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节贺岁档冒出一匹黑马: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大年初一上映后口碑、票房双丰收:截至9日下午,票房已破15亿,并获得9.2的高评分。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通过社交媒体对我国春节期间上映的科幻影片《流浪地球》发出的祝愿:“祝中国科幻电影之旅好运!”这部电影在春节期间上映,引发中国人的“宇宙级乡愁”,也撬动了人们对中国科幻作品未来的期待,很多人将其视之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作品。
小说《流浪地球》:末世时代的人性
刘慈欣原拟写一系列以地球末日为背景,设想人类如何避难的小说,实际只写了两篇,其一就是《流浪地球》。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叙述者“我”是生活在逃逸时代的一个男子。在380年前,天体物理学家们发现太阳内部氢转化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模型计算的结果表明,太阳的演化已向主星序外偏移,氦元素的聚变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整个太阳内部,由此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之后太阳将变为一颗巨大但暗淡的红巨星,它膨胀到如此之大,乃至地球将在太阳内部运行!事实上,在这之前的氦闪爆发中,地球就已被气化了。
人类唯一的生路是向外太空恒星际移民,唯一可行的目标是人马座比邻星,有4.3光年的路程。移民没有争议,但在移民方式上,一直存在飞船派和地球派的争论。飞船派要求造飞船流亡,地球派则主张改造地球为一个巨型飞船。
地球派取胜。人类的逃亡分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和新太阳时代。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2500年时间,100代人。
“我”经历了流浪地球加速逃逸过程。在逃逸过程中,每次运行到近日点,人们就对太阳产生深深的忧惧感。最后一次经过太阳后,又近距离经过木星。除了欣赏木星的壮观,倒没有什么意外。——而电影的主要情节就是在经过木星时展开的。
在流亡过程中,人们进行着种族的繁衍。“我”和一个叫加代子的日本女子结为连理,并生下孩子。“我”知道不可能亲自看到流浪地球抵达目的地的那一天,但后代子孙终究会看到的。
这部小说不以情节曲折取胜,而是体现了刘慈欣对人性的洞察。
即使在流亡状态,人们依旧在争斗。在行过木星之后,飞船派还举行了暴动,将五千多名地球派的领袖以欺骗罪处死。处死的手段极其残忍:“他们收走了每个被判死刑的人密封服上加热用的核能电池,然后把他们丢在大海的冰面上,让零下百摄氏度的严寒慢慢夺去他们的生命。”
在这种群氓状态中,人性的残酷毕现无遗:“我看到一个小女孩,举起一大块冰用尽全身力气狠命地向一个老者砸去,她那双眼睛透过面罩射出疯狂的怒火。”
而那五千精英,面对暴动分子的态度像耶稣一样:“我们理解所有的人,因为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在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奢求。”就在他们被处死之后,太阳爆发成红巨星。剩下的人类,继续在浩无际涯的宇宙中流浪。
原著整个故事的基调无疑是黑暗,充分表现了人性的固执与残忍。
在写法上,小说体现了刘慈欣宏大壮阔的想象力。他写地球发动机:“你想象一个巨大的宮殿,有雅典卫城上的神殿那么大,殿中有无数根顶天立地的巨柱,每根柱子像一根巨大的日光灯管那样发出蓝白色的强光。而你,是那巨大宫殿地板上的一个细菌,这样,你就可以想象到我所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了。”
他描写地球近距离经过木星的场景:“木星恐怖地上升着,渐渐占据了半个天空。这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云层中的风暴,那风暴把云层搅动成让人迷茫的混乱线条,我知道那厚厚的云层下是沸腾的液氢和液氦的大洋。……木星已占满了整个天空,地球仿佛是浮在木星沸腾的暗红色云海上的一只气球!而木星的大红斑就处在天空正中,如一只红色的巨眼盯着我们的世界,大地笼罩在它那阴森的红光中……”读来真是令人浩叹与神往!
