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前沿科学》
编者按
人工智能,近年来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战略中的战略,力争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新一代人工智能加速发展,不断拓展人类生活的边界。一个与现实世界相互交融的人工智能世界正在快速形成。
为呈现中国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的成果和产业发展的探索,由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科技日报社共同主办的《前沿科学》特推出《人工智能》专辑,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潘云鹤等20位业界专家撰文探讨中国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发展现状与产业化路径。
徐匡迪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正视短板做强优势,加大关键基础研究投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人工智能列为国家战略,并成为高科技企业和世界各国投资创业的重点。
2016年,作为中国工程院有关人工智能发展研究工作课题组负责人,我与18位院士一起,向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在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院士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与采纳。2017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并明确提出了要重视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的研究。2017年11月,科技部启动了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2018年起,院士沙龙活动围绕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物流控制、智慧城市、智能网联车、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等主题共举办了9期“人工智能”系列沙龙,邀请国内院士,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的代表,就相关主题深入讨论,并对我国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众所周知,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虽起步略晚,但创新创业氛围活跃、专利论文发表的数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应用性研究中的语音和人脸识别已跻身国际第一梯队。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短板:打着人工智能招牌的投资者、创业者还是聚焦在人工智能的初级应用层面,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和伦理、法律研究等领域与国际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在关键设备上原始创新仍显不足。我们要正视这些短板与差距,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摒弃吹嘘和炒作,加大对核心算法等关键基础研究的投入,逐一突破难点,在适当的领域进行推广应用,重视高端人才在人工智能领域,特别是算法领域的聚集。这些是我们对人工智能、对科技创新应持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工智能发展领域和路径。
潘云鹤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
人工智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在社会信息环境改变和新需求产生的背景下,世界空间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物理空间和人类社会空间组成的二元空间,走向增加了信息空间的三元空间。人工智能的基础目标也由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变为人机融合增强智能与群体智能等新的行为。
人工智能迎来了质的飞跃,显现出新的特征,走向新阶段:大数据深度学习初现端倪,群体智能自我进化研究引起重视,人机融合技术带来增强智能,跨媒体智能计算已经兴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发展迅速。
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已经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大国,论文发文量全球最多,企业数量也居第二,但质量与水平尤待进一步提高。
在布局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时,需瞄准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服务,比如大数据智能研究,可以结合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城市等,建立从数据到知识、从知识到智能行为的能力,打穿数据孤岛,形成连接多领域的知识中心,支撑新技术、新服务和新业态的跨界融合与创新服务。
在群体智能的应用场景中持续探索,重点突破群体智能的形成理论、管理方法和组织技术,形成基于互联网的群体智能理论体系。在传感器网络、多媒体以及移动终端的发展基础上,开展跨媒体智能研究,以语义相通相容为媒介,实现跨媒体分析、推理、类比、联想,建立“耳聪目明”和“融会贯通”的智能新技术。
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和实体经济的升级结合起来,开发智能产品,发展智能制造,也是重要方向。结合无人机、无人车等自主智能装备,研究各种自主智能载运平台、自主生产加工系统和智能调度监控系统,深入研究自主智能系统的技术、架构、平台和设计标准。
中国在开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之时,需持续加强人工智能与其他技术,技术与产业的互融互通,形成合力,使信息化的进程从数字化推进到网络化,进而推进到智能化。
徐波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
自主进化:弱人工智能走向通用人工智能的桥梁
在深度学习、大数据和计算能力三大发展力量碰撞下,人工智能重获新生,数据智能成为这次浪潮最重要的技术特征。但现在人工智能只是解决了相对简单的感知智能,即在专用场景的识别、分类、跟踪、检测功能,而机器的思考、判断、决策、推理能力,也就是认知智能,基本上还没有被开发出来,也就是说现在的人工智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为跨越这一阶段,中国科学院将可控的自主进化作为研究主线,把需求抽象为一定的边界和规则,使人工智能自主拓展原有知识疆域,实现成长。我们认为自主进化是弱人工智能走向通用人工智能的桥梁。
黄铁军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人工智能发展应坚定开源开放原则
作为一项辐射性极强的基础技术,人工智能只有开源开放,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应该坚定开源开放原则,倡导开源共享。人工智能系统具有难以透彻理解的技术特性,封闭的、垄断的、秘密控制的人工智能技术不可能得到广泛信任,必须开放,最好开源,特别是作为支撑的基础平台需要全面开源、接受监督,才能得到信任、采纳和广泛应用。
黄晓庆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院长
智能机器人将迎来万亿级美元市场
智能机器人为社会创造价值,当务之急是规模化落地。为此,业界需做好机器学习和数据训练等基础关键技术的研发、商业模式探索、应用环境的构建。智能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新兴的一种产业,特别是云端智能机器人,我预计它未来会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形成标准化应用,是一个万亿级美元的市场。
王坚
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
城市大脑让未来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大脑方案,它是城市从电力时代走向算力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是利用新兴技术根治“城市病”的平台,也是利用数据资源探索创造更多新技术的平台。城市大脑的应用,定量优化了其他资源的使用,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实现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汪兵
达闼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
面向人类是机器人发展不变的初衷
让机器展示出像人一样的行为,解放人类的生产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初衷。机器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我们需要继续发展肢体构架等硬件支撑,并通过解决赋予其“思维能力”的算法问题,实现其在家庭服务、交通、医疗等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刘继明
杭州初灵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应提升智能化场景应用效能
人工智能离不开大数据技术,但对于广大中小型和初创公司而言,拥有的数据样本相对较少。为提升当前数据背景下的智能化场景应用效能,关键在于灵活地找到有效使用方法,提高数据利用价值,通过机器学习的特定方法不失为有效途径。
未来智能实验室是人工智能学家与科学院相关机构联合成立的人工智能,互联网和脑科学交叉研究机构。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云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云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
如果您对实验室的研究感兴趣,欢迎加入未来智能实验室线上平台。扫描以下二维码或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