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硕士)
培养方案
2011年02月
目 录
1 指导思想1
2 培养目标1
3 培养模式2
3.1 总体原则2
3.2 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2
3.3 校企联合培养方式2
4 政策措施4
4.1学生的遴选与管理4
4.2 教学管理的措施与方案5
4.3 毕业的标准与学籍管理8
4.4 教师工程经历的要求10
4.5 校企联合培养的相关措施10
5 知识能力大纲11
5.1培养标准与能力需求11
5.2能力要求的实现方法14
6 企业培养方案16
6.1 企业培养的目标16
6.2 企业培养的计划16
6.3 实施的企业17
6.4工程实践条件17
6.5 师资配备17
7 工程经历的师资落实计划18
7.1 专兼职具备工程经历师资的落实18
7.2 青年教师工程经历的培训计划18
1 指导思想
以“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实际工程需求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驱动,以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为主线,以校企联合、多方培养的“1.5+1” 研究生培养机制,形成“学术型”、“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立足航空航天领域,面向国民经济其他行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共同促进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
2 培养目标
本学科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和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以及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⑴ 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⑵.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完成的硕士论文有自己的新见解。
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组织管理能力。
⑷.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外文资料,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良好的听说能力。
⑸.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⑹.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3 培养模式
3.1 总体原则
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精神,凝练教学特色、发挥学科优势,根据“面向工程,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原则,本学科主要以“1.5+1”为主要的培养模式,其中:“1.5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程培养阶段,周期为1年;第二阶段为论文题目选择论证,周期为0.5年(由企业需求调研和研究情况分析);“1年”为学位论文的研究和培养阶段。完成培养方案的研究生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3.2 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
⑴ 采用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兴趣讨论相结合,工程需求和技术研发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的良好资源,鼓励和发挥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合力。
⑵ 结合专业需要和技术发展情况,a.有计划地邀请校外知名学者和专家来校讲学,了解相关学科先进技术发展趋势,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b.以工程硕士专业技术为背景,形成技术交流规范,要求工程硕士必须开展2次以上的技术交流与研讨,面向的对象为学院各类硕士研究生,加大此环节的考核力度;c.以型号研制的技术需求和导师承担的科研任务为依托,要求学生定期学术交流和技术研讨,了解和总结技术发展和需求情况。
3.3 校企联合培养方式
⑴ 依据企业实际工程需求设定和调整课程体系
本学科卓越工程师(硕士)培养课程体系依据具体工程技术需求,强调学习的针对性,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所联合培养企业的型号研制和工程实际需求及其在生产、科研中遇到的难题,把着眼点放在服务企业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上。
①基础课程体系依据实际工程技术的需求设置。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科前沿和工程实际应用,通过对重大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系统解决方案和攻克的关键技术的提炼、归纳,建设适用于产学研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课程及教材体系,促进先进的知识理念向研究生教学一线的转化,丰富和完善研究生教学内容,提升研究生的知识体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课程体系结合企业的型号研制和工程技术发展的需求进行调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不能适应工程研制技术的课程体系,紧密结合岗位技能的实际需要,扩充新的知识,重组教学内容,适应技术的发展。
⑵ 确保工程硕士教育培养质量,实行“双导师制”
为确保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配备相关技术学科的导师,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