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坏信息?

每当有社会热点,大家也许都会遇到一个困扰:

铺天盖地的信息,实在是太多了。究竟哪一些值得信任,哪些不值得信任?哪些可以接受,哪些最好保持怀疑?

我想用这篇文章,彻底把这个问题讲清楚。

图片

什么是「好信息」和「坏信息」?

我对信息有一套评判体系,就是把信息划分成「好信息」和「坏信息」。

什么是好信息?我的定义是:以呈现事实为主要目的,为你的思考提供原料,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信息。

而坏信息呢,指的是:以自身的传播为主要目的的信息。基于这个目的,它可以不择手段,比如:夹带谣言、煽动情绪、挑拨离间、输出片面观点……

简而言之:好信息的本质是「为你提供养料」,而坏信息则是「追求自身传播」。

因此,显而易见,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追求摄入好信息,避开坏信息 —— 这也是我一贯以来,筛选和管理信息渠道的主要原则。

原因很简单:好信息会帮助我们「完善自身」,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和视角,从而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而坏信息所做的,是想替代我们去思考。

因而,长期摄入坏信息,会慢慢放弃自己的思考能力,将大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

这里需要强调两点。

第一,好信息和坏信息,以性质划分,而不按结果划分。

什么意思呢?一条信息,只要它是想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事实,哪怕最终发现它所呈现的事实是错的,它也是一条好信息,只不过是一条犯了错的好信息。

而反之,一条信息,如果它的逻辑单薄,观点片面,用词偏激,哪怕它呈现的事实「恰巧」对了,也不能说它是一条好信息。

第二,坏信息跟谣言的关系是什么?

在我的定义里,谣言属于一种「坏信息」,它同样具备坏信息的特征:为了让自身更好地传播,可以编造虚假事实,或者轻率地作出断言,挑动读者的恐慌。

但为什么我要说「坏信息」,而不讲大多数人更熟悉的「谣言」呢?原因很简单:判别谣言是需要知识基础的。一个人,哪怕再聪明,在他所不熟悉的领域,他也没有能力去鉴别一条信息是否为谣言。

但是,我们可以曲线救国:既然谣言属于坏信息,具备坏信息的特征,那么,我们通过分辨坏信息,不也就能分辨谣言了?

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

图片

生活中,坏信息远比好信息多

前面讲过,生活中,如果想成为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我们应该追求好信息,避开坏信息。

但不巧的是,我们所接触到的信息里面,坏信息远远比好信息多。

不妨想一想:你平时阅读的大多数内容,读完之后,是会使你变得更冷静,审慎,理性,还是使你变得更激愤,轻率,冲动?

如果没有刻意筛选过信息源,对许多人来说,应该是后者。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能够产出「好信息」的深度媒体太少;而热衷于产出「坏信息」的自媒体,又太多。

什么叫深度媒体?就是那些有能力调查社会事件,做基本的事实核对,对信息作审核,产出深度内容的媒体。而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的深度媒体是非常少的,内容也受到种种限制。

当深度媒体的产出,不足于满足我们的信息需求,自媒体就应运而生了。按2019年微信公开课的数据,公众号数量已超过2000万个 —— 这仅仅是公众号而已。

但是,自媒体是不用承担责任的。同样一条「坏信息」,放在深度媒体上,会损害其信誉和公信力,因此深度媒体会有一套监督和自净机制,可以保障内容的可靠性。

但放在自媒体上,大多数时候,就是文章一删了事。过了几天,大多数人就会忘了这件事。实在闹大了,换个身份,摇身一变,又是一条好汉。

进一步,对自媒体而言,最首要的目的是什么?是抢占注意力。有了注意力,才有流量,进而才有收入。可以说,注意力就是自媒体的命脉。

因此,产出「坏信息」,传播「坏信息」,对自媒体来说,是一种成本很低、而收益接近于无限大的策略。单单依靠「良心」,很难有效制约。

这就导致了「信息过载」。每一天,我们都像在战场上,经受着各种标题党、谣言、情绪化的狂轰滥炸,身心俱疲。

那么,国内有哪些好的「深度媒体」呢?就我个人的经验,下面这些媒体还可以,值得一看:

财新,三联,财经,南都。

仅列举我看得多的,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

图片

人性,同样是坏信息的土壤

上述仅仅是一方面。另一个原因,是根植于人性深处的「斗争欲」。

随便打开知乎、微博、头条、公众号……这样的评论比比皆是:

「你的屁股究竟在哪一边?」

「洗得一手好地」

「楼主是友军,别误伤了」

……

随便一句话,都带着浓重的戾气和火药味。

我把这种话语体系,称作「斗争叙事」。它隐含着一种什么逻辑呢?

