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新的学期开始了。高三的定位考试也结束了。成绩下来了,有的同学拿着卷子找着我:“老师,你看看,我第一道大题三道错了两道,咋办呀?”高考语文试卷的第一大道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这道题,同学们失分还是相当严重的。往年有个学生总分全校第一,可是语文该题全部都做错啦!由于其选材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别看这一道题是客观题,是选择题,但是同学们失分相当多。那么,我们怎么才能不失分呢?
纸上谈兵不行,空谈效果不好。请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元前16世纪至前3世纪,中国各地区文化逐渐融合,商周以后,中国北部已有强大的文明。将其他族群,阶层纳入同一政治,文化秩序。春秋战国接续已经发轫的动力,扩大了这一秩序的领域。中国文化的特色,此时也呈现出来,此后又有两千余年成长。同时,中东地区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个文明则由盛转衰,后被边陲的波斯与希腊取代。两河,尼罗河流域本是颇有活力的文化核心区,但没能走向庞大持久的文化圈,却从此以下,分分合合,终于淡出历史。
先从地理形势讨论。中国北方黄土高原,黄土平原,渤海湾平原三者一体,虽有山地,却非天险。南方则河川湖泊处处有之,偶有山岭,不成障碍。南北之间彼此密接,只有四川盆地等地自成格局。长江,黄河两河中下游代表的南方与北方,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又因彼此密迩而交流频繁。南北两个文化系统,经常接触,又不断抗衡,最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融合为一。
中东两大文明则不同。两河地区北有高山,南有沙漠,难以逾越;其它方向通路狭窄。埃及在尼罗河谷地,两侧皆山,外面不是荒漠就是石碛山地。两河与埃及之间还隔了一个大沙漠。是以两个古代文明,虽有接触,却不能密集交流。此间之征服者,只能马上取天下,而不能有文化的涵化力,将不同文化系统融为一个可大可久的核心。
中东地区各地方文化,各自发展了独特的文字系统,两河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图像文字,造字原则完全不同,始终无融合的可能。中国地区只出现了一套文字系统,它在新石器时代即已肇端。于商周时代一系相承。南方文化与北方交汇时,南方可能并无文字,于是接受了北方的文字。战国列国出土的文书,虽有歧异,大体相同,属于一系。中国地区单一的书写系统,实与其文化的融合关系密切。
从思想方式而言,两河流域的文献显示出二元对立的观念:淡水与苦水,山雨与干风,难以调和。埃及古代的宇宙观,则为定于一尊的多元系统:法老是主宰,地方神衹各有职司。新王国时代,埃及向外扩张,接触异地文化,这套封闭的观念便难以自圆其说
中国古代文化则逐渐形成二元融合的观念。阴阳,动静都对立而互补。《周易》以相对二元,彼此调和作为事物的本质,这套观念迥异于中东两大文明。也许因周人秉持此想法,故其主宰北方时,能吸纳旧商人族群,并与各地土著共存,体现出很大的包容性。
春秋时孔子提出“仁”,将人性与宇宙的道结合为以人间秩序为主轴的思想体系,此即雅斯贝尔斯所谓“文化大突破”。而亚述与埃及于轴心时代却未有足够的大突破。中国的情形,综合言之,广大地区的古代族群,在接触的过程中,有同一文字为载具,观念包容调和,遂能合为一系,源远流长。大突破后,人间的关怀,二元的动态及互补,成为中国文化系统主要的思想特点。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融合与分割是中国古文明与中东两大古文明在文化发展上显著的差异。
B,中东两大古文明土地贫瘠,资源稀少,故而缺乏文化交流,融合的能力。
C,中东地区的两大古文明,其思想方式的特点是二元对立,这迥异于中国。
D,当中国古代文化系统的主要思想特点业已形成,文化大突破便应运而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深入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及其成因。
B,文章的论证具有宏观的视野,经由比较推出事物特点,方法得当,结论可信。
C,文章选材考究,以两河,埃及古文明对比中国古文明形成严谨的三元框架。
D,文章的论据服务于论点,如周易,周人佐证了中国古代文化观念的包容调和。
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便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在结尾终于交代了其具体内容。使得文章首尾呼应,内容完整。
B,中东两大独特文明是因地理,文字等具体条件的限制而式微的;其文化整合仍有相当大的潜力与可能。
C,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正与文中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些特征或表现相通。
D,据文章所述我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与发展脉络,倡导和谐的“和”文化或许具有更深远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下面我就这一次高三定位考试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为例来说一下这类题的做题思路。
第一步:读懂文章,理清脉络。
这一步我们注意三点:
(1)抓住文章论点。既然是论述类文章,一定是有观点的。我们看看作者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想法或者观点。一旦我们抓住了文章的论点。那么我们就抓住了文章的“纲”,“纲”举则‘’目‘’张。我们就能分清文章内容的主次关系。作者的选材,文章的布局等等都是为论点服务的。这篇选文,从文章的题目 《万古江河.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我们就可以找出文章的论点或观点: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我们也就分清文章内容的主次关系:文中有关“中东地区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个文明”内容都是从属于“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这一论点的,也就是为论述“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服务的。
