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因素逐步成为新基础设施,而泛连接、泛共享、泛融合与泛协同为代表的非技术因素正在重构这个世界。二者叠加融汇、相因相生。每个人都渐进或主动或被动地“被”函数化、数字化、孪生化。一如未来学家刘锋观察到的融汇群体智能和机器智能的超级智能正在崛起。
以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正在重构这个世界。相伴的是它们日益成为新商业、新经济、新型智慧城市、新治理、新生活与智慧社会的新元素、新动能、新基础设施。
几经沉浮、让人爱之忧之的人工智能为什么时至今日方显英雄本色?“连接了数十亿人类群体智慧和数百亿设备的机器智能共同形成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超级智能体”将怎样改变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逻辑,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刘锋的新书《崛起的超级智能: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未来》(中信出版社,2019)足以让我们离未来更近。
枕边上的这本书见证了我一个月的“悦读”时光
只看到前述技术因素的影响难以理解当今的世界,也难以洞察未来的世界。我认为,当今有四项改变世界的非技术因素无出其右,它们分别是泛连接、泛共享、泛融合与泛协同。
非技术因素往往有“人”这个最能动的主体参与其中或者主导。“泛”是个渐进的过程,“泛”不是“泛泛”而接近于“泛在”,意味着逐渐地无时不刻、无所不包、无处不在。
有人会说,这不还是技术因素吗?其实这个判断有其合理成分。现在起作用的非技术因素往往有技术因素的影子,或者由技术因素提供支撑,并在时间与空间上与技术因素叠加融汇、相因相生。一个不恰当的类比就像人的肌体发育与智力发育,肌体发育往往遵从某些“技术曲线”,神经网络的发育为学习、训练、智力水平成长提供了基础。再比如从分享到共享再到共享经济、泛在共享,背后技术因素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而互联网+共享经济几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变革我们的治理模式。特别是5G与其它技术因素、非技术因素的交织,将催生一个大连接、大空间、大协同的时代。
谈起人工智能往往让人有一种冷、酷的“重兵器”质感。其实毋容置疑社会科学、技术哲学与伦理等视角的考察也是应有之义。作者这本书大纵贯地剖析了超级智能崛起特别是互联网大脑发育对当前与未来带来的综合影响,讲的不单单是人工智能,而是立足混合的“超级智能”,将“云机器智能”与“云群体智能”结合起来考察,其实体现了将技术因素与非技术因素融合这种朴素的价值观。该书第一部分第一章不啻于一部深入浅出的互联网简史,让读者对技术因素有了全面透彻的把握;第二大部分机锋一转,探讨“哲学与科学”,将两大因素融会贯通;第三部分探索未来则如鱼得水。
我们可能会惊奇地发现,“技术”上的去中心化和“非技术”的以“人”为中心化是并行不悖、毫无违和感的。形如新型智慧城市的架构、建设越来越体现出非技术因素的中心地位。也就是技术的基础设施化和非技术因素驱动是相得益彰的。2016年在与蚂蚁金服合作的《中国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中,我就总结了“新型智慧城市”的11个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可感知、可信赖、可获得”。
一个城市需要同时关注技术因素与非技术因素,一个区域亦如是。如针对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上个月我曾建议山东以“数字山东”为切入点,以产业互联网为杠杆,考虑适时构建“齐鲁大脑+社会操作系统(新治理)+产业互联网+数字生态+协同创新”的超级智慧“系统”,作为数字山东、智慧山东的神经中枢,为山东原有优势能力的提升以及新动能的发育提供支撑,实现换道超车。
说白了,世界就是一个“关系”结构。大到天体之间的“关系”,小到我们人体与细菌的“关系”。微信、QQ、社交电商都是一个个关系结构,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级政府也是一个个关系结构。全球化是一个关系结构,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亦然。机器与人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机器可能是人的孪生体,人工智能是群体智能利用技术因素的映射、升华,将技术原则、技术伦理、技术哲学作为人机协同、超级智能世界的游戏元规则,机器智能和群体智能是可以和谐相处、也可以交相辉映的。
值得指出的是,当双重、多重因素交织发生作用的时候,会改变某一个关系结构,并引起系统的改变,所以创新不断发展、社会持续进步。做管理、做企业、做创新最重要的是预先判断引致这种关系结构“突变”的因素都是什么,是怎样作用的,以及进程如何。同时,警惕不当的关系规则将人类引向一个不可预知的黑暗森林。
人类的隐性知识无处不在,过去用结绳、岩画、甲骨文记载或者人际传授,但缺乏利用技术因素将这些智力资本“封装”并不断迭代、因场景而复用。技术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催生了垂直的工业类软件,而制造业的数字化、协同化需要产业互联网、工业APP与超级智能的大行其道。
波音最新型飞机在研制过程中使用了超过8000款工业软件。在这些工业软件中,只有1000多款商业软件,另有7000多款为波音自主研发、非商业化的工业APP。波音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飞机设计、优化以及工艺的工业技术和工程经验都集中在7000多款工业APP中,形成了波音的核心竞争能力。
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本书《工业APP:开启数字工业时代》。作者之一是索为系统公司董事长李义章,他形象地将一个工业APP比喻为一个“知识机器人”,过去IT与工业从业者之间有一条鸿沟,致力于“工业安卓”的他们就是要让制造领域的基础共性、行业通用及企业特有的工业技术、知识、经验封装成易操作、易推广的工业互联网APP。
这件事和超级智能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讲智能制造,讲人工智能服务于制造业,人工智能与IT、制造者之间的鸿沟不亚于过去IT和工业从业者之间的鸿沟;而工业APP利用技术因素集成、显化了隐性知识、群体智能,并参数化、函数化,使得可调用、可复用,这下子人工智能的数学基础迎刃而解了,数字设计、数字制造有了坚实基础了,超级智能可以在智能制造上大显身手了。
