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模式(State Pattern)
状态模式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这种模式通过把状态的变化逻辑分布到State的子类之间,减少了相互间的依赖,使得状态的切换更加清晰。
状态模式的关键是将那些会随着状态改变而改变的行为抽离出来,使得状态和行为可以独立变化,不同状态下的行为可以分别管理和修改,增加新的状态或者改变状态间的转换逻辑变得更加容易。
使用状态模式的好处:
- 封装了转换规则:状态之间的转换操作被封装在状态类中,易于修改和扩展。
- 消除了庞大的条件分支语句:状态模式通过多态性来消除原本过多的条件分支语句。
- 将状态的逻辑与对象的其它行为分离:这有助于集中处理对象在某一状态下的行为。
示例:简单的工作状态切换
假设我们有一个工作任务(Task
)对象,这个对象有几个状态:New
(新创建的任务),InProgress
(正在进行的任务),Completed
(已完成的任务)。我们可以使用状态模式来设计这个场景。
步骤 1:定义状态接口
首先,定义一个状态接口和实现该接口的具体状态类。
interface State {void proceed(Task task);
}class New implements State {public void proceed(Task task) {System.out.println("Task is starting.");task.setState(new InProgress());}
}class InProgress implements State {public void proceed(Task task) {System.out.println("Task is in progress.");task.setState(new Completed());}
}class Completed implements State {public void proceed(Task task) {System.out.println("Task is already completed.");}
}
步骤 2:创建 Context 类
然后,创建包含状态的Task
类。
class Task {private State state;public Task() {// 任务默认状态为 Newthis.state = new New();}public void setState(State state) {this.state = state;}public void proceed() {state.proceed(this);}
}
步骤 3:使用状态模式
最后,演示如何使用状态模式来改变Task
对象的状态。
public class StatePatternDemo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ask task = new Task();task.proceed(); // Task is starting.task.proceed(); // Task is in progress.task.proceed(); // Task is already completed.}
}
在这个示例中,Task
对象的行为随着其内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而且状态的变更逻辑被封装在状态对象内部。这样,如果未来需要添加新的状态或者改变状态转换的逻辑,我们只需要修改或添加相应的状态类,而不需要触及到Task
类的内部逻辑,这就是使用状态模式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