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划至5月中旬,20级的萌新们也从当初的“小白”不断进阶,化身老司机指日可待~
相信从备考到现在,各位一定对“思维导图”这四个大字都听倦了!不管是老学长老学姐们公开课上传授的经验,还是刚上岸高分考神们的经验帖,都让你有种似乎不做思维导图就考不上的错觉。
然鹅,当你下载完一堆做导图的app之后,你又感到无从下手,看着别人做出的导图瑟瑟发抖,慌得一批,但是到自己这儿还是不知导图到底该如何做,甚至极有可能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结果却像当初做笔记练书法一样,沦为另一种变相抄书!
所以,思维导图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学长学姐们没完没了地安利它?到底要怎么做思维导图?哪些地方可以用到思维导图?什么时候开始做思维导图?
以及,如何避免陷入2种极端——极其抗拒主动思考,讨厌与思维导图有关的一切 or 屁大点事也要做成思维导图,看着五颜六色的框架模板把自己感动得稀里糊涂?
以上问题,学姐将给大家逐个解答。
思维导图是什么?
首先,在座的各位请一定要摆正心态,不要把这个思维导图看成一个很高大上的东西!还记得中学的时候学过的树状图吗?还记得你双十一前为了扫货在废纸上写下的必买List吗?还记得你制定旅游攻略时整理的美食美景打卡清单吗?
没错,某种意义上,这种借助关键词,帮助你在短时间内迅速定位某个细节,起到一种归纳、整理作用,从而帮助你掌控全局的东东,都可以看做是思维导图,或者称其为框架图。
所以,大家完全不要因为“思维导图”四个字从考神嘴里说出、在经验帖里出现、在公共课上频繁被cue,就误以为它有多么的牛逼哄哄了!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会在很多地方运用到“框架意识”,相应地,大家也都具备制作适合自己的思维导图的能力。
当然,考研作为一项竞争激烈的选拔性考试,对框架体系的要求远远高于你在废纸上潦草写下的双十一剁手清单(现在没有达到这种要求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在我们介绍思维导图之前,大家一定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思维导图远没有你想象得那么艰难!!!
通过将度娘对思维导图的定义翻译成人话,可以简单地将其概括为: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虽然简单却很有效。它通过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引出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从而把主题关键词与其派生出的其他相关内容建立记忆链接。
感受一下人民日报推出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
但是我想说这并不是一个正面案例,后面展开说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通过核心词A发散出B/C/D/E/F/G,并将后者与A的关系分别以形象化的树状图方式呈现出来,这时候你其实就已经完成了一份关于主题词A的思维导图。如此easy,到底哪里高大上了???(手叉腰白眼不屑)
为什么要做思维导图?
虽然不能粗暴断言每一个新传考研人都做过思维导图(毕竟我身边的确有没做过导图依然高分上岸的大神),但是思维导图对于考研学习(包括并不限于新传学科)的好处是毋庸置疑滴~
一句话概括,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知识框架/体系,而这对于中后期(尤其是冲刺期、复试备考期)是灰常重要滴。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①定位知识,培养逻辑。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你具备一种逻辑思维,迅速地定位到每一个小知识点属于哪一部分,并由此牵扯出与其相关的分支。在后期做真题回答论述题的时候,既能发散思维,又能根据脑海中的框架图进行排查,看是否有漏掉的点,不至于丢三落四,一方面既做到了知识点的全面,另一方面也实现了答题逻辑深浅的递进。
②把书读薄,减轻背书任务。
通过建立起的知识框架,我们可以真正地做到“把书读薄”,除了一些必须牢记的书中基础概念(一般多表现为名词解释题),大部分内容都可以根据论述题题目的要求,结合自己已有的框架进行合理安排、灵活发挥(现阶段做不到很正常,不要紧张,不要着急,不要害怕!!!)。
③全局高度把握知识,高效复习。
在初试冲刺期拔高阶段,再去细抠每一个小知识点是不太现实也得不偿失的,包括复试备考时,经历了初试后的一段空白期,我们需要的不是去重新拾起每一个细碎知识,而是要通过整体框架体系来尽可能快速地实现初试知识的“回温”。在这两个阶段,思维导图的作用就大大地凸显出来了,它可以帮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最大的价值。
怎么做思维导图?