讨论就是一场战争,目的就是为了赢;跟我观点一致的就是朋友,观点不一致的就是敌人,对待敌人就要一炮轰过去,把它彻底踩在脚下,让它不得翻身。

真的是这样吗?

这种建构方式显然是荒谬的。仔细想一想就会知道:「我」的观点不一定就是对的,跟我所对立的观点也不一定就是错的,讨论绝大多数时候并非为了分出胜负,而是为了达到共识,使得双方更加接近「全面的真相」。

但为什么许多人会沉浸在「斗争叙事」之中呢?这其实跟人群无关,是一个普世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原理:人是存在「群体偏见」的。什么意思呢?我们总会把跟我们在某方面相似的人,归为「同类」;而把除了同类之外的人,归为「异类」。

一旦划分出了同类和异类(in-group 和 out-group),随之而来的就是:团结同类,攻伐异类。

这就叫做「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

举个例子:当两个人在争论「南方和北方哪里更好」时,他们讨论的,真的是南北差异吗?很多时候并不是。

以南方人为例,他所经历的心理活动,很可能是这样的:

1)对号入座:我是南方人。把自己归属到一个「同类」的群体里面。

2)排除异己:你是北方人。从而,划分出了「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对立。

3)胜过对方:我要证明「南方比北方好」,并不是因为我真的觉得南方好,而是因为我要证明「我们胜过你们」 —— 从而让我产生「我胜过你」的体验。

你会发现,许许多多「坏信息」,利用的,其实就是这么一点:

  • 你是女性?我告诉你,很多问题不是你的问题,而是男人的问题!

  • 你过着996的生活?其实不是你的问题,而是你被老板剥削了!

  • 你跟家里人关系处不好?不要紧,很多人都这样,我们一起来反抗原生家庭……

首先让你对号入座,安慰你「你没有问题」(同类),然后告诉你「他们是你的敌人」「是他们的问题」(异类),于是,你就会自然产生一种「同仇敌忾」的情绪,从而被煽动。

这种「群体偏见」有多根深蒂固呢?心理学家 Tajfel 等人的实验发现,哪怕是一群儿童,只是随机给他们分组做游戏,也能观察到相似的现象:他们对待「同组的人」会更加宽容,对待「别组的人」会更加苛刻 —— 即使各组间并不存在竞争关系。

那么,为什么人会有这样的偏见呢?这就要追溯到进化心理学了。在原始时代,人只有结成部落,才能生存下去。于是,只有「忠于部落」的个体,才能繁衍下来,并传播下他们的基因。那些不这样的个体,都已经灭绝了。

因此,可以说,每个人心里,都藏着「党同伐异」的种子。而坏信息要做的,就是把它们点燃,煽动,让它生根发芽,冒出火花。

因此,显而易见:好信息要追求理性中立,那么就要压制这颗种子;但坏信息毫无顾忌,它可以最大限度地煽动你的情绪,挑动双方的对立,从而坐收渔翁之利。

这就是在传播力上,坏信息远远胜过好信息的原因。

图片

图片

如何分辨「坏信息」?

说了这么多,我们该如何分辨坏信息呢?

前面讲过,坏信息的首要目的,是通过撩拨「党同伐异」的种子,煽动情绪,从而抢夺你的注意力、让自身获得传播。那么,我们不妨从这一点入手,来彻底剖析一下「坏信息」所可能具备的特征。

如果一条信息符合下面这几个特征,那么,它很大概率,就是一个「坏信息」。

图片

1. 事实缺位

平时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信息,绝大多数都是观点。比如各种「评价」「态度」「结论」「建议」「看法」……

不是说观点不好,观点是一种对信息的高度浓缩,更便于大脑理解。

但一切观点,都必须建立在可靠的事实证据和严谨的逻辑推演上面,否则就是站不住脚的。

而由于坏信息追求的是「传播自己」而非「传播事实」,因此,它们不会把太多时间精力花在「事实核对」上面。

所以,坏信息常见的模式,是这么几种:

1)缺乏事实

这种很好理解。它们通常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社会热点的评论和批判,大多数行文是:

先讲最近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揪住一个点,洋洋洒洒开始自己的批判,间或举一些「我身边」「我朋友」「我二舅姥爷」的例子。

用大白话说就叫做「开局一张图,后面全靠编」。

这种模式,分辨起来也最为简单,你只需要问:

  • 你所引用的事件,是事实的全貌吗?