电影《流浪地球》:宇宙灾变的中式选择
小说只是以“我”为视角展开一段宏观的旅程,没有太多的细节,所以也没有多少瑕疵。其重点是激发读者的想象,在思维中感受宇宙的宏大。这样的小说拍成电影,显然是没有可看性的。所以根据小说拍摄的同名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实际上是在小说大背景设置不变的前提下,重新架构了一个故事。
故事开始是在中国宇航员刘培强(吴京饰)在空间站完成17年航行任务、即将返航和儿子刘启、岳父韩子昂(吴孟达饰)一起团聚之际发生的。此时,刘启因不理解刘培强,决定在他归来之前离开地下避难城,带着妹妹韩朵朵一起到地面上去,韩朵朵是韩子昂救起并养大的小女孩。
他们到达地面后,正赶上几千座地球发动机因地震而失去动力,大量到救援队分赴各地反推器进行救援。刘启和外祖父韩子昂一起开的运输车被征用,加入到一个救援队,运送“火石”到杭州的一座反推器。
他们虽历经千难万险,并牺牲了韩子昂等多个小伙伴,并没有完成原定的救援任务——杭州的地下城甚至因为地球发动机失败而毁灭。不过,他们又与另一个救援队合并,运送“火石”到拉苏威亚发动机站。就在他们到达之际,全部发动机都已经修好。
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再生波折。尽管发动机都修好了,但由于地球太靠近木星,错过逃离时间窗口,导致地球被木星俘获。木星已经将大量的空气吸引过去,地球也将很快被木星撕裂并坠入木星。
所有的人都放弃生存的希望,赶紧撤离到地下与亲人最后的团聚。此时,刘启突然想起小时候刘培强曾经说过的,木星是氢气构成的。此时木星把地球的大气吸引过去,形成了氢气和氧气两种气体混合物。他们只需要把火种发射到火星上去,就可以引爆木星,用爆炸的反推力“推走”地球。
火种,就是他们身边的正对木星的拉苏威亚反推器。他们开始与时间赛跑,重设发动机的发射程序。而就在他们紧张操作的过程中,刘培强也与高度智能的空间站进行了搏斗:空间站了解到地球无可挽救之后,就启动了预定的逃离程序。刘培强破坏了自动驾驶程序,与地面保持联系。
刘启等人完成了发动机的重启工作,但是发动机的火力离木星还有几千公里,不能点燃木星大气。刘培强决定牺牲空间站。他操纵着空间站冲向木星和地球的空气带,引燃自己,点燃了木星。
木星的冲击波将地球推离轨道,地球重新踏上流浪征程。在父亲牺牲之际,刘启也明白了父亲的伟大,父子之间终于实现了和解。
作为定位春节档的电影,《流浪地球》一改原著的灰色基调,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局限于个人的层面。人类整体上是团结的,在面对灾难时,能够同仇敌忾,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
看惯了美国超级英雄救地球,现在,拯救地球这个事儿,终于有了中国人的身影。或许影片最大的冲突是,在人类面临灭顶之灾时,刘培强牺牲掉荷载着人类希望的空间站,挽救人类——成功了尚可,万一失败了呢?
中国科幻的真正起点
如果说,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小说提升到世界水准的话,我们也可以说,电影《流浪地球》也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电影提升到好莱坞的水准了。
如何在视觉上呈现宏伟壮观的场景,最能体现科幻片导演的功夫。特别是这种以宇宙为故事背景的硬科幻来说,宏伟场景更是电影魅力的重要来源。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以宏观场景为主要特点,如《三体》所设想的降维打击等,目前甚至还无法呈现。
《流浪地球》在营造大场景方面,有了很大突破。刘慈欣设想的许多场景,都得到视觉呈现:一万多个高耸入云的地球发动机;地球靠近木星时,由于强大的引力作用,地球的大气被木星吸引,形成木地之间的一个长长的大气链索;地球冰封,上海东方明珠被冰川覆盖了。这些美国大片常见的场景,终于在国产大片中出现。
电影必须有动人心弦的故事,必须在弘大视野下同时展示细节。但这样一来,可以挑刺的地方就多了,相信爱较真的朋友这两天在网上很容易就会找到很多,这里就不重复了。
但是,要知道科幻的价值绝不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正如美国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所定义的,科幻是“关注科技进步对人类影响的文学分支”。科幻以科学为依傍,但并不一定要做成严格的教科书。科幻更重要的功能是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幻想与热情。
科幻的发达与人类在科学方面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进步给科幻作家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很明显,中国近年来在科技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激发中国人科幻兴趣的主要动力。相比改革开放初期拍摄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到目前为止唯一勉强算得上科幻的电影,直到这部影片无疑是中国科幻电影真正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