首先,安利一波思维导图的作图工具:Xmind、幕布、MindMaster、WPS自带导图功能等等。
前面我们也提到了,思维导图本质上是发散性思维的体现,同时它起到的是一个归纳、整理、从全局高度提高挈领的作用。因此,这就决定了做思维导图和做笔记不一样。
一本详实全面的笔记可以做到囊括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每一个细枝末节都会被记录整理在笔记中,这无可厚非,因为有一部分孩纸们的确习惯把笔记做的很扎实,中后期背诵复习时哪怕是脱离书本只靠一本笔记也完全OK(当然关于笔记内容的粗略也是因人而异的,再啰嗦一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就好,学习方法没有对错之分)。
但是思维导图的作用与其正好相反,如果把笔记的内容比作一棵大树上繁盛的树叶(它或许非常非常非常多,尤其是人大、暨大这种参考书目hin多的学校,心疼,抱住!),那么思维导图就是由树干派生出去的树杈枝桠。
不同核心主题的重要程度各有差异,这就决定了其内容的数量的差异,而内容的多少又会进一步决定导图分支的数量多少。诸如“新闻专业主义”、“舆论”、“媒介融合”这样的大热门专题,它们的专题框架图一定会比“国际传播”、“媒介素养”这类相对小的专题看起来更加的庞大,其树杈枝杈也会更多,但是不管其树杈枝桠有多少,与繁盛的树叶相比,其数量总归是有限的。
除此之外,目标院校的不同也决定了同一核心主题的思维导图有所不同,比如人大特别喜欢考“新闻真实”“新闻客观”“新闻专业主义”这些学科核心知识,那么考人大的孩纸们就有必要把这三个专题分别整理成三份导图。而对于其他院校来说,只需要一份“新闻专业主义”的导图,然后将“新闻真实”“新闻客观”囊括其中就好,所以同样是一个“新闻专业主义”的思维导图,前者的内容就会更加丰富细致,而后者则会相对粗略一些。
由此可见,制作思维导图要根据核心主题的内容及重要程度、报考院校常考重点,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做导图一定要自己动手,学长学姐做好的导图可以参考,但是不能完全照搬,如果一开始自己不善于做导图,可以对学长姐提供的导图进行补充、完善。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但抛开主题的内容和报考院校的口味不谈,各位千万别忘了,思维导图的目的是高效学习、系统掌握,所以如果你把一份导图做成N级标题,并且全部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的话,坦白说这和“变相抄书”没有什么区别。就像前面Po出来的那份人民日报的巨型导图一样,从传统媒体报道方式可视化转型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思维导图直观、全面,但是我们考研不一样。
从高效备考的角度出发,一份过于庞大冗杂细碎的导图,则会显得形式大于内容,备考效果十分有限。不信你问问自己,你自己在做完一份导图后,是否对这个知识点有了全局性、系统性的掌握?你是否会时常翻看?它有没有提高你的学习效率?这样的导图到底是方便你定位知识,还是让你寻找知识点更加费时——把导图不断放大放大,然后眯着眼睛去看那些小字的感觉真的好吗???与其如此,为何不直接看书看笔记呢???
所以,建议大家在做导图的时候,在内容陈述上只需要记下相关关键词就好,没必要长篇大论都PO在导图上。导图的意义在于思考、发散思维,尽可能多地探索有哪些知识点可以相互连接、以及不同专题之间有何联系,从而来开拓思路增加树杈的数量,而不是沉迷于抄书抄笔记,把内容全都搬运至导图上,一味增加树叶的数量。
一句话,我们需要做的是利用这些树杈枝桠把数不清的树叶给分门别类,通过梳理其内在的逻辑、总结其内部共有的特征,将大量的知识进行归纳分类,找到其各自的归所。只有这样,才能在备考中后期发挥思维导图事半功倍的效果。
哪些地方可以用到思维导图?
结合学长学姐以及近期考新闻推送的经验帖来看,思维导图可以在做书本笔记、看论文、整理专题的时候派上用场。
什么时候开始做思维导图?
这个要结合自己的复习进度,我个人建议在中后期做导图更有意义。
初期大家还都没进化完全,大多人到现在还是觉得自己处于“小白”的阶段(不要着急不要紧张不要害怕,静下心来慢慢努力),在这个阶段你的基础知识都没有完备(更别提扎实了)。
如果就去做导图的话,一来会十分吃力,二来效果的确有限,结果就是浪费了你大量的时间,还没有得到你所期望的实质性收获,相反会让你变得很沮丧——为什么我连思维导图都不会做?我是不是太笨了?