  • 你所讲的情况,有统计数据吗?

  • 你的判断和分析,是你自己的看法,还是有理论依据?

  • 你所得出的结论,是自己臆测,还是有实际案例、文献资料可以支撑?

大多数情况下,你会发现,这些问题的回答,在文章里面,都是「零」。

那基本就可以判定,这样的信息并无太大价值。

2)人云亦云

这种比起第一种好一点,因为它有事实,但它的事实往往是经不起推敲的。

具体来说,也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提供了事实,但没有来源。比如各种「研究表明」「据媒体报道」「我讲个故事」……

严格的做法是什么呢?研究表明,那么是谁做的研究?写出来;媒体报道,什么媒体、何年何月的报道?写出来;讲一个案例,是发生在何地何时的案例,从哪里看到的?写出来。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这样才方便读者去溯源和核对。假如读者对你讲的信息不信服,或是产生兴趣,需要进一步了解详情时,才能按图索骥。

但这一类信息「并不欢迎」读者去核对。因为它们的信息源往往也是道听途说的,自己都没有做过检查。因此,模糊信息来源,既是偷懒,也是一种心虚的表现。

另一种,是引用多手信息。什么叫多手信息呢?就是信息从源头发出,经过许多环节的引用和转述,最后,再到你的面前。

这种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方法:看它发出的截图,上面是不是叠加了很多个水印。

为很么要避免多手信息呢?因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非常容易失真。断章取义,以讹传讹,虚假证据……这些情况,实在太常见了。可以说,信息的流通每多一步,失真的风险就高一个数量级。

而一个严谨的作者,他是有义务去做「事实核对」的。因为他需要保证,所呈现给读者的每一个事实,都是确切可靠的。而不是把「事实核对」的义务丢给读者。

如果一篇文章,连文章里引用的信息,都懒得去核对一下,懒得去查找源头、检查是否失真,那它的可靠性和可信度,自然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3)立场先行

这种在三者里面,是最隐晦、最高级的,也是相对来说最难判别的。

它的模式是什么呢?有事实,也有来源,而且看起来逻辑合理、严谨,几乎无懈可击 —— 但是,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

它往往只选取了「对自己有利」的事实,有意无意忽略了反面的证据和观点。

这种模式一般人很难甄别,我也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告诉大家,这类信息通常有一个特点:

会在开头就开宗明义抛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用大量的事实来佐证它,让你一口气读下来觉得「十分顺畅」,完全按照作者的思路走。

简而言之,就是两个点:

1)读起来非常「爽」;

2)读完之后,你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文章提供了哪些事实,而是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如果一篇文章读下来,给你这样的感觉,那你就要留意了。它有可能是作者精心调配、设计的结果,就是为了让你完全接受他的逻辑。

作为对比,一篇「好信息」可能会怎么做呢?很可能会这样:

1)议题:我们今天要探讨一个什么样的话题。

2)事实:对于这个议题,我所搜集到的信息有哪些。哪些是正方的,哪些是反方的。

3)分析:基于上面的事实,我作出的判断和分析是什么。把思路完整地阐述出来。

4)结论:我最终的结论是什么,这个结论在什么条件下、基于什么假设,才会成立。

简而言之,一篇「好信息」,在对事实的处理上会更具透明度,把读者放在一个完全对等的位置:

这些就是「我」获取到的信息,基于这些信息,我作出这样的判断。但同时,也有一些反面的论据,我一起呈现给你看。你可以根据双方的信息,得出自己的结论。

好的文章,你读下去不一定会觉得「爽」,觉得「酣畅淋漓」,但是它可以调动你的思考,让你自己思考得出结论,而不是受制于别人给你灌输的思想。

好了,到这里,我们先总结一下。坏信息的第一个特征,是事实缺位。这里面,从低到高,又可以细分为:缺乏事实,人云亦云,以及立场先行。

如何破解「事实缺位」呢?最好的方式,当然还是自己搜索一下相关信息,去做「事实核对」。但可能有朋友要问:我每天读的信息那么多,不可能每一条都去做核对,应该如何把握平衡呢?

我自己的心得是:如果一条信息对你来说很重要,重要到你想把它转发到朋友圈、分享给朋友,那么,不妨先后退一步,审视一下:

文章里面有哪些事实?有无来源?是否可靠?是否有立场?

