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简史
上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的继电保护主要由传统的机电型继电器构成,其中包括了电磁型继电器和感应型继电器。60年代末70年代初,晶体管保护和整流型保护得到了应用。90年代起,集成电路保护和微机型保护大量应用于市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机型保护装置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为电力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带来了极大便利。
2.继电保护的功用
供电系统运行设备中,由于绝缘老化、机械损伤或其他原因可能发生各种故障或异常的工作状态,如各种类型的短路,配电线路发生单相或两相断线以及多种故障组合的更为复杂的故障类型。这些故障的发生对设备及人身安全都将造成威胁。装设继电保护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就是在最短时间内有效的隔离故障点,消除设备的故障和不安全状态。
3.继电保护的分类
继电保护按保护设备可分为变压器保护、母线保护、配电线路保护、发电机及电动机保护。按类型可分为过流保护、差动保护、过电压欠电压保护、过载保护等诸多保护类型。在国内地铁供电系统中,用到了过流、差动、欠(失)压等保护类型。其中在直流牵引中还用到了上升率保护、热保护、框架保护、联跳保护等多种保护类型。
4.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
对继电保护有四项要求,分别是灵敏性、选择性、速动性和可靠性要求。其中:
灵敏性指的是继保装置在其保护范围内发生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时,能够灵敏的作出反应,通常用灵敏系数Ksen来衡量。
选择性指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应能准确切除故障点,而其余正常供电部分保持供电,以使停电范围减至最小。继电保护的选择性需与前后级之间的灵敏性和动作时限相互配合。
速动性指的是在短路故障情况下,保护应该快速动作,以减轻短路电流对电气设备的破坏程度,缩小故障影响范围。在某些情况下,快速性和选择性会发生矛盾,这时应该在保证选择性的情况下力求提高保护动作的快速性。
可靠性指的是保护经常处于准备动作状态,当属于该保护范围内的故障和不正常工作状态发生时,应能可靠动作,即不发生拒动;当不属于该保护范围内的故障和不正常工作状态发生时,应能可靠的不动作,即不应误动。衡量可靠性的标准是拒动率和误动率。拒动率和误动率越小,保护的可靠性就越高。
5. 继电保护装置的维护的基本知识
(1)物理环境:
防止机械性撞击。
贮存/工作于合适的环境温度或湿度中。
使用过程中要安装固定牢靠,接线完整,牢靠。
(2)整定及校验
根据供电系统情况,计算保护整定值,选择合适的继电保护装置。
根据相应设备使用说明书及注意事项,正确整定。
根据继电保护试验的相关规程,定期对保护装置实行校验。
做好事故后继保装置的校验工作。
6.继电保护装置维护的相关规程
与继电保护装置维护相关的规程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国标GB14285-1993《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该规程规定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科研、设计、制造、施工及运行相关部门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它适用于3kV及以上电力系统中电力设备和线路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是相关部门共同遵守的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