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神经科技前沿
神经元的突起是神经元胞体的延伸部分,由于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树突是从胞体发出的一至多个突起,呈放射状。
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胞体发出轴突的细胞 质部位多呈贺锥形,称轴丘,其中没有尼氏体,主要有神经原纤维分布。
神经纤维的连接方式
DTI神经纤维束——脑网络连接
树突
树突是从胞体发出的一至多个突起,呈放射状。胞体起始部分较粗,经反复分支而变细,形如树枝状。树突的结构与脑体相似,胞质内含有尼氏体,线粒体和平行排列的神经原纤维等,但无高尔基复合体。
在特殊银染标本上,树突表面可见许多棘状突起,长约0.5~1.0μm,粗约0.5~2.0μm,称树突棘,是形成突触的部位。一般电镜下,树突棘内含有数个扁平的囊泡称棘器。树突的分支和树突棘可扩大神经元接受刺激的表面积。树突具有接受刺激并将冲动传入细胞体的功能。
树突棘也在根据个人不同的学习、认知、用脑习惯、运动等不断在改变着。
树突棘
蒲慕明院士指出,树突棘时时刻刻都在变动,
轴突
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发出轴突的胞质部位多呈圆锥形,称轴丘,其中没有尼氏体,主要有神经原纤维分布。下图为轴突的脑白质纤维束。下图主要显示的是投射纤维和小脑中脚。
轴突自胞体伸出后,开始的一段,称为起始段,长约 15~25μm,通常较树突细,粗细均一,表面光滑,分支较少,无髓鞘包卷。
离开胞体一定距离后,有髓鞘包卷,即为有髓神经纤维。轴突末端多呈纤细分支称轴突终未,与其他神经元或效应细胞接触。轴突表面的细胞膜,称轴膜,轴突内的胞质称 轴质或轴浆。轴质内有许多与轴突长袖平行的神经原纤维和细长的线粒体,但无尼氏体和高尔基复合体,因此,轴突内不能合成蛋白质。轴突成分代谢更新以及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均在胞体内合成,通过轴突内微管、神经丝流向轴突末端。
电镜下,从轴丘到轴突全长可见有许多纵向平行排列的神经丝和神经微管,以及连续纵行的长管状的滑面内质网和一些多泡体等。在高倍电镜下,还可见在神经丝、神经微管之间均有极微细纤维网络连接,这种横向连接的极细纤维称为微小梁起支持作用。轴突末端还有突触小泡。
轴突运输神经元的胞体和轴突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神经元代谢活动的物质多在胞体形成,神经元的整体生理活动物质代谢是由轴浆不断流动所实现。
研究证明:神经元胞质自胞体向轴突远端流动,同时从轴突远端也向胞体流动。这种方向不同、快慢不一的轴质双向流动称为轴突运输。从胞体向轴突远端的运输,由于运输方向与轴质流动的方向一致故称为倾向运输,这种运输有快慢之分:快速运输,其速度为每天200~500mm,是将神经元胞体合成的神经递质的各类小泡和有关的酶类等经长管状的滑面内质网和沿微管表面流向轴突末端,待神经冲动时释放。慢速运输也称轴质流动,其速度为每天1~4mm,主要是将神经元胞体合成的蛋白质,不断地向轴突末端流动,以更新轴质的基质、神经丝以及微管等结构蛋白质。逆向运输是轴突末端代谢产物和轴突末端通过人胞作用摄取的蛋白质、神经营养因子以及一些小分子物质等由轴突末端运向胞体,运输方向与轴质流动相反,故称为逆向运输,速度为每天l~4mm,这种运输主要是由多泡体实现。
多泡体是一个大泡内含许多小泡,小泡内分别含有代谢产物或摄入的神经营养因子。代谢产物被逆向运输至胞体后,经溶酶体的作用,可分解消化更新,神经营养因子到胞体后,可促进神经元的代谢和调节神经元的生理功能。不论是顺向或逆向运输,均由线粒体提供ATP供能所实现。在某种原因而感染时,有些病毒或毒素由逆向运输,转动到神经元的脑体内而致病。轴突运输是神经元内各种细胞器生理功能的重要体现。
轴突的主要功能是将神经冲动由胞体传至其他神经元或效应细胞。轴突传导神经冲动的起始部位,是在轴突的起始段,沿轴膜进行传导。