慢慢锻炼这种能力,直到把它变成一种本能,一种内化的习惯。

这不但是对你身边的人负责,也是对你自己负责。

图片

图片

2. 情绪煽动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点。

单单「事实缺位」,不至于成为一条坏信息。它如果想要传播自身,就需要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煽动你的情绪,让你不假思索地「行动」。

简而言之:如果读完一篇文章,你第一反应是义愤填膺,或者非常激动,那么,在你分享转发之前,不妨先退一步,问问自己:

我是否陷入它希望我产生的情绪里面了?

当然,我不是告诉你:会让你产生情绪的文章都是坏信息。绝对不是。这里面的关键点在哪里呢?

  • 好信息把你当成一个可以平等对话的个体,因此,它一定不会拒绝让你「思考」。

  • 坏信息,它会把你当成一个传播的工具,因此,它会让你陷入充盈的情绪里面,从而让你丧失思考能力。

我们知道,大脑可以分为「情绪脑」和「理性脑」。情绪脑是以杏仁核为中心的边缘系统,负责情绪;理性脑是以前额叶为中心的新皮层,负责思考。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呢?互相抑制。

也就是说:当情绪脑被激活时,理性脑就会暂时被压制;反过来,当理性脑被激活时,我们的情绪水平就会降低,变得没那么冲动。

所以,坏信息的做法就是:通过激活你的情绪脑,使你的理性脑被压制,从而短暂丧失理性思考能力,让你成为它们传播的载体。

而好信息呢,它激活的是你的理性脑,从而,哪怕你会产生情绪,也会通过思考的激活,让自己冷静下来,思索「这篇文章对吗?」「我可以相信吗?」「我应该怎么做?」

而这几个问题,恰恰是「坏信息」最不希望你去想的。

举个例子。如果坏信息希望你传播它,可能会用激烈的语言下定论,并引导你行动: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如果你是一个有良心的人,请发声!」

它会大吼大叫地把信息抛给你,要求你立刻,马上,按照它所说的去做。

但好信息就会很克制,因为它知道: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不应该主宰你,你的行为应该由自己所决定。

它可能会这么说:「读到这里你也许会很激动,先冷静一下,我建议你可以这样做……原因是……目的是……如果你认同,请考虑我的建议」。

它会把你当成一个能够平等对话、独立思考的个体,告诉你:现在,信息都摆在这里了,我希望你这样做,但是否要听我的,取决于你。请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那么,怎么分辨这一点呢?

其实也很简单。如果一篇文章里面,充斥着反问句、排比句、感叹号,以及各种口号式的短句;如果读完一篇文章,你第一反应是怒火中烧、情绪激烈,那么不妨问一问自己:

我是否陷入了「情绪陷阱」里面?

只需要这么一问,你就能立即激活理性脑,压制情绪脑,从而摆脱情绪的束缚,更好地审视这篇文章。

许多时候,理性和非理性,其实就是这么一念之差而已。

图片

3. 简单断言

在之前的文章里,有留言质问我:

整篇文章充斥着「可能」「也许」,不都是你的臆测吗?这样的文章为什么能发出来?

实际上,这是一种缺乏科学素养的观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科学的思维恰恰就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一个理性的、讲求科学的人,哪怕手头上的证据非常充分,他也能够清晰地意识到:

我所讲的,都是我基于证据作出的推测。它可能很接近真相,但无论多接近真相,都存在着「我错了」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除非我在转述事实,否则,只要我呈现的是观点,就必然是「很可能」,永远都到不了「一定是」。

因此,如果你读一些科学的、严谨的文章,你会发现,文章里面极少用到肯定的语气,大多数时候都是「风险很低」「极大概率」「很可能」「无需过分担忧」,等等。

反过来,绝对化、肯定化的语气,正是「坏信息」们的最爱。

为什么呢?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我们的大脑偏爱「流畅性」。试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1)药物A能治疗疾病B。

2)药物A对疾病B的某些症状有明显改善,具体机制可能是……目前正在计划进一步的临床实验。

哪个句子更严谨?当然是2。但你想一想,哪个句子更容易传播,更容易被大众理解、接受、相信?

