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流云艺朵
原创作品,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一般而言,在一个普通有子女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对于孩子来说都是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最熟悉的人,最依赖的人。可是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网络中各种有关养育孩子,家庭生活的文章,留言等,你会发现,有那么多的家庭中的父亲被抱怨,被吐槽。
有的是妻子的抱怨,称自己的老公作为父亲在家里是缺位的,甚至称自己是“丧偶式育儿”,有的是子女抱怨,说父亲冷漠,粗暴,易怒,对自己不闻不问等。
如果你去问一下这些作父亲的,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很多人觉得自己一天到晚在外面累死累活的工作,又辛苦,还可能受气,还不是为了老婆孩子的各种需求,为了他们能过上好日子。到了家里不就是想要歇一歇,有一个知冷知热的地方,有一个让自己能够无所顾忌放松自在的地方吗。
父亲需要给予孩子的到底是什么?反过来想,一个孩子最需要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是什么呢?是什么能够让父子或父女之间亲密无间,让他们彼此依赖?
这部电影或许能够让我想起那个久违的答案。
很久都没有到影院去看电影,除去疫情的原因,还是没有发现什么想看的。忽然看到了这部土耳其电影《七号房的礼物》。看了一下剧情介绍的一小段话,确定它不是搞笑的,也不是动画片,不是什么惊悚悬疑之类的片子,就是一部剧情片,决定去看。
这是一个不太复杂的故事。影片用了2个多小时的时间去表现。通过这2个多小时的观影,你又会看到这个故事的感人至深。
影片中的父亲——一个6岁女孩,奥娃的爸爸,他是一个智力有残疾的人,人们叫他是一个傻子,或者一个疯子。
在这个故事里,这位父亲被剥离了很多的社会能力。他没有好的工作,只能做放羊,卖糖果这样的事情。他没有钱,给孩子买一个喜欢的书包的钱也需要努力一段时间。他没有地位,甚至不能让别人像对待一个普通人那样给他基本的尊重——大人鄙视他,小孩子拿他开心。
用奥娃太奶奶的话说,她的父亲和她的年龄一样大。
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却是奥娃不能须臾离开的最亲的人。他和奥娃一起玩耍,一看故事书,一起卖糖果,……他就像一个6岁的儿童,和奥娃成了最好的玩伴,他也知道奥娃是自己的小宝贝,奥娃想要的他愿意竭尽一切的努力去争取。
就是这样一个父亲,用他对父女情“最傻”的表达感动着我们。
当看到,奥娃的父亲辛苦卖糖苹果终于攒够了400元,和奥娃一起兴冲冲地到商店买那个心仪的书包,却刚好被中尉给自己的女儿买走,他捧着钱追着恳求人家把书包给他,被中尉一掌打倒的时候;
当看到奥娃的父亲被警车带走,奥娃在车外一边奔跑一边大声呼喊,他在车内大声回应的时候;
当看到奥娃在监狱的墙外,高声的对着天空喊“暗号!暗号!”她爸爸在墙内牢房里惊觉,一边回答着“瓶子”,一边跑到放风的院里和奥娃一内一外拍打着高墙凄声对话的时候;
当看到奥娃的爸爸在牢房内对着偶尔打开的牢门上的小窗口大声又悲伤的呼喊奥娃,并且恳请不要关上小窗,害怕关上奥娃就听不见的时候;
当看到强烈思念女儿的奥娃爸爸意想不到的在牢房里见到了奥娃,抱起奥娃喜极而呼的时候;
我这个观影者不能控制的泪目了。
影片给了一个让观众安慰的结局。牢房里的决心赴死的大叔代替奥娃爸爸上了绞架,奥娃和爸爸在监狱长的安排下远走他方。
从这个浓情至深的父女故事里,我忽然感到,在孩子那里所最需要父亲给予的是什么呢?是真挚的爱与陪伴。这是任何其他的利益无法替代的。
是的,爱与陪伴,它无关金钱和地位,相关的唯有面对孩子时的一颗真心,一颗真的愿意让孩子健康快乐的心。
现实生活中,做父母的也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往往我们对子女的爱的行为里包含了很多我们自以为是的主观认识。我们的爱被世俗绑架了。我们觉得,让孩子从小上好的培训班是对他的爱,给他吃得更好,穿得更好是对他的爱,给他住更大的房子,让他坐更好的汽车是对他的爱,甚至认为把孩子送到收费高昂的寄宿学校是对孩子的爱。
可实际上,这些爱的方式都不及陪伴他健康快乐的成长,认真去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认真去聆听孩子发自内心的声音,这是孩子最需要的。
END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
参考文献:
你对 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流云艺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