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激励理论——摘抄
马斯洛理论,也被称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它是一种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描绘了人类需求的五级模型,通常被描绘成金字塔内的等级。
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
生理需求:这是最基本的需求,如食物、饮水、空气和休息等。这些需求是满足每个人都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安全需求:这是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后,人们对安全和保护的需求,如稳定的工作、住房和安全的环境等。
社交需求:这是人们追求人际关系和归属感的需求,如朋友、家庭、恋情等。人们希望被别人接受和认可,实现精神共鸣和归属感。
尊重需求:这是人类理解自己的基本需要之一,这种需求来源于人们对自己的尊重和别人的尊重。这个层次上,个人开始寻求社会认同、责任感以及个人表现和贡献等。
自我实现需求:这是马斯洛理论在需求层级的顶端。自我实现需求是一个人追求自我发展、探索人生和实现自我潜能的内在动力。当基本的需求被满足后,人类更关注个人成长、自我发展和实现潜能的需求。
这种五阶段模式可分为不足需求和增长需求。前四个级别通常称为缺陷需求(D 需求),而最高级别称为增长需求(B 需求)。
马斯洛原理的构成根据3个基本假设:
- 1,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
2,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
3,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马斯洛理论是一个广泛应用于组织心理学、人际关系、教育等领域的人类行为理论。这个理论凸显出人类需要的层级性,在组织和团队建设方面,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需求的重要性,在组织中创造一个能满足各种需求的环境,并在对团队成员的激励和培训等方面采取相应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