大脑有一种偏见,喜欢简单,喜欢流畅,喜欢有力。原因很简单:简单和流畅可以减少对认知资源的耗用,因而更方便大脑储存;有力的句子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告诉大脑「它很重要」,因而更容易被记住。

这就是谣言的威力所在。你会发现,任何一则谣言,都是言简意赅的,既简单,又重要,你一看就能明白什么意思,无需耗费时间去思考 —— 因而,它才更容易被我们接受,更容易被传播。

这就叫做「简单断言」。简单,是指把复杂的问题、事物过度简化,用「能不能」「对不对」「好不好」,来取代复杂的描述和分析。

断言,是指把其他的可能性一刀切,用肯定、绝对的语气,告诉你:不用想了,就是我讲的这样。

所以,如果一篇文章里,充满着斩钉截铁的结论,不容置疑的语气,那么,请先给它打一个问号,问一问:

是谁给你的勇气?

图片

4. 群体叙事

最后,简单提一个点,群体叙事。

什么意思呢?我在前面讲过:坏信息的秘诀,在于让你「对号入座」,先把自己安放进某个群体里面,再挑动起群体的对立,让你产生「群体偏见」,从而产生同仇敌忾的冲动。

所以,任何情况下,一旦有人企图给你归类、贴标签,告诉你:你是谁,你的敌人又是谁;

一旦有人企图用「我们都是……的人」等言辞来跟你拉近距离;

一旦有人让你「注意自己的立场」「别为对手说话」「你没错,都是别人的错」时 —— 就得打起警惕了。

无论是两性对立,劳资对立,地域对立,学历对立,甚至是爱国,娱乐,鄙视链……一切对立,背后都离不开「党同伐异」四个字。

别沦为别人的棋子。

记住:你首先是你自己,其次才是群体的一员。

图片

最后,总结一下:

坏信息一般具备的特征:事实缺位,情绪煽动,简单断言,群体叙事。

那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一篇文章符合上面的2点、3点,甚至全部,它一定是一条「坏信息」吗?

现在,我把思考的权利交给你。

请别让它被别人夺走。

图片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zph.cn/news/661010.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CSS定位

定位的组成: 这个属性只有当position属性设置为absolute、fixed、relative时才有效。而且在position属性取值不同时,它们的含义也不同。left和right属性值除了可以设置为绝对的像素数外,还可以设置百分数。 定位模式: 静态定位st…

易语言系列学习1

通过本文章你会学习到 如果 如果真 获取编辑框内容 关闭本程序 监听按键让它等价于点击某个按钮 运算:或 且 非(注意中间要有一个空格,否则会报错) 效果 .版本 2.程序集 窗口程序集_启动窗口.子程序 _按钮2_被单击. 如果真 (编…

【项目实践02】【优先级阻塞队列】

文章目录 一、前言二、项目背景三、实现方案四、思路延伸1. 优先级队列1.1 concurrent 包下的 PriorityBlockingQueue1.2 Redisson 的优先级阻塞队列 2. jvisualvm 远程连接3. Jstack 高 CPU 排查 五、参考内容 一、前言 本系列用来记录一些在实际项目中的小东西,并…

qemu 抓取linux kernel vmcore

一、背景 在qemu调试linux kernel时 有时我们会遇到dump 情况,这时可以通过gdb 方式连接分析dump, 但实际中我们用得更多的是离线dump 分析,分析的文件通常是vmcore(linux kernel panic 生成的coredump文件)或者ramdu…

【多个SpringBoot模块项目如何变成聚合项目】

【前言】 项目虽然是Eureka、OpenFeign 进行服务注册和服务调用,但是每个模块都是一个单独的SpringBoot,启动每个模块都需要单独启动一个idea,觉得这个过于繁琐,现在想把项目变成一个聚合项目,只需要启动一个idea即可。 【过程】…

【数据结构 08】红黑树

一、概述 红黑树,是一种二叉搜索树,每一个节点上有一个存储位表示节点的颜色,可以是Red或Black。 通过对任何一条从根到叶子的路径上各个节点着色方式的限制,红黑树确保没有一条路径会比其他路径长上两倍,因而是接进…

UGUI中Text和TextMeshPro实现图文混排方式

一些项目中实现图文混排是自定义一个脚本去继承Text类,然后文本中用富文本的方式进行图片和超链接的定义,在代码中用正则表达式匹配的方式把文本中图片和超链接给替换,如下: TextMeshPro实现是生成SpriteAsset进行图文混排的&…