李义章、何强著《工业APP:开启数字工业时代》
人工智能是个搅拌器、转化器和放大器,超级智能持续迭代会更强大。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交互史,也是追求低成本、低功耗、高效能、高便捷的持续演进史。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改变了交互模式,超级智能更进一步可以实现对技术因素的集成、非技术因素的集成以及彼此之间的集成,进而将催生协同时代的兴起。
协同与融合、共享是相伴而生的。协同是新连接机制、新合作模式,深度协同可以功耗最低、效能最高、价值多重优化,可以真正跨界融合、共享每一项能力、关系与资源,不必要都去做从0到1的事情,大大解放群体的想象力空间与创造力空间,可以让参与者效用最大化。总之、协同效应是值得持续追求的目标,协同模式、协同时代正因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的融合作用特别是人的解放而衍生、放大、流行。
张晓峰:大协同·接口人·大规模合伙制
我们每个人、每个物体甚至每件事都被重新定义,都渐进或主动或被动地“被”函数化、数字化、孪生化。数字化易于理解,每个人的每一个轨迹、每一次驻留、每一个行为对应一组数据,当然人或者机器本身就有“参数”,如我们的身高体重、体温心率、血压血脂、运动数据,如我们经常从A点到B点,理解孪生化,我们举一下微信的例子。微信是我们虚拟空间的映射,朋友圈的分享是我们的思想在虚拟空间留下的痕迹。其实每个人也都可以理解为一个节点、一款“APP”;这些不同的“点”被泛在连接、产生泛在共享与泛在协同。
近年飞行数十万公里,我戏称之为中国“互联网+”、共享经济的热力图
CPS(Cyber-Physical Systems,赛博物理系统,也称信息物理系统)是2006年美国科学基金会提出的概念,通过计算、通信与控制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实现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交互、感知与控制、实时协同。
后来提出的CPSS(Cyber-Physical-Social Systems,社会物理信息系统)是在CPS的基础上,把人及其组织纳入系统之中,使虚实互动、闭环反馈、平行执行成为可能(王飞跃等,2015)。它更加注重人脑资源、计算资源与物理资源的紧密结合与协调。
个人认为,当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相交汇,当数据、算法与服务相融合,特别是超级智能崛起,数据+算法(云Cloud+AI)与普通意义上的赛博已有较大差异,有必要独立看待,加上云(Cloud)的CCPSS今后在整体逻辑、架构设计、资源安排上会更加体现出优势。
与其说刘锋是一个高冷的计算机博士、一个热衷的人工智能学家(是影响很大的公号《人工智能学家》的主编),不如说刘锋是一个冷静的未来学家、一个清醒的前沿趋势观察家。他会用谦卑的敬畏、冷静的观察、执着的分析、动感的啮合、前沿的行动,去洞察、描摹和分享他看到的未来世界。
一个朋友的撮合,很早就知道了刘锋,很快成了惺惺相惜的“好基友”。我们每每相会于各类智库活动与研讨会、闭门会议上,屡屡获得思想交汇的美感,我们也都是坚守独立的思考者、服务者。他提出的“威客”模式、AI智商测试都引起学界、业界、媒体的广泛关注,他的上一部专著《互联网进化论》是世界互联网领域的重要作品,书中所提出的互联网进化的九条规律令人惊艳,每人依然身处其中:连接规律----人脑离互联网越来越近;信用规律----让互联网背后的那条狗站出来;统一规律----大鱼吃小鱼的巨头世界;维度规律----从字符迈向三维虚拟世界;加速规律----我们将和互联网一起变聪明;膨胀规律----发生在互联网身上的大爆炸;消融规律----何处是虚拟,何处是真实;映射规律----互联网是现实世界的镜子;方向规律:互联网知道它的未来。
《崛起的超级智能: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未来》这本书让人欲罢不能,个人认为值得每一个企业家、创业者、政府官员、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爱好者细细品味,一定会有助于你更好面向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崛起的超级智能,崛起的中国智能产业,崛起的数字中国、智慧中国,这个联想也许并不过分,也已不是梦想。
张晓峰,管理学博士。“互联网+百人会”发起人。
腾讯腾云智库专家、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研究员;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发起专家,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慧能源专委会常务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导师。
资深咨询、培训、顾问经验,擅长战略、互联网+转型、共享经济、智力资本与创新管理、产业互联网与数字生态、新型智慧城市等方面的融合服务。曾服务腾讯、滴滴、小米、蚂蚁金服、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石化等多家机构,担任多家地方政府和企业顾问。
代表作:
1、《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 主编 (2015,与腾讯马化腾合作),获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15年度好书"
2、《滴滴:分享经济改变中国》主编 (2016,与滴滴出行程维、柳青合作),荣获“2016年度影响力图书”Top50
3、《新空间·新治理·新生活:中国新型智慧城市·蚂蚁模式白皮书(2016)》 (项目统筹、主笔。与蚂蚁金服合作发布)
未来智能实验室是人工智能学家与科学院相关机构联合成立的人工智能,互联网和脑科学交叉研究机构。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云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云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
如果您对实验室的研究感兴趣,欢迎加入未来智能实验室线上平台。扫描以下二维码或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