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它着重于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而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信息技术学科不像其他学科一样,可以留有课后作业或经常出卷考查,这便决定了信息技术的课堂评价应多方位考虑,使课堂评价更有目的性和实效性。
一、改变思路,评价要多方位考虑
从我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的课堂评价状况看,只是机械地理解了新课程的评价要求,只学会了新课程评价观的“形”,而没有领会其“神”。在这样的课堂评价中,我常思考:教师到底要给予学生的是什么,而学生通过这样的评价又得到了什么呢?我在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一点努力,但只是关心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案能否按计划完成,而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重视不够。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进行的,而大部分问题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机械性问题。有时也会受到某些思想的影响,在课堂上出现评价泛滥,这使教师的课堂评价很难真正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造成课堂评价的无效和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研究表明,有益的课堂评价给学生提供了精确的、具体的、描述性的反馈。这种反馈包括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种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改进他们的学习,自主的使用评价信息来设计他们的学习,让他们知道,如何学习会更好,或者该给自己定下怎样的学习目标。然而,我以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你要快一些了!”“你做得真漂亮!”。以此来表示对学生表现的不赞同或者赞同,很少出现具体的描述性评价语言。这种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帮助是十分有限的。事实上,这种评价反馈还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培养。
二、细化分类,使评价更有目的性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模式是大量采取以上机实践操作的方式开始,再结合理论和实际,边教边练的方法为主。所以在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通过几年实践,我总结出应围绕学生的回答语言、学生的练习操作以及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等三方面进行。
1.对学生语言的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但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的评价。如当学生正确地回答了问题时,得到的便是一些简单评价语言,如“你真棒!”“非常好!”;而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则经常会被教师打断,最后索性由教师来回答了正确的答案。这样做看似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来看是非常不可取的。如果我们能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角度出发,正确评价学生回答的语言,或许能让他们受益匪浅。
例如当学生的回答有明显的错误时,遇到这种情况,我是这样做的:我告诉他:“你可能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请再思考一下,听一听别人的答案。”这样,学生就会明白他的回答是错误的,但不至于失去再次回答问题的勇气。
又如当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语言支离破碎、表达不清的时候,我不急着帮他解释,或者请其他学生补充。有时这样处理:“你刚才说得不错,再试一试,能不能完整地把答案重新说一遍,让大家更明白你的意思。”这样,既能让这个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得到训练,也可以让下一个学生的回答更规范。
我认为,对学生语言的评价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诊断,二是激励。通过评价,教师一方面应当让学生能获取回答正确与否的有关信息以及相应提示,学生根据这一信息调整自己的认识,使正确的认识得以强化,错误的认识得以修正,最后使认识得以完善。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有意识的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台阶”,既让他能带着微笑“坐下去”,又能让他满怀信心再次“站起来”。
2.对学生操作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课堂评价中,针对学生的操作评价比较多,特别是针对学生的示范性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常常起到引导性作用。
例如在Word教学《插入图片》一课中的片段:
活动要求:教师先让学生看书,自学如何在Word文档中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教师提问:2分钟后,教师请了一位学生演示操作。
学生演示: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指定位置,将图片插入了文档。教师评价:“你做得非常好,刚才看书一定非常认真!”“那么我们再一起来看一下,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完整的操作过程„„”
以上课堂环节,在信息技术课中非常常见。从教师对学生操作的评价来看,该教师比较注重对学生的鼓励评价。但我认为,教师在此过程中还缺少对学生操作的引导。既然让学生演示操作,目的是通过一个学生的演示,对全体学生起到教学的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学会如何操作,而并非只看这个演示的学生做得好与不好。所以我认为,可以在学生演示操作时,教师适当地给予提醒:“请你把每一个操作步骤告诉大家,做得慢一点,让大家看清楚。”然后再给予鼓励:“某某同学的演示已经有点小老师的风范了,大家要向他学习!”这样做可以让学生示范操作更有效的帮助教学,而不是成为课堂中的“摆设”。
3.对学生作品的评价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很多课程都是围绕某个软件开展教学,而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直接方法就是评价学生完成的作品。如何评价一幅作品的好与不好?什么程度属于好?什么程度又属于不好?每个人的标准是不同的。笔者认为,评价学生作品应该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入手,重视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特长。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性,不要用一种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我们可以把评价的重心放在软件的使用程度上,或从美学的角度给予少许的建议,点到为止。
三、针对实际,让课堂评价更有效如何真正把握新课程评价的精髓,发挥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引导学生求知和大胆探索。评价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仅要关注学业成就,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真正达到《纲要》所要求的评价境界:带动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1.层次化评价,让每一个孩子对学习都有目标
由于家庭电脑的普及等原因,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长短的区别很大,学生在计算机操作能力方面的层次化是比较明显的。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对所有学生同一对待,就会产生一部分学生对电脑有一种距离感,而一部分学生却是做完了没事干,自我感觉良好,缺少更进一步探究的动力。想让不同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我想到了层次化的评价,让学生在不同起点上都有提高。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在评价内容上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以此激发每位学生都去积极思考,各自进步。
2.多元性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课堂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构成应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而我们当前教学中往往偏重教师评价。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等。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则采取延时评价的策略,使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然后引导学生互评,在互评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和积极的情感。此外,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也是一种好方式。
例如,课堂中教师展示一位学生的画图作品,让该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说:“我画得不错,但是颜色好像不太合适。”“那能改进一下吗?”老师说。学生当场就开始修改自己的作品,并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自我评价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信息技术的课堂评价如同其他学科一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成为对学生激励表扬、解惑释疑、点拨导向的手段。
沣东实验小学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