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有时候不想动脑子,就懒得看源码又不像浪费时间所以会看看书,但是又记不住,所以决定开始写"抄书"系列。本系列大部分内容都是来源于《 图解设计模式》(【日】结城浩 著)。该系列文章可随意转载。
本文为总结篇,仅罗列文章,不做内容解读。受限于个人能力和经验,部分设计模式本人并没找到合适使用场景,因此可能存在部分内容和举例不够恰当,后续工作过程中如有更为深刻解读会再进行更新。
二、总结
-
设计模式① :适应设计模式
- Iterator 模式:一个一个遍历。
- Adapter 模式:加个适配器以便于复用。
-
设计模式② :交给子类
- Template Method 模式 :将具体处理交给子类
- Factory Method 模式 :将实例的生成交给子类。
-
设计模式③ :生成实例
- Singleton 模式 :只有一个实例
- Prototype 模式 :通过复制生成实例
- Builder 模式 :组装复杂的实例
- Abstract Factory 模式 :将关联零件组装成产品
-
设计模式④ :分开考虑
- Bridge 模式 :将类的功能层析结构与实现层次结构分离。
- Strategy 模式 : 整体地替换算法
-
设计模式⑤ :一致性
- Composite 模式 :容器与内容的一致性
- Decorator 模式 :装饰边框与被装饰物的一致性
-
设计模式⑥ :访问数据结构
- Visitor 模式:访问数据结构并处理数据
- Chain of Responsibility 模式 : 推卸责任
-
设计模式⑦ :简单化
- Facade 模式 :简单窗口
- Mediator 模式 : 只有一个仲裁者。
-
设计模式⑧ :管理状态
- Observer 模式 : 发送状态变化通知
- Memento 模式 :保存对象状态
- State 模式 :用类表示状态
-
设计模式⑨ :避免浪费
- Flyweight 模式:共享对象,避免浪费
- Proxy 模式:只在必要时生成实例。
-
设计模式⑩ :用类来实现
- Command 模式 :命令也是类
- Interpreter 模式 :语法规则也是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