(2)我们还要看一看作者在表达这个观点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材料或者说是论据,以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如何论证观点的。例如选文第六段,作者为了论证分论点‘’中国古代文化则逐渐形成二元融合‘’,就选取了《周易》、周人秉持的想法来作为论据,举例论证或者以理论和事实论证得出“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从选文全篇来看,作者为了论证‘’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这一观点,选取了‘’中东地区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个文明‘’作为比较的对象,进行比较论证,从而得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
(3)看文章的结构。文章采取的是总、分、总的结构,还是并列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找出文章的起、承、转、合以便弄清楚文章的脉络。选文第一段第一句我们可以看出,总说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第二段、第三段从‘’地理形势‘’方面进行论证;第四段从‘’文字系统‘’方面进行论证;第五段、第六段从‘’思想方式‘’方面进行论证;第六段又进行具体概括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了特色:观念包容调和,遂能合为一系,源远流长。大突破后,人间的关怀,二元的动态及互补,成为中国文化系统主要的思想特点。 显然,从选文全篇来看是总、分、总的关系。第一段是总,中间五段式是分,最后一段是总。而“分”的部分又从‘’地理形势‘’、‘’文字系统‘’、‘’思想方式‘’三个方面来论证,形成并列关系。
通过上面三个方面的思考,我们就掌握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了文章的思路。为顺利而准确做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审清题意,弄准要求。
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我们就会南辕北辙。例如,第一小题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而第二小题却是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一字之差就可能劳而无功,一定要高度重视。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题干有无关系的界定、范围的限制,要在题干要求的范围内做题,才能有的放矢,这是我们做题正确的先决条件。
第三步:定位内容,辨别正误。
这一步要求我们针对每个题干下面的选项,要在文章中找出对应的信息,定位的内容一定要准确无误。然后把原文的内容和选项的内容加以仔细辨别,看看有无出入,是不是存在张冠李戴、指代错误、无中生有、顺序颠倒、扩大范围等错误。
第一小题的选项A从第一段的开头和结尾以及全文的比较论证,我们可以看出是正确的:中国古文明在文化发展上是融合的,中东两大古文明在文化发展上是分割的。选项B所述内容应定位在第三段,而第三段是说中东两大古文明由于高山、沙漠阻隔、通路不便而缺乏文化交流融合的条件和能力。显然选项中概括原因为土地贫瘠、资源稀少是错误的。选项C的内容应该定位于选文的第五段。而第五段的第一句话,讲的是‘’两河流域二元对立‘’;第二句和第三句话讲的是尼罗河流域“一尊多元”。显然中东地区只有两河流域在思想方式上是二元对立的,而尼罗河流域并不是这样。这扩大了概括的范围,因此是错误的。选项D的内容应该定位于最后一段。原文内容是说“文化大突破”之后,才“成为中国文化系统主要的思想特点”。而选项中则说,“当中国古代文化系统的主要思想特点业已形成,文化大突破便应运而生。”显然颠倒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犯了顺序颠倒的错误。
第二小题的选项A,我们从上面第一步的第三小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它是正确的;从第一步第二小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选项B是正确的;从全文的论证来看,作者选取中东两大古文明作为比较对象来论证中国古文明形成的特点,显然。这是一个二元框架。而选项说成“三元框架”是错误的;根据我们第一步第二小点的分析D项是正确的。
第三小题中的选项A,从我们上面第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是正确的;选项B中的前半部分符合选文内容,是正确的。而后半部分“其文化整合仍有相当大的潜力与可能”与选文内容第二段中的“只能马上取天下,而不能有文化的涵化力,将不同文化系统融为一个可大可久的核心”以及三段中的“始终无融合的可能”相矛盾,因此是错误的;选项C是说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严格来说,这个选项出题人的命题是有缺陷的,因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熹写他观书有感的,是说他之所以心明眼亮,是因为读书的缘故,选项用的并不是作者本意;选项D,从全文论述当中出现的“融合”、“调和”来看,这种根据选文原文的推断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