经传导,即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是电化学的过程,是在神经纤维上顺序发生的电化学变化。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透性发生急剧变化。用同位素标记的离子做试验证明,神经纤维在受到刺激(如电刺激)时,Na+的流入量比未受刺激时增加20倍,同时K+的流出量也增加9倍,所以神经冲动是伴随着Na+大量流入和K+的大量流出而发生的。
神经在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下,能够转变到另外一个构造态或功能态,具有很好的可塑性,来适应机体的需要。如下图为脑膜瘤患者术前、术后对比分析。
术后复查
内容简介
大脑的解剖结构与功能结构复杂,并且神经纤维束的走行、分布与行为、功能的关系,一直是脑科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临床神经病学定位和定性的基础。弥散张量成像(DTI)是唯一可显示活体脑白质纤维束的无创性成像技术,能够立体、直观的显示纤维束的走形变化。
《DTI神经纤维束结构与功能》一书,详细讲述了大脑内部的微观结构,详细讲述了大脑神经纤维束的走形、毗邻和颈髓内的走形关系。并用大量病例分析纤维束受损情况及新生儿到十岁小孩的神经纤维束对比分析等,从而为了解每个神经纤维束在运动、感觉、视觉信息的整合、语言、习惯、情绪、行为、认知、记忆、整合等功能中打下基础。对脑功能精准定位和临床制定诊疗计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用“彩色线条”解释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神经纤维束受损情况,第二版新增了病例,丰富了纤维束细节的走形及毗邻,例如海马纤维束、皮质脊髓束的成分分析、颈髓神经纤维束成像等(增加了60余页)。
在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康复科、影像科、先天发育畸形、精神科、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英文版编译名单及合作单位
通过DTI的深入研究,也发现了一些以往大脑内部没有提及的纤维束,本书与北大医学部韩鸿宾教授、杨军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合作,汇聚国内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科、康复科、精神科、解剖学科、儿科、中科院人工智能研究所等多学科专家,将此书翻译成英文版,给每个纤维束做了命名,近期即将出版,这将为临床的精准诊断、精准治疗打下基础。
皮质脊髓束的椎体交叉视频显示,部分交叉到对侧,部分不交叉,部分人群,该纤维束不完全对称。
大脑的美,可以用“震撼”这个词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大脑内部有很多神经纤维束进行内部或外部的连接,主要包括联合纤维,如胼胝体、前联合、穹隆联合、后联合;联络纤维主要包括上下纵束、上下枕额束、钩束、弓形束、长短弓状纤维、短弓状纤维等,投射纤维主要包括皮质脊髓束、皮质小脑束、皮质脑桥束、丘脑中央辐射、皮质核束等,另外通过DTI的深入研究,也发现了一些以往大脑内部没有提及的纤维束,并予以了暂时命名,比如皮质齿状核束、胼胝体侧束、桥连纤维、胼连纤维、交叉的皮质小脑束等。这些在课程内部均做详细介绍,配合视频以便理解。结合神经纤维束解剖,课程内附有一些病例,观察肿瘤、脑炎、脑白质剪切伤、梗死、出血、脑白质脱髓鞘、脑积水、脑先天发育畸形、脑瘫、脑缺血缺氧、烟雾病、小儿脑网络、颈髓挫伤、脊髓空洞症、颈椎间盘突出、酗酒、遗传疾病等对大脑神经纤维束造成的损害评估。从而做到精准诊断,为临床的精准治疗打下基础。
未来智能实验室是人工智能学家与科学院相关机构联合成立的人工智能,互联网和脑科学交叉研究机构。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云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云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
如果您对实验室的研究感兴趣,欢迎加入未来智能实验室线上平台。扫描以下二维码或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