YOLOv8-Segment C++

YOLOv8-Segment C https://github.com/triple-Mu/YOLOv8-TensorRT 这张图像是运行yolov8-seg程序得到的结果图,首先是检测到了person、bus及skateboard(这个是检测错误,将鞋及其影子检测成了滑板,偶尔存在错误也属正常),然后用方…

go并发编程-runtime、Channel与Goroutine

1. runtime包 1.1.1. runtime.Gosched() 让出CPU时间片,重新等待安排任务(大概意思就是本来计划的好好的周末出去烧烤,但是你妈让你去相亲,两种情况第一就是你相亲速度非常快,见面就黄不耽误你继续烧烤,第二种情况就是你相亲速度…

电脑用的视频编辑软件有哪些 视频剪辑软件排行榜 视频剪辑软件推荐 视频剪辑培训学习 视频剪辑制作自学 电脑视频剪辑需要什么配置

电脑视频剪辑软件这么多,到底哪些比较好用?下面就让我们以十大电脑视频剪辑软件排行榜来细数好用的软件。另外,电脑视频剪辑需要什么配置?本文也会给大家从内存、CPU等参数上介绍,并推荐好用的电脑设备。 一、十大电脑…

Javaweb之SpringBootWeb案例之配置文件的详细解析

4. 配置文件 员工管理的增删改查功能我们已开发完成,但在我们所开发的程序中还一些小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当前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优化解决。 4.1 参数配置化 在我们之前编写的程序中进行文件上传时,需要调用AliOSSUtils工具类&…

基于springboot+vue的校园赛事资讯网站(前后端分离)

博主主页:猫头鹰源码 博主简介:Java领域优质创作者、CSDN博客专家、公司架构师、全网粉丝5万、专注Java技术领域和毕业设计项目实战 主要内容:毕业设计(Javaweb项目|小程序等)、简历模板、学习资料、面试题库、技术咨询 文末联系获取 项目介绍…

【Python笔记-设计模式】建造者模式

一、说明 又称生成器,是一种创建型设计模式,使其能够分步骤创建复杂对象。允许使用相同的创建代码生成不同类型和形式的对象。 (一) 解决问题 对象的创建问题:当一个对象的构建过程复杂,且部分构建过程相互独立时,可…

leetcode-704.二分查找

题目 给定一个 n 个元素有序的(升序)整型数组 nums 和一个目标值 target ,写一个函数搜索 nums 中的 target,如果目标值存在返回下标,否则返回 -1。 示例 1: 输入: nums [-1,0,3,5,9,12], target 9输出: 4 解释: 9 …

Web性能优化之如何评估网页性能——性能指标和度量工具介绍

前言 用户在访问 web 网页时,大部分都希望网页能够在一秒完成。事实上,加载时间每多 1 秒,就会流失 7%的用户。如果时间超过 8s 用户就会感到不耐烦、会放弃访问。这也就是著名的 “8秒原则”。 虽然当今设备及网络环境都大幅提升&#xff…

Android 跳转应用设置/热点界面或等常用操作

Android 跳转应用设置/热点界面或等常用操作 https://www.jianshu.com/p/ba7164126690 android学习进阶——Setting https://blog.csdn.net/csdn_wanziooo/article/details/81980984 Android 7.1 以太网反射 EthernetManager 配置 DHCP、静态 IP https://codeleading.com/art…

Java List的合并与切分

在Java开发中经常遇到list结构数据的处理,如List的合并或拆分,记录下来,方便备查。 一、List 合并 两个list数据的合并处理,可使用Java8 新特性的stream流,根据实际需要遍历取值。 1、定义 UserInfo 对象 订单的相…

Request对象-获取请求消息

Request 概述:Request 和 Response 对象都是由 Web 服务器(Tomcat)创建的,我们来使用它们,Request 对象是用来 获取请求消息 的,Response 对象是用来 设置响应消息 的 Request 对象的原理 Request 对象的继承体系结构 Reque…

IS-IS的LSP分片扩展

原理 IS-IS通过泛洪LSP来宣告链路状态信息,由于一个LSP能够承载的信息量有限,IS-IS将对LSP进行分片。每个LSP分片由产生该LSP的结点或伪结点的SystemID、PseudnodeID(普通LSP中该值为0,Pseudonode LSP中该值为非0)、LSPNumber(LSP分片号)组合起来唯一标识,由于LSPNumb…

【大数据安全】数据管理安全安全分析隐私保护

目录 一、数据管理安全 (一)数据溯源 (二)数字水印 (三)策略管理 (四)完整性保护 (五)数据脱敏 二、安全分析 (一)大数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