其实不是的!!!思维导图最大的功用就是体现在中后期拔高+冲刺的,现在大部分小伙伴依然处于前期打地基的阶段,也就是说,你走还没走稳,就想去冲刺100米,你不累谁累?你不沮丧谁沮丧?
关于中后期,并没有一个绝对意义的时间节点,并不是说你必须要在7月才可以去动手做导图,或者都已经9月了你再不做导图就晚了。中后期和全年考研时间表有关,但更多地是依靠你自己备考的节奏。
对于一些二战的小伙伴们,他们在第一年对知识已经有了足够的接触和熟悉度,因此在第二年的备考初期4月、5月就开始做思维导图,也是可以的。当然也会有一些一战的小伙伴,学习能力比较强,进度比较快,现在已经看完了一遍书,并开始尝试做思维导图,这也都OK。
那么对于那些啃书比较慢的孩子们来说,在现阶段你需要做的就是不要被周遭打扰,保持自己的学习节奏,把初期的基础打扎实了,你不是想做导图嘛?等你进入下一个复习阶段,有的是你做导图的机会(做到你吐信不信hhh)。
总之,学习方法的制定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复习进度。一轮看书、二轮看书、看论文、追热点、做专题等等,在什么时间段就专心做好这一阶段的工作,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被所谓的花里胡哨的学习方法给吓住了,认为不做笔记就不算考研er,不做导图就一定考不上。
不管在备考哪个阶段,脚踏实地永远是第一位的,内在储备的扎实,永远比外在形式更加重要。否则,经验帖里的考神学习秘笈,在你这里也只会沦为一种形而上的存在。
两个极端
思维导图是个好东西,但是就看你怎么用了。关于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小伙伴们一定要警惕陷入2种极端:
其一,抗拒思维导图,讨厌与主动思考有关的一切。
时间进入5月中下旬,虽然从整个考研备考战线来看依然处于初期阶段,但是相较于3、4月份,大家的心态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一些不一样的。体现在备考学习上,小伙伴们现在就要开始培养、锻炼自己主动思考的能力了。
那么接下来的复习呢,不管是二轮刷书,还是追热点,我们都要有意识地督促自己去想一想,这件事可以和新闻学传播学教材中的哪个知识点联系起来?之前有没有同类事件也可以用这一理论来解释?
思考这件事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最难的是你因为懒惰而迟迟不愿意迈出第一步。而思维导图就是主动思考的表现之一,一份好的思维导图一定是你独立思考的结果,能够体现你内在的逻辑链条。
其二,滥用思维导图,陷入“自我满足怪圈”。
在考研备考的漫漫长路上,相信每个人都要跳几个坑,其中一个大多人都逃不过的坑,就是“自我感动”。
总以为只要我抄的书足够多,改卷老师就不会忽视我的“努力”,目标院校就不会不要我,心仪导师就不会不收我。于是做笔记演变为抄书、做思维导图演变为抄专题、看论文演变为抄论文,一年到头,别的没学会,倒是练得一手好字。
相比起第一种极端,后一种极端则是沉迷思维导图带来的“自我满足感”,为了画图而画图,一本书要做导图,就连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是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做导图,结果就是看着用花花绿绿的模板做出来的一堆导图,被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
长此以往,思维导图到底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还是沦为做无用功的外在形式?
最后的最后,不管现在的你是处于哪个阶段,都请不要被外界影响了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有的人读书就是很快,通过多次重复刷书来加深印象,而有的人读书则习惯一次吃透,虽然次数不多但是质量有保证。
我们不是说考研就是把自己关起来,拒绝外界的一切声音,而是当你得知了他人的学习方法或者听取了学长学姐的建议之后,是否能够从中辨认出哪些是对自己有价值的?哪些是有可行性的?哪些是可以用来借鉴并改善自己现阶段学习方法的?如果真的找到错误,那么修正错误便可。
照顾好自己的内心,千万不要人为地为自己制造焦虑,很多时候只顾着望向他人,却踩空了自己脚下的路。
一个剧透~
考新闻全程班的小伙伴们,已经在讲师们的指导下尝试用思维导图打卡了!!!
考新闻全程班大群5月9日不完全截图~
距离20级考研已经不到300天啦,各位新传er已经启程了吗?
考新闻2020全年课程即将开班,20级全家桶打卡参与返现将于5月13日截止,全家桶报名通道将于5月31日截止!!!发车在即,各位还等什么?超级nice的学长姐们都准备好了,就差你啦~
点击任意图片 直接跳转了解详情详情咨询下方主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