场分析 51
4.3.5 客车底盘市场分析 52
4.4 胎压监测系统 53
4.4.1 国内行业发展状况 53
4.4.2 国内标准制定情况 54
4.4.3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55
4.5 车身电子控制 55
4.5.1 车身电子控制行业介绍 55
4.5.2 产品的重要性 56
4.5.3 市场发展状况 57
4.5.4 市场发展趋势 58
4.6 传感器 59
4.6.1 市场发展形势 59
4.6.2 市场发展规模 59
4.6.3 车用传感应用 60
4.6.4 产业应用潜力 61
4.6.5 市场发展前景 62
4.6.6 技术研发趋势 63
第五章 2020年车载汽车电子装置分析 65
5.1 2020年车载汽车电子装置的总体发展 65
5.1.1 行业定义分析 65
5.1.2 行业运行现状 65
5.1.3 技术发展趋势 66
5.1.4 产品发展潜力 66
5.2 车载娱乐信息系统 67
5.2.1 基本定义解析 67
5.2.2 发展进程分析 68
5.2.3 中国市场规模 69
5.2.4 市场竞争态势 70
5.2.5 发展趋向分析 70
5.3 汽车导航系统 71
5.3.1 市场驱动因素 71
5.3.2 市场现状分析 73
5.3.3 发展问题 74
5.3.4 市场的发展前景 75
5.3.5 智能化发展趋势 76
5.4 汽车音响 77
5.4.1 市场发展现状 77
5.4.2 市场经营特点 78
5.4.3 产业发展前景 79
5.4.4 行业的发展趋势 80
5.5 汽车电子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81
第六章 2020年汽车电子技术分析 83
6.1 汽车电子技术发展概述 83
6.1.1 技术发展阶段 83
6.1.2 技术发展应用 85
6.1.3 六大技术发展 87
6.1.4 技术研发动态 91
6.2 中国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 95
6.2.1 技术研发成果 95
6.2.2 研发合作动态 96
6.2.3 技术研发方向 97
6.2.4 技术发展策略 99
6.3 汽车电子应用技术分析 100
6.3.1 发动机控制技术升级 100
6.3.2 主被动安全集成呼之欲出 101
6.3.3 与消费电子加快融合 102
6.3.4 视觉技术成汽车应用新宠 103
6.3.5 关注先进公交及安全技术 105
6.4 汽车电子技术在安全方面的应用透析 106
6.4.1 汽车安全性基本简述 106
6.4.2 主动安全性电子技术 106
6.4.3 被动安全性电子技术 108
6.4.4 事故后安全性电子技术 108
6.5 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109
6.5.1 未来发展方向 109
6.5.2 技术发展趋势 109
6.5.3 重点技术前景 110
6.5.4 电子防盗技术 113
第七章 2020年国内外重点企业分析 114
7.1 美国德尔福公司 114
7.1.1 企业发展概况 114
7.1.2 经营现状分析 114
7.1.3 在华业务发展 116
7.2 德国博世公司 118
7.2.1 企业发展概况 118
7.2.2 经营现状分析 119
7.2.3 在华业务发展 119
7.3 德国大陆集团 120
7.3.1 企业发展概况 120
7.3.2 经营现状分析 121
7.3.3 在华业务发展 122
7.4 日本电装公司 123
7.4.1 企业发展概况 123
7.4.2 经营现状分析 123
7.4.3 在华业务发展 124
7.5 美国伟世通公司 125
7.5.1 企业发展概况 125
7.5.2 经营现状分析 125
7.5.3 在华业务发展 126
7.6 法国法雷奥集团 126
7.6.1 企业发展概况 126
7.6.2 经营现状分析 127
7.6.3 在华业务发展 128
7.7 辽源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129
7.7.1 企业发展概况 129
7.7.2 经营效益分析 130
7.7.3 财务状况分析 134
7.7.4 核心竞争力分析 139
7.7.5 公司发展战略 140
7.8 德赛西威 142
7.8.1 企业发展概况 142
7.8.2 经营效益分析 143
7.8.3 财务状况分析 143
7.8.4 核心竞争力分析 148
7.8.5 公司发展战略 151
7.9 华阳集团有限公司 152
7.9.1 企业发展概况 152
7.9.2 经营效益分析 153
7.9.3 财务状况分析 154
7.9.4 核心竞争力分析 160
7.9.5 公司发展战略 161
第八章 中国汽车电子行业投资策略及市场前景分析 162
8.1 中国汽车电子行业投资环境 162
8.1.1 政策环境 162
8.1.2 经济环境 163
8.1.3 产业环境 164
8.2 中国汽车电子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165
8.2.1 技术应用建议 165
8.2.2 投资区域建议 165
8.2.3 企业经营管理建议 165
8.3 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前景展望 166
8.3.1 行业机遇分析 166
8.3.2 十四五发展趋势 167
8.4 2021-2027年中国汽车电子行业预测 169
8.4.1 发展因素分析 169
8.4.2 市